走向康复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是我们的老师

包包的备忘录 2024-12-01 12:09:41

01

根据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私人传记作家琼斯的记载,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小时候可能遭受过性虐待,他成年后肯定有过惊恐发作和恐惧症。

根据分析性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自己说,他在1912年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不久,就患上了一种类似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疾病。根据《红书》的记载,荣格当时出现过精神病性症状。而且,他的家族史可以往前推很多代,其祖先性情极为古怪,可能患有精神病。他在《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很焦虑,用当时流行的话来说,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在‘成为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路上……”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有过自杀性抑郁症和惊恐障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与子女们的关系非常疏远。他的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曾经自杀未遂。他的外孙女,即女演员玛丽特.哈莉,后来成为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荣誉理事,大力倡导心理健康。

双相障碍(躁郁症)方面的著名专家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曾经自曝过她自己的躁郁症的经历。

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玛莎.莱恩汉曾经被诊断精神分裂症,她公开讨论了自己所患的边缘性人格障碍。

此外,历史上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大画家梵高也都曾患过“精神病”。单纯的声音和幻象的体验就更普遍了。苏格拉底有这样的体验,被认为是大智之人;贞德有这样的体验,被认为是一代圣人;甘地有这样的体验,被人敬为政治家及和平使者;查尔斯•狄更斯有这样的体验,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02

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我在《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中如是说。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疯子和天才存在一体两面的可能性。用个比喻来说,一个人患精神心理病,就相当于某个地方闹水灾,发作时一片汪洋,而等到洪水过去,仍然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在《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比我们其它许多群体中的人拥有更多的生命智慧。那些接纳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可以教给我们更多的关于生活的生活知识。换句话说,已经接纳了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所知道的,是我们大家都需要知道的。这个主题在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表达的非常好。大家不妨去看看。《和心理医生看电影.理解篇》中的很多电影都在谈这方面的问题。

03

为什么这么说呢?

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之所以比其他许多群体中的人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生命智慧,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另一类人。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但他们“碰壁”的时间几乎比所有人都要早得多,他们在成年初期就参加了关于悲伤和接纳的“速成班”。当大多数人在享受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的青春时,他们却患上了精神心理疾病,他们正在碰壁。

我在《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这本书中曾经这样写:那些患有轻微或较轻微抑郁症的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患抑郁症但后来康复了的人,往往倾向于对生活抱着更现实的态度、对智力和文化的多样性怀着更多的宽容之心;相对于那些幸福的人来说,他们表现出更卓越的心灵成长能力。

04

与大多数其它慢性疾病不同,精神心理疾病通常开始于人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这段时间的人通常充满了乐观和力量。大多数年轻人充满活力地追求他们的梦想,但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却必须应对他们的疾病,他们正在碰壁,正在经历人生中最伟大的转变:他们正学着慢慢接受疾病、限制、丧失和失败。我们所有人都终有一天需要面对这些问题,但大多数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必须比其他人提早几十年面对。

精神心理疾病是一颗难以下咽的苦药,比任何药物都苦。没有谁想患精神心理疾病,但他们没有选择,他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即他们将被迫过一种自己不愿意的生活,一种与梦想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必须接纳生活的限制,并在这些限制中生活,谦卑地接纳自己的命运,接纳自己需要帮助的事实。这些面对“存在性”困境的能力能换来什么?那就是生活所能给予的智慧。

05

西方有一句非常优美的祈祷词,“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请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请赐我智慧,却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我的临床经验看,真正走向康复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基本上都是做到了。我非常喜欢安东尼关于康复的定义:康复是“一个深刻的、个人的、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技能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即使由于疾病而受到限制,他仍然能够过上满意的、充满希望的、有所贡献的生活。康复还包括超越精神疾病的灾难性影响,在生活中发展新的意义和目标。”

是的,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看这个人如何回应生活给予的东西。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手牌”可以玩,这些牌包括遗传、教养、机遇等等。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们如何接受这手牌,怎么打这手牌,而不是看他们在人生游戏中赢了多少。康复者心里都明白,个人尊严来自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尊重,更不是来自显赫的地位和金钱。

简单的说,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应对“存在性”困境的勇气和能力,看他能否实现那份“态度意义”。任何人只要学会“让生活顺其自然、让生活如其所是”,那么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从这个视角出发,走向康复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是我们地地道道的老师。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