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732)“止”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1-14 01:59:51

来源:语文阅刊

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四个句子,都提到了“止”,但每一句的含义却不同。下面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各句中“止”的不同含义。

以下是对各句中“止”字意思的解释:

1.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止”的意思:这里的“止”有“停止、止境”的意思,即在有所作为时要考虑知道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

2.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止”的意思:第一个“止”是“停下来、中止”的意思;第二个“止”是“自己主动停止”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3.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止”的意思:“止”在这里是“达到、处于”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最高的善。

4.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止”的意思:“止”是“停止、辞职、退下”的意思,意即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写作启示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 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

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止,吾止也”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

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

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额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

①“止”与“不止”;

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

③“止损”的智慧;

④“止”中乾坤大;

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范文参考】:

心怀知“止”,人生至得

在《谏太宗十思疏》《论语》《礼记》《季氏将伐颛臾》中,“止” 字以不同的含义出现,引发了我对人生的诸多思考。“止”,一个简单的汉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只有懂得“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所得。

知“止”,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是对欲望的克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诱惑所吸引,追逐着无尽的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然而,过度的欲望往往会使人迷失自我,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只有懂得知止,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所左右。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商纣王因不知止,穷奢极欲,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和珅因不知止,贪污受贿,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相反,陶渊明知止,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过上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惬意生活;王维知止,半官半隐,在山林之间寻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知“止”,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它要求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当我们达到一定的成就时,能够不骄傲自满,不贪恋已有的成果,而是懂得适可而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向,继续前行。这种境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和磨砺。苏轼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能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在得意时不张狂,在失意时不气馁。他被贬黄州时,写下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的千古名句,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知止而不执着的胸怀;他在晚年被贬岭南时,依然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

知“止”,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是对社会的贡献。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懂得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古有岳飞,精忠报国,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最终成为了民族英雄,名垂青史;今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于科研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都懂得知止,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不为个人的得失所计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 “知止而有得” 的深刻内涵。

知“止”并非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的方向;它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所迷惑;它让我们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名利所累。只有心怀知止,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让我们以“止”为舟,以“得”为岸,在人生的海洋中扬帆起航,驶向幸福的彼岸。让我们在 “止” 的智慧中,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己,向着人生的更高境界迈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

“止”之思:探寻人生的边界与追求

人生之旅,有起点,亦有终点,更有那沿途的种种选择与放弃。“止”,在古文中寓意深远,既表示停止,又暗含了节制、适度的意味。当我们在生活的征途上不断前行时,“止”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言,何时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在有所作为之时,更应思考如何适可而止,以达到安定他人的目的。这不仅仅是治理国家的智慧,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当我们身处顺境,欲望可能无限膨胀,此时若不知止,便可能陷入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反之,懂得适时止步,不仅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孔子用堆山的比喻,告诉我们坚持与放弃之间的微妙平衡。有时,我们为了达成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可能因为最后一点点的困难而功亏一篑。此时,“止”的智慧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判断何时应该继续坚持,何时应该选择放弃。这种判断力,源自于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以及对目标的清晰认识。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中的这句话,则将“止”提升到了追求至善的境界。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何时应该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追求。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至善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时,“止”才成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坚守。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则告诉我们,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能力不足以胜任某项任务时,“止”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它避免了我们因为盲目自信而陷入困境,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止”的智慧贯穿了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我们在追求目标时的节制与适度,也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审时度势与知难而退。更重要的是,“止”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追求,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此,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学会“止”的智慧吧。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何时言,何时默,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实现内心的平静与社会的和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