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潘田咸菜的故事

潘田小吃最 2024-09-25 06:38:13

作者 杨进发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最为天下人所熟知。

为什么说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与潘田咸菜有不解之缘呢?范仲淹生活所在地与潘田相隔有一千里,潘田咸菜又怎会跑到长江边去?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我们先了解一下咸菜与他的缘由。

咸菜在客人中是家喻户晓的(特别是广东的梅州),家家都有咸菜,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也叫长年菜。《民国县志》里记载为“芥菜(潘田话芥菜叫太菜,音相近)有大叶杆桢二种,蛮溪(南方的溪流)丛话苗獠(猖獗)地方产”。由此看来,咸菜是产自南方的苗獠,这苗獠在当时就是少数民族,居住还是在溪流旁边。另,广州志:芥菜到冬到月砍取挂置数日,以盐擦之曰水咸菜、晒干曰干咸菜、采藏十余年,谓之咸菜。广肇间呼为梅菜,邑俗亦以芥菜腌盐为齑终年入馔,诗曰: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范仲淹读书僧舍画粥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啖之齑与蓄均咸芥菜之别名,与异物志所称咸菹菜实同为一物,晒干后久藏于瓮即梅菜,渣头制之亦同。

咸菜种类很多,各式各样都有,制法不同,风味也不同,多种县志中都有记载,咸菜是菜谱中的极品,在客家人中是上品菜。而潘田水咸菜是咸菜中的上品。每年秋末是潘田人种植高菜的季节,潘田人在种植这种高菜都很有经验,尿汤(肥料的一种)、草木灰是高菜基肥,适当的水综合浇灌,使高菜有足够的肥料,而又不宜多施肥,高菜不能过绿过嫩,看起来似乎有点“肥不足”样子,即是农村人说的“退肥要退尽”,高菜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约二三尺高)。就不要去施肥,若菜地会干旱只需淋水(纯浇水)就行。高菜不能长得过于惹人喜爱,有点黄黄的或都说肥不足的样子,这样的太菜才是好的菜。

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我们还不叫做咸菜,仍然叫高菜;把种植成熟的高菜(太菜)砍了,将高菜晾晒二至三天。把砍的菜晒软后,放在脚盘里,撒上粗盐,将青菜与青菜之间进行摩擦,这叫”撸咸菜“(用盐腌制)。然后又将撸好的咸菜,放在水缸里让它菜茎软化。三、五天后菜茎将软了,再将咸菜,一颗颗用菜叶包着菜茎放到醠ang(陶瓮)里,将咸菜压实,在瓶口上放上稻秆,或盖上南姜碎(齑)进行封闭,然后放到阴凉处储存。一个大的陶瓮可以储存五十左右斤。家庭人口少,就会用小一点的醠(陶瓮),也有二十斤左右,或十多斤的醠,根据家庭或携带方便而定,装在不同咸菜醠里,这咸菜也叫长年菜,一年四季可食用。特别是春、夏天时节,雨水多,连月下雨不停,土地潮湿,青菜难于成活,种植的青菜稀缺,咸菜就成为这个时候最好的常菜了。

咸菜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储存,茎叶就由青绿色慢慢转变成黛色,然后菜茎变成金黄色。这样撸(腌)出来的才叫咸菜,茎若不是金黄色的,叶子不是黛墨色的就不是好咸菜。刚开坛一道香味洋溢出来,满屋飘香,咸菜的茎黄锃锃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咸,这时就可以直接食用了,取一点叶或茎,放在嘴里啖啖,就能感觉其中的好坏,农村妇女就是常常用这个来讨论当年谁的咸菜好与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几醠(瓮)咸菜,妇女们都会引以为豪。煮或炒了咸菜以后,味道更是飘逸四方,香气四溢。

一个家庭,根据人口多少来种植多少高菜,决定撸几醠咸菜,这咸菜计划吃要一年或一年多,并且要预留时间久一点。一般的家庭都撸有一至二醠(现在是四至五醠)。日常生活中,咸菜可以煮、煲、炒。如果有猪肉或者骨头去煮煲,那种香、滑、又带有一点嚼劲,是送饭喝粥的极好佳品,至今还流传到现在,潘田人的咸菜煲,品种各式各样:猪红(猪血)咸菜、咸菜猪肉煲、咸菜猪脚煲、咸菜煲豆干、咸菜猪肚鸡、炒咸菜饭、咸菜茎炒猪肠、咸菜卷粉条”等等,还会随季节变换做出美味的菜淆,如“苦瓜煲咸菜、竹笋煲咸菜、咸菜黄豆煲”,过去潘田人做好事(办喜事)能做出十多种款式的咸菜宴席,并且各具风味和特色。

潘田咸菜特有的风味,与众不同的特色,许多人都喜欢潘田咸菜,流传非常广泛。故事又是怎样与千里之外的范仲淹联系起来的呢?杨思孝、范仲淹又是怎么回事?事由还得从头说起,潘田当时属潮州府管辖,梅州的杨姓始祖云岫。

杨云岫以进士官都御史(杨辂之子,任江西吉州太守,因爱庐陵之美,杨辂选择居住庐陵),他就生于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963),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衙背人。他好学进取,考取了功名,当时被赐进士,“历官至都御史,出使潮阳太守,宋太祖敕封朝议太夫。原浙江钱塘江西庐陵仕粤寓梅”。杨云岫在任潮州府太守时,遂结庐定居梅县水南杨古状里,公务闲暇之余,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出游至民间了解民众生活,关心关爱民众的种植和畜养情况、仗巯财义,选择在梅州居住。杨云岫父辈(伯伯们)分布在陕西、四川、山东等地,杨云岫兄弟七人,也分别移居至各地、有江西瑞金、广东惠州、他排行第五。杨云岫生有三个儿子,非常认真学习,三个孩子各有成就,长子杨思孝移居至福建汀州府、进士授奉新县令。次子杨思恭贡生,任高州教谕,移居福建邵武建宁、三子杨思聪宋代状元,移居江西乐安令佥都御史。

杨云岫喜欢仙游各地了解民间俗情及名山佳景,在潮州及梅州一带都是他出游之地,而父辈及兄弟都分布于各地,长江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山东都有亲人,出行往返这些地方,公务之余带上家人,一边游览一边回去拜亲友和伯父、兄弟必不可少。或上朝觐见皇上的时候(当时宋朝的京城是河南开封),就会到这些地方,山东的徐州也是范围之列。

杨云岫的长子叫杨思孝,学习非常刻苦,年幼时也经常带上书籍,随父亲一同上京、或出行游览。经常出行必不少的东西是潘田咸菜,带在路上吃用非常方便(不用煮可吃),特别是因为路途劳累吃不下饭时,潘田咸菜就可开胃消食。有一次杨云岫来到山东醴泉寺,见到一少年非常用功学习,他就是范仲淹。杨思孝随父亲来到山东,杨云岫让儿子认识勤奋好学的范仲淹,两人年纪相近,谈论名书经典,兴趣爱好投缘,于是结成了好朋友。朋友间除了谈学习、志向、抱负等,也会谈及生活之事。杨思孝把带来的特产,用手撕了一茎咸菜给范仲淹尝试,范仲淹一入口马上吐了出来,咸得叫苦跳了起来,杨思孝告诉他要慢慢地品尝。稍后范仲淹又认真品尝起来,觉得从未尝过如此鲜美的咸菜、应量少入口,除了有点咸外、更有香、脆、嚼劲、又没有杂味,回味无穷的感觉。杨思孝看到范仲淹如此称赞,就把从客家地方(潘田)带来的咸菜,送一小醠给范仲淹,范仲淹当作宝贝,珍藏着食用。于是两人飞鸿传书、互谈求学事宜,杨思孝每年都会把一小醠潘田咸菜托人带给朱悦(此时已改名)。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祖籍苏州吴县,但他与山东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8月,就是宋太宗端拱二年。他出生在徐州,父亲叫做范墉,他2岁时父亲就逝世,母亲谢氏将灵柩送回苏州安葬。由于当时生活十分艰苦。范仲淹4岁的时候,母亲不得不改嫁吴县推官的朱文翰,他随母亲来到继父家,就是山东的邹平县,继父姓朱,范仲淹到了朱家也随即改名为朱悦。

范仲淹从小喜欢读书写字,七岁时,母亲谢氏教范仲淹识字,10岁时进入私塾读书,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对于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勤奋好学,喜欢探索事情原委,读过的书牢记在心里,所以被称为“学究”。正因为范仲淹刻苦好学,好朋好友、达官显贵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在友人和继父推荐下,朱悦看到继父的生活也是过得不容易,深刻认识到读书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和心愿。

范仲淹15岁(约1004年左右,)他离开了继父和母亲。来到山东邹平长白山的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四面环山、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把寺内的经典藏书都传授给他,如《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等及诗词歌赋也不怜惜地传授,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朱悦也懂得醴泉寺住持的痛爱,学习更加勤奋,常常把杨思孝送的咸菜节约着来吃,计划着或思考难题时食用。

醴泉寺的主持看到范仲淹如此认真刻苦,为了让他有更好的读书环境,主持就告诉他寺庙的南方一僻静山洞,可让范仲淹到这个山洞里读书,这里四面环境幽雅,与外界隔开,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范仲淹就在这个山洞里安心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熬了一锅粥,他熬粥不是一天三次。为了节约煮粥的时间,为了更多时间读书,他一边熬粥一边读书,熬粥常常是忘记了添柴火,点了几次柴火才把一锅粥熬好,他每熬一锅粥就是吃一天。他把熬好的粥待冷却凝固成块后,用刀把粥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顿吃一块充饥,撕一小片咸菜送粥,如果特别饿时再吃一块,这就是范仲淹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这是故事非常励志、非常感人的故事,至今传颂着范仲淹的“划粥断齑”典故。

范仲淹常常以咸菜作为一日三餐的主菜,一年到晚都少不了的主菜。当时有一个太守,看到他他的生活如此艰苦、又这么刻苦学习,让人送去肉食,请他吃好酒好肉,美味佳肴,但被他拒绝了。他说“由奢入俭难”,吃这个长年菜,才知道生活的艰苦,才能够使自己懂得生活的不易,才能树立自己的志向,美味佳肴只一餐,以后又没有了,生活仍然一样艰苦,“俭入奢易也”。

所以太守送来的美味佳肴,范仲淹看都不看一眼,任凭放在一边。太守也被范仲淹的刻苦励志精神感动,称赞其必是奇才。潘田咸菜,这长年菜可以留得很久,味道又很香,又从南方朋友送来,相隔千里,他更觉得珍贵,范仲淹常常珍惜着吃。杨思孝在书信联系中,除了谈学习经典书籍外,也会问起咸菜和生活之事。范仲淹常常鼓励杨思孝勤奋读书,相互励志。杨思孝知道范仲淹生活艰苦,通过商人携带一小醠潘田咸菜带给他。一小醠咸菜范仲淹就可以吃用一整年。

27岁的范仲淹以朱悦的名字考中进士,由一介寒儒成就了功名,初任司理参军、后集庆军节度使推官,这时范仲淹才上奏朝廷获准朱悦改为范仲淹,字希之,高高兴兴才把母亲接来瞻仰。

与此同时,杨思孝由乡进士授奉新县令,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即福建汀州。杨思孝(号高峰)受范仲淹影响和鼓励,也认真刻苦,授奉县令移居福建长汀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有坚定顽强的意志,他的励志一直鼓励着人们。

潘田咸菜成为他们俩人友谊的纽带,杨思孝与范仲淹的咸菜故事也一直流传着,现在出外的潘田人,也同样会让家人带去家乡的特产咸菜,咸菜可以与其它食物一起煮,一样美味可口,是送饭的佳品。家家户户每年都要撸几瓶咸菜,以备外出家人朋友所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