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的现役装备(三)

云飞四海 2024-07-14 10:33:01

6.朝日级

朝日级的舰体与秋月级相同,但上层结构及动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朝日级采用的对空、对海搜索以及火控雷达是1套在秋月级FCS-3A有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简化性能的OPY-1A,主要区别是4块小尺寸X波段照射雷达取消了原先由泰利斯荷兰公司提供的MIC接口机箱。这个接口机箱的作用是作为舰上UYQ-11作战指挥系统(CDS)和“改进型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的中介,专门用来产生ESSM防空导弹所需的间断连续照明波束(ICWI),并控制X波段照射雷达的天线阵面。朝日级在取消这个接口机箱后,将相关软件功能直接整合到作战指挥系统中。日本海自在朝日级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采购MIC接口机箱的费用,但由此也使得朝日级的防空作战效能下降。与此同时,朝日级的OPY-1A雷达C波段天线阵面和X波段天线阵面都使用同一后端进行信号处理,这也使得该级舰成为日本第一款采用双波段雷达系统的驱逐舰。

朝日级的OPY-1A雷达天线阵面在布置方式上也与秋月级有所不同。秋月级将四组FCS-3A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分置于前、后两个上层结构的壁面上,而朝日级则将四组OPY-1A雷达天线阵面全部装在前部上层建筑的壁面上,并且取消了秋月级安装天线阵面的机库顶部上层建筑。在将四组雷达天线阵面集中后,后端信号处理单元就可布置在距离天线阵面较近的位置,从而降低信号传输布线的复杂度,而且也能简化输配电布置。当然,这种集中布置对于舰艇的生存性必定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前部上层建筑一旦被敌方反舰武器击中,有可能造成四组雷达天线阵面全部瘫痪。

秋月级向后的两组雷达天线阵面由于放在机库顶部的上层结构壁面上,视野没有任何遮挡,而朝日级则将这两组天线阵面前移到舰桥上部,为了避开舰体后部的烟囱、机库等造成视野遮挡,这两组天线阵面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加高。

朝日级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对海搜索雷达,但计划将来安装OPS-48对海搜索雷达。

为了节省成本,朝日级还减少了防空和反潜导弹的携载数量。其虽然在舰桥前部预留了32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的空间,但实际只装了16单元,其中12单元装填07式垂直发射型反潜导弹,4单元装填ESSM防空导弹。这样一来,朝日级的防空导弹数量就退回到过去日本通用驱逐舰的水平,不具备秋月级那样的“僚舰防空”(也就是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只具有单舰自卫防空能力。

不过,朝日级的反潜能力相比于秋月级进行了强化,其在舰首装有一部0QQ-24型主/被动声呐,是在秋月级的0QQ-22基础上改进了双基/多基信号处理能力;舰尾装有一部O0R-4型拖曳线阵列声呐,与秋月级的OQR-3相比,特点是采用双线阵来辨识目标来自于声呐的左侧或右侧,并且增加了宽带信号处理与多基信号处理能力,能处理来自舰壳声呐、可变深度声呐、直升机搭载的吊放声呐等不同来源的主动声呐回波。由于0QR-4的多基宽带信号处理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后端软件采用多阶段发展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先把硬件与初级阶段的软件装到朝日级上,日后再逐步为已经服役的系统进行性能提升。

由于朝日级的这两款声呐都具备多基信号处理能力,因此可直接接收舰上其他声呐或舰队中其他平台(舰艇或直升机)的主动声呐回波并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增强整个编队的反潜搜索效能,同时还能避免因太多平台在同一个水域同时使用主动声呐发射声波而造成相互干扰等问题。

此外,朝日级还在封闭式桅杆下方增加了双阵面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其由东芝公司为P-1反潜巡逻机研发的HPS-106有源相控阵雷达衍生而来,主要用于搜索潜艇的潜望镜与通气管,当然也可搜索水面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

除了防空和反潜导弹数量差别较大之外,朝日级的其他武器系统与秋月级基本相同,舰首为1座美制MK45Mod4型127毫米隐身舰炮,中部有2座4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架,机库前的舰体两侧各有1座3联装68式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日本自研的12式324毫米反潜鱼雷),舰桥前和机库上方各有1部MK15Block1B“密集阵”近防炮。

朝日级的舰尾机库可携带1架SH-60K型反潜直升机。朝日级的动力系统与秋月级区别很大,不再采用全燃联合(COGAG)动力,而是采用全燃联合电力推进系统(COGLAG),包括2台美制LM-2500IEC燃气轮机和2台2.5兆瓦电动机,总功率62500马力,每台LM-2500IEC与1部电动机并联于一套减速齿轮箱来驱动1根大轴。这种设计在低速航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但因LM-2500IEC燃气轮机和推进电动机都是通过减速齿轮箱来连接大轴,因此静音效果并不好,不仅不如真正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也不如之前的日本“飞鸟”号试验舰和英国23型护卫舰的柴电燃联合动力系统(CODLAG),因为“飞鸟”号和23型护卫舰在使用电力推进模式时,电动机都是直接驱动螺旋桨,而不用经过减速齿轮箱,从而大大降低了巡航时的噪声。

朝日级的电力供应主要由舰载电站供应,发电机包括2台2.8兆瓦IM400燃气涡轮发电机和1台1.8兆瓦S12U柴油发电机。

朝日级共建造2艘,分别是“朝日”号(DD-119)、“不知火”号(DD-120),目前全部在护卫舰队服役。

(四)护航驱逐舰

日本海上自卫队虽然首重自卫舰队的远洋作战能力,为其发展了技术先进、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强的大中型驱逐舰,但是日本海自也没有忽视负责日本近海防卫的地方队建设。为了增强地方队的作战能力,日本海自除了将护卫舰队所属护卫队群退役的驱逐舰装备给地方队之外,还专门为地方队研制生产了护航驱逐舰(DE)。目前,日本海自地方队装备的护卫舰是6艘阿武限级——“阿武限”号(DE-229)、“神通”号(DE-230)、“大淀”号(DE-231)、“川内”号(DE-232)、“筑摩”号(DE-233)、“利根”号(DE-234)。

阿武限级从1986年开始研制,主要在于提高反潜和防空能力。首舰于1988年3月开工,1989年12月加入现役。该级舰全长109米,舰宽13.4米,吃水3.8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2550吨,动力装置为柴-燃交替(CODOG)形式,高速航行主机为2台川崎SM1A燃气轮机(功率27000马力),巡航主机为2台三菱重工S12U-MTK柴油机(功率10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7节,续航力5624海里/18节。

阿武限级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多用途性。阿武隈级之前的石狩级、夕张级护航驱逐舰作战任务比较单一,其武器装备除舰炮外,通常只装备了火箭深弹或“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而阿武限级则突出了日本海自“海上歼敌”和“保卫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等新战略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多用途化。为此,该级舰装备了美制“鱼叉”反舰导弹、76毫米舰炮、“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反潜鱼雷、电子战系统等,整体性能与20世纪80年代美欧的护卫舰(如美国海军佩里级)相当,成为一级名副其实、能执行多项作战任务的多用途护航驱逐舰。

二是隐身效果较好。该级舰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隐身设计的作战舰艇,平甲板舰型,舰体两舷向内倾斜7度,这样可使雷达波向海面扩散,达到不易被对方雷达捕捉的目的。而且该级舰还采用了可变螺距的大侧斜螺旋桨,可以降低转数约四分之一(最大转速260转/分),从而减少了噪声,提高了隐蔽性。

三是舰体增大,改善了总体布局。该级舰满载排水量达2550吨,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海自建造的驱逐舰吨位。这样一来,阿武隈级就可以装备更多的武器系统和雷达电子系统。

四是生存能力大幅提升。阿武限级不仅装备了先进的近防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而且还把作战指挥中心移到了舰体内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在海战中被敌方损伤的概率。

(五)两栖舰艇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的设计是日本海自在1992年提出的。1993年10月,海自与三井重工玉野造船厂签下首艘大隅级的建造合同。海自最初打算建造6艘大隅级,分成两批,每批均为3艘,但实际只建造了第一批三艘。依照日本海自的命名规则,作为两栖输送舰的大隅级采用海岛名(大隅群岛、下北半岛、国东半岛)进行命名,分别是“大隅”号(LST-4001)、“下北”号(LST-4002)、“国东”号(LST-4003)。

由于冷战初期日本预算紧缩,因此大隅级为了节省工期成本,以商船标准来建造部分舰体结构,这样使得每艘舰的造价较低,大约272亿日元(约2.67亿美元)。

大隅级采用全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但是全通飞行甲板并未延伸至舰首,而是在舰首处留出了一段,且高度低于飞行甲板,上面布置有卷锚机构等。岛式上层建筑布置有舰桥、舰员住舱、医院(位于第1甲板,有手术室、牙科诊疗室、2张床位集中治疗室、6张床位的病床等)等。全通甲板长120米,宽25.8米,总面积达3604平方米。但是大隅级的舰岛横截面积较大,导致其旁边的飞行甲板宽度太窄(只有12米),根本无法布置起降点。如此一来,大隅级可供直升机使用的飞行甲板面积并不大,且实际上被分割成了前后两部分。而因大隅级的1部20吨大型升降机设置在前部飞行甲板,所以在此处没有布置起降点,舰上可供设置起降点的地方只有尾部50米长、25.8米宽的飞行甲板上布置的两个直升机起降点。好在尾部飞行甲板无障碍物遮拦,且宽度较大,因此可满足CH-47J、CH-53等大型直升机的起降要求。不过,大隅级没有下甲板机库以及相关的直升机支援维修设施,所以无法让直升机常驻舰上(只能暂时停放于露天甲板上),也无法为降落在舰上的直升机进行维修保养,所以其航空运输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进行远洋作战时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

大隅级舰内设有一个面积达2185平方米的大型车库甲板,长度由舰首一直延伸到舰体中段。车库甲板前段左右舷处各设有一个大型跳板舱门,供车辆直接进出车库,故大隅级具备滚装功能。两舷车辆进出口前均设有大型旋转盘,车辆自装载门驶入货舱甲板之前先通过旋转盘调整方向,如此便能避免履带式车辆进入货舱后还得原地回转,对货舱甲板造成损害。

需要强调的是,大隅级的货舱甲板可直通舰尾的坞舱。舰岛前后方各有一部14x6米、直通下方货舱甲板的升降机,用以运输车辆等重物。大隅级可搭载330人的部队以及10辆90式坦克,或18辆74式主战坦克,或66辆军车。如果单纯用于运输物资,载运量1400吨。此外,飞行甲板在停放和起降直升机的情况下,也可用来搭载车辆。

大隅级舰尾设有一个大型坞舱,长60米、宽15米,可容纳2艘LCAC气垫登陆艇,其进出则经由一个向下开启的大型坞门。此外,坞舱也可以搭载被海自称为“交通船2150型”的LCM机械化登陆艇。该型艇全长19.8米、排水量50吨。舰岛末端装有一具大型起重机,作为物资吊运装卸之用。

大隅级的舰载雷达主要有1部三菱机电公司生产的两坐标OPS-14C对空搜索雷达、1部日本无线电公司生产的OPS-28D对海搜索雷达、1部JRC公司生产的OPS-20导航雷达。其中OPS-14C工作在C波段,可同时探测300多个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在400千米以上,性能与美国的AN/SPS-49(V)5相当;OPS-28D工作在G/H波段,可探测到掠海反舰导弹或潜艇的潜望镜;OPS-20工作在I波段,它能够辨识近距离的渔船或交通艇等小型船只,防止撞船意外的发生。

大隅级的武器系统只以满足自身防御为标准,因此只装了2座美制“密集阵”近防系统,分别布置在舰岛前后比飞行甲板稍高的平台上。

(六)导弹艇

1999年,日本海自提出建造3艘新型高速隐身导弹艇,取代1993~1995年服役的3艘50吨级的水翼导弹艇(是在意大利“鹞鹰”级导弹艇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不过使用两年,在大凑的第1导弹艇队就发现水翼艇对海况要求高、抗浪性和适航性不足,在冬季日本海上使用效果不佳)。海自的请求获准,并得到了建造3艘艇的预算。首艇于2000年末开始动工,2001年中旬下水并被命名为“隼”号。由此,该级导弹艇也就被称为隼级。

2003年6月25日,日本海自将导弹艇队由一支扩编到三支,并再建造3艘隼级导弹艇,以使每支导弹艇队拥有2艘隼级导弹艇。200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组建完成了大凑地方队第1导弹艇队、舞鹤地方队第2导弹艇队和佐世保地方队第3导弹艇队,并且为每支导弹艇队配齐了2艘隼级导弹艇。其中第1导弹艇队装备的是“若鹰”号(PG-825)、“熊鹰”号(PG-827),第2导弹艇队装备的是“隼”号(PG-824)、“海鹰”号(PG-828),第3导弹艇队装备的是“大鹰”号(PG-826)、“白鹰”号(PG-829)。隼级导弹艇单价高达109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创下世界导弹艇的建造费用之最。

隼级导弹艇全长50.1米,艇宽8.4米,型深4.2米,吃水1.7米,标准排水量200吨,满载排水量240吨,主机为3台石川岛播磨重工许可生产的3台LM500-G07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5400马力),辅机为3台新潟铁工所制造的6NSE-G电动机(单台功率380马力),发电机是东芝公司的产品(功率200千瓦),隼级导弹艇采用无人机舱设计,从舰桥或主机操纵室均可操纵主辅机运转。推进装置为3台三菱重工制造的MWJ-900A型喷水推进器,最大航速44节。外观加强隐身性是隼级艇设计的重大特征。

从外观上看,为了减少雷达反射面,该级艇各个外结构面都向内倾斜,尽量避免垂直结构出现,前甲板上的76毫米炮也是海上自卫队第一次使用的隐身外形火炮。主桅采用大倾斜角的三脚结构,为了追求隐身效果和电子兼容效果,支柱截面均被设置为菱形。反舰导弹发射架和卫星通信装置支架的侧面都安装了一定角度的轻质合金板,以减少垂直面,甚至连喷水推进装置的转向架支柱截面也被设计为菱形。

隼级导弹艇的C4I核心是QYQ-8B战术信息处理系统,虽然性能不如驱逐舰上的同类系统,但仍可通过卫星通信装置与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和所属地方队实施实时数据传输。隼级导弹艇的武器系统包括舰首的1座采用隐身炮塔的76毫米舰炮、舰桥顶部两侧的2挺12.7毫米机枪和舰尾布置的2座双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此外,在艇身中部烟囱之前位置,还放置有一条供临检时使用的6.3米长综合作业艇,可载10名突击队员。但从外形上看,这艘小艇对抗浪和速度的要求不高,并不适合对船只进行追击或强行拿捕。

(七)辅助舰艇

为了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大力发展驱逐舰、潜艇等主战舰艇,对于辅助舰艇的发展也异常重视。目前,海自拥有多种辅助舰艇,分别如下:

1.综合补给舰

日本海自现役综合补给舰包括:十和田级“十和田”号(A0E-422)、“常磬”号(AOE-423)、“滨名”号(AOE-424);摩周级“摩周”号(AOE-425)、“淡海”号(AOE-426)。

(1)十和田级该

级舰采用短首楼舰型,甲板为通长甲板,桥楼设在中部稍后,驾驶室、舰员住舱设置在桥楼。桥楼下面是机舱,机舱前面是泵舱。

十和田级全长167米,舰宽22米,型深15.9米,吃水8.1米,标准排水量8150吨,满载排水量15850吨,补给能力8000吨,动力装置为2台三井16V42M-A增压柴油机,功率26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2节,续航力10500海里/20节。

舰桥至舰首的部分是补给作业区,设3个补给门架,共6个横向补给站。前后4个站为液货补给站,中间2个站为干货补给站。前面2个液货补给站只补给重油,后面2个液货补给站可补给重油和JP5燃油。两舷可同时进行补给作业,可同时补给干货和液货。

十和田级的装载能力很强,燃油舱可装载舰用燃油6500吨、航空燃油200吨、滑油150吨,货舱则可装载粮食、蔬菜等生活补给品600吨,而且货舱中设有宽敞的货物转运通道,可将除弹药外的其他各种干货快速输送到指定地点,提高补给作业效率。中部的补给门架能补给包括弹药在内的各种干货。其下方为加固的弹药库,与舰体表面通过升降机相连,一次提升能力可达5吨,以方便弹药补给作业。在第2补给门架处还有2座5吨起重机,可用于各种干货补给。弹药库可以装载150吨的导弹、鱼雷、炮弹等武器。弹药补给装置具有一次输送1.5吨的能力,可以满足导弹、鱼雷在内的各种弹药的补给需要。

为了保证弹药库和燃油舱的安全,燃油和弹药不同时补给,而且在舱内安装了多座自动灭火装置,火警报警传感器时时对舱内的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系统会自动开启灭火系统灭火。同时,在弹药库内还设有一套自动喷淋系统,一旦弹药库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可自动进行喷水降温,以防由于温度过高弹药库中的弹药发生自爆。其两侧还设置了压水舱室,也可为弹药舱提供一定的防护。

该级舰自动化程度很高。补给品在舰内实现自动化传送,从弹药库、粮食库中传送出来的补给品一直到高架索的吊放位置全部实现了自动转运。考虑到防止海洋污染,舰上还设有污油舱、油水分离器、污水废物处理装置、排放监控装置等防污设备。在舰桥前还有一部10吨起重机,用于锚泊时的弹药及粮食等物品的补给。

尾部设有飞行甲板,但没有设机库。飞行甲板可以满足10吨级直升机的起降要求。由于舰上没有机库,无法对直升机进行维护、保养,因此直升机不是常备的,在需要时才上舰。由于直升机的载重量较大,可以外挂多种类型的固体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垂直补给能力。同时在直升机平台上还设有直升机空中悬停加油装置,直升机无需着舰即可在悬停状态完成加油作业。

(2)摩周级

摩周级采用了长首楼、平甲板、方尾设计。舰体比十和田级补给舰更丰满,水线以上部分有明显外飘,并有明显的折角线,舰体最宽处到舰尾末端等宽,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内部空间和甲板面积,同时也有利于舰上设备的布置。舰首部还首次采用了球鼻首,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浮力,并有利于减小舰首的兴波阻力,提高推进效率和纵向稳定性,对提高航速很有益处。

舰体采用商船规范设计,在保证舰体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和缩短了建造周期。舰体也首次采用的双层设计,这不仅提高了其抗破损能力,还可以避免一旦舰上的燃油舱破损后而对海洋产生无可挽回的污染。舰体明显外飘,能起到一定抑制海浪的作用。

摩周级全长221米,舰宽27米,型深18米,吃水8.3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25000吨,补给能力11000吨以上,动力装置为2台SM1C燃气轮机,功率40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4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自持力55天。

在舰体布局上,摩周级仍然应用了十和田级补给舰的布局形式,舰体中前部全部为各种补给设施,中后部为巨大的舰桥,内部共分为7层,全体舰员全部居住在舰桥内的1至5层。其前部还专门留有一处面积达540平方米的空场,可以放置30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为提高隐身性,舰桥侧壁向内倾斜,桅杆也采用了低反射截面的整体式设计。其后部为带有红外抑制装置的烟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红外信号强度。全舰还设有海水喷淋系统,用于防化洗消和降低红外信号强度等目的。舰尾部为长度近40米的巨大直升机起降平台,固定式机库可以停放一架包括CH-53K扫雷直升机在内的海自装备的所有型号直升机。舰上布置了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医疗舱室,包括手术室、X光室、牙科治疗室、集中治疗室以及病房等设施,最多可安置100名伤员的救治。

摩周级的动力装置采用了先进的全燃动力系统。在位于舰桥中后部的动力舱内装有2台斯贝SM1C燃气轮机,通过传动轴驱动2具5叶可调螺距螺旋桨,最高航速24节。动力舱实现了无人化,全部动力装置的控制可在中央主机控制室分配完成,实现远距离操纵、控制。在舰首处还装有一小功率侧推进器,以提高低速航行及离、靠岸时的机动性。

摩周级在舰桥前为3座巨大的补给门架,每个门架右左各有2个补给站,位于中部的补给站,负责干货补给,前后两座补给站负责液货补给。而这两座补给站中,舰首处的补给站负责舰艇燃料,而舰桥前的补给站则负责舰艇燃料、航空燃料和淡水的补给。其下方为多个巨大的存储舱室。摩周级由于舰体尺寸及排水量的增加,其装载能力比十和田级也有了很大提高,总共可以装载各种补给品11000吨以上。其中舰艇燃料8000吨,航空燃料650吨,弹药450吨、滑油180吨,货舱则可装载包括粮食、蔬菜等生活补给品1200吨,淡水舱可装载850吨的淡水。在舰桥前还专门留有一处空场,可以放置数十个标准集装箱(可以是弹药箱或医疗方舱)。如此大的补给能力使得1艘摩周级就可基本满足一个“八八舰队”所有舰只长期在海上作战时对燃料、弹药、粮食及其他物品的补给需求。

摩周级的弹药库布置在舰体中部靠前位置,正处于中部干货补给站下方,自第2甲板至第4甲板,每层甲板各两处,各层弹药库之间有升降机相通。弹药库下方亦为补给用燃料舱,两侧为利用双层壳体设置的平衡水柜和补给用淡水舱,也可以对弹药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除6座补给站外,舰上还设有4部吊车,在两处干货补给站后部各有1部5吨吊车,在舰桥前还有一部1.5吨吊车,在直升机库左舷处还有一部15吨吊车。这些吊车主要是在海上进行锚地或并靠补给时用来吊装各种干货及弹药。舰体后部的大型直升机机库及宽大的起降平台可以起降日本海自装备的几乎所有直升机,而且机库中有较为完善的保养、维护设备,可使直升机常驻舰上,保证了直升机在海上长期执行飞行任务的要求。

摩周级在舰首及舰尾部各装有一座“密集阵”Block 1B近防武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自卫能力。此外,该级舰还可根据需要安装多挺12.7毫米机枪。

2.扫雷舰艇

(1)浦贺级:“浦贺”号(MST-463)、“丰后”号(MST-464)。

作为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中吨位最大的扫雷/布雷舰,浦贺级扫雷支援母舰既可以作为扫雷队群的旗舰,执行远洋扫雷任务;也可以作为补给舰,为扫雷舰艇编队提供扫雷器材、生活用品、淡水、食品补给和医疗保健服务(1艘浦贺级可支援3艘扫雷舰、12艘扫雷艇);还可执行布雷、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任务。

浦贺级全长141米,舰宽22米,型深14米,吃水5.4米,标准排水量5650吨(“浦贺”号)或5700吨(“丰后”号),满载排水量6850吨(“浦贺”号)或6900吨(“丰后”号),动力装置为2台三井12V42M-A无磁性柴油机,功率99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2节。

浦贺级采用平甲板舰型,舰桥与前段上层结构比起一般水面舰还要庞大,加上干舷较高,意味着内部空间更大,便于配置更完善的水雷作战指挥通信与支援设施,除设有指挥司令部舱室外,还针对水下爆炸物作业人员配置了居住设施及更完善的高压医疗设备。就支援扫雷作战而言,浦贺级舰内有燃料、淡水、粮食与零部件库存,以及扫雷电缆吞吐轮架与各式扫雷工具储存库房。由于干舷甲板较高,舰体中央的第二甲板设有舱口,可供靠港吞吐,主甲板两舷都有淡水、油料管线,扫雷舰艇主要以靠接方式接受补给,并通过机库门两侧的8吨起重臂将物资与器材搬入扫雷舰艇。为维持补给作业时的舰体稳定,浦贺级设有船艏侧向推进器与可变距螺旋桨,提高低速航行时的可操作性。

舰体后半段的上层结构主要作为机库,舰艉处设有较大的飞行甲板,可起降并容纳一架较大的MH-53E或新型MCH-101扫雷直升机。舰艉中央的大型跳板式舱门,放下后具有一定坡度,主要作为磁力或音响航空扫雷工具的施放口,也能供爆炸物处理人员与小艇出入,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具备美国船坞登陆舰的舰艉干坞舱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预定搭配水雷战模块的美国濒海战斗舰也有类似的多功能舰艉跳板门平台。

在布雷任务上,浦贺级从舰舯段到舰艉的两侧区域都设置了储存训练及实战用水雷的库房,采用新式自动化水雷搬运与投放装置,并通过舰艉两侧的四个舱门投放,每个舱门内有三条投放滑轨,总数达12条,因此布雷效率远非小型舰艇可比。执行布雷任务时,该级舰能够以不同的航速和布放间隔布放水雷(种类达30种以上)。

首舰“浦贺”号在舰首没有装备舰炮,但装有6挺用于水面灭雷的12.7毫米机枪;二号舰“丰后”号装备了1座奥托76毫米62倍口径单管舰炮和6挺12.7毫米机枪。浦贺级武器简单主要是因为其从事的是后方支援作战,但若在战时或有敌情下的扫雷支援,势必需要友舰掩护。

浦贺级服役后不久,就碰上2000年海自编制大调整,海自第一、二扫海队群整编为一个扫海队群,“浦贺”号与“丰后”号成为扫海队群直属舰,前者以横须贺为母港,后者以吴港为母港。除了平时的扫雷训练,由于具备水下作业支援与较大的物资容纳空间,两舰在救灾和反恐行动上也颇为活跃,如1999年土耳其地震、2001~2005年支援盟国印度洋反恐运输、2011年日本东部“3·11”地震海啸救援等行动中均有出现,堪称是平战结合的多功能舰种。

(2)八重山级:“八重山”号(MSO-301)、“对马”号(MSO-302)、“八丈岛”号(MSO-303)。

日本海自在1988年决定建造一种具有深海扫雷能力的远洋扫雷舰,以清除敌方在深海布放、用来对付日本潜艇的深海水雷,这就是八重山级的由来。

八重山级是目前日本海自最大的扫雷舰艇,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复仇者级的第二大扫雷舰艇,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木制水面舰艇。艇体采用两层木材组成(内层板厚47毫米,外层板厚20毫米),相邻两层间呈90°交叉排列。舰型采用长首楼,首楼长度占到全舰长度的3/4。

八重山级全长67米,舰宽11.8米,型深5.2米,吃水3.1米,标准排水量1000吨,满载排水量1200吨,动力装置为2台三菱6NMU-ATI无磁性柴油机,功率144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八重山级配备美制AN/SQQ-32可变深度猎雷声呐以及AN/AQS-14可变深度侧扫声呐,用以探测大洋中的水雷,舰上的扫雷具也与扫雷艇上的扫雷具有所不同,以对付布设在大深度海底的水雷。此外,该级舰还配备了整合有GPS定位系统的精密导航定位设备以及水雷作战情报系统,能精确地掌控舰位以及各种扫雷作战信息。

八重山级主要执行远洋扫雷任务,可扫除水下500米的各式水雷。

1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