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商第三年(前1043年),周王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再一次病倒了,这已经不是周武王第一次生病了,早在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就患病不断,虽然一度好转,但这次病情来势汹汹,很快他就撑不住了,不久就驾崩了。
由于史书没有记载周武王的生卒年,后人也无从知晓周武王的真实年龄,虽然有传言周武王活了九十三岁,显然有点离谱。
牧野之战
考虑到商朝时期的历法和现在不同,周武王必然不可能真的是现在的九十三岁,加上太子姬诵年幼,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当是盛年,而且死因是忧郁而终。
正值盛年的开国之君,却忧郁而终,周武王到底为什么这么愁?而且到底愁啥呢?
说实话,看看西周初期的环境,周武王的确挺愁的,为啥呢?因为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当这个天下共主,而且周边一帮势力蠢蠢欲动,时刻威胁着他。
先看看周人是如何崛起的。
商朝时期,古公檀父带领周人迁居到岐山,靠着周原附近的水土,不断发展,逐渐崛起,成为商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
一开始,商周关系还算融洽,商王赐予周人征伐大权,而周人则需要按时为商王上贡。
靠着周人,商朝的势力一直向西发展,而周人的势力也不断扩张,引起了商王的不满。
商朝时期的疆域
毕竟周人有了征伐大权后,开始蚕食商王朝土地,比如周人和姜戎结盟,干掉了翟国和崇国这两个商族方国,得以占据关中之地,却遭到商王的忌惮。
商王文丁时期,季历继续靠征伐,将周边小戎部落清扫一番,明面上为商王朝拓展疆域,但实际上土地和人口都属于周人的,文丁知道,得敲打一下周人了。
趁着季历献俘报捷的时候,文丁表面加封季历为西伯,但随后将其囚禁,直到季历身死,至此商周矛盾频发。
季历时期,周人和商朝,粉红色为人方(图源:史图馆)
季历死后,其儿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这边文丁也死了,继位的是帝乙。
帝乙时期,除了蠢蠢欲动的周人之外,东夷这边人方势力选择叛商,顺便带动商王朝东部的盂方和林放一起叛乱,为了避免东西受敌,帝乙选择了安抚姬昌。
将文丁的女儿下嫁给姬昌,双方的联姻,暂时缓和了之间的矛盾,稳住周人后,帝乙开始攻伐人方。
至于姬昌,虽然双方联姻了,但他明白商朝迟早要对周人下手的,开始提倡德交,拉拢西部方国,组建起一支反商同盟。
到了姬发这里,继续延续父亲的拉拢策略,团结反商同盟,一开始,姬昌也没有灭了商朝的想法,毕竟在周人眼里,商可是大邑商,而周不过是小邦周而已。
周文王时期:大邑商和小邦周
因而初期的想法,只是掠夺大邑商的财富,但没想到商朝这么不经打,直接就垮了。
倒不是商人战斗力弱,纯粹是现任商王帝辛(纣王)又带着大军征讨东夷了,朝歌附近兵力空虚,直接就崩了。
灭商之后,姬发建立周朝,是为周武王,尊姬昌为文王。
虽然周武王占领了商朝土地,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当这个天下共主,西边是自己的反商同盟,大家都等着灭商后夺取利益呢,利益分的不平衡甚至眼红周人,说不定也学周武王灭商,来一次灭周。
周武王
至于东边,则是一直不服中土的东夷力量,本来他们就不服商朝,现在更不服周朝。
更要命的是,中原这边还有大量的商朝遗民,周武王也不知道怎么管。
这下子,周武王彻底睡不着了。
虽然灭了商朝,但却没有灭掉商朝有生力量,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西边一帮要分利益的方国,东边一帮刺头东夷,万一商人在谋求复国,到处都是战火,众矢之的周人,怕不是要走商朝老路了。
外部矛盾还没内解决,内部的问题也不见得小到哪里去。
父亲一帮老臣,如姜尚、散宜生、南宫适等人,都等着他这位周天子的赏赐呢,而一帮宗室力量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管叔鲜、蔡叔度等,虽然都是周人,但自家人,周武王总得分点利益吧。
事实上,除了周公等人,管叔、蔡叔、霍叔在周武王死后联合商朝遗民叛乱,差点让周朝崩溃,可见这些隐患周武王早就看在眼里。
蔡叔的叛乱
所以说,别看周王朝是一个新生的王朝,但和商朝末年的局势差不多。
商朝为啥崩溃?所谓的纣王暴虐其实根本不存在,也不是因为打不过周人,纯粹是内部问题让周人乘虚而入罢了。
此前商王朝一直按照兄终弟及的模式传承王位,但到了后期则进化到了父死子继了,从庚丁开始,后面的商王都是父死子继,直系血脉的继承方式必然会遭到商朝旁系血亲的不满。
所以说,商朝的崩溃其实始于内部,就是一帮宗室不满纣王继续延续父死子继的直系集权,纷纷开始反叛。
当然纣王也没闲着,杀了王叔比干,纯粹是为了让王位传承给儿子罢了,当然比干纯属被冤枉。
纣王
但微启就不一样了,商朝还在,就和周武王眉来眼去,而周武王也答应他,灭商之后,让微启继承商朝故地,而微启二话不说,直接主动开城献降,顺利让周武王进入朝歌。
所以,现在的周武王也面临这个局势,内部宗亲不稳,外部方国时刻盯着他,稍有不慎,周朝马上步入商朝后尘。
因而周武王非常愁,到底怎么办才能延续周朝,而且也没啥经验,更好奇夏商两代君王,到底如何让周边方国臣服的。
不过愁归愁,当下最要紧的是保住周王朝,至少保证西边不乱吧,于是周武王开始经营关中这个天险,早先要之地营建关隘,保证自己先存活下去。
在营建关隘的时候,周武王得考虑周王朝的制度建设了。
周武王觉得,统治天下五百年的商朝贵族肯定有经验,立马向商朝贵族取经。
但商人会传授吗?你都灭了商朝了,还想商人传授治国经验,一个个躲了比兔子还快,比如商容就直接拒绝担任三公之职。
武王问了一圈,啥也没得到
商容不干,周武王就找箕子,问箕子为啥商朝丢了天下。
箕子怎么能说自家人的问题呢?含糊其辞,然后告诉周武王,想要坐稳天下,就要对各地诸侯要好,然后严格要求自己,剩下的就交给天道,这等于什么都没说。
眼看商容和箕子都不肯配合,周武王想到了老朋友微启。
然而周武王夺得天下后,却没有遵守承诺让他继承商朝故地,反而把这些地方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
至于为啥周武王要失言,纯粹是没办法,毕竟商朝主力还在,万一乱封,又引起这些人不满反叛怎么办?只能先委屈委屈微启了。
所以微启那个气啊,但毕竟当了带路党,身上有周人烙印,微启自己不去当重卿,就派儿子刺祖去,这样刺祖就当了周朝的史官。
当时的史官可不是单纯记录历史的,而是要传授前朝历史经验的,相当于告知周武王如何当一个天子。
但刺祖资历较浅,纯粹是应付了事的。
所以周武王忙了一圈,还是没有知道如何当一个真正的天子,所以更愁了,每天愁的都睡不着觉。
周公
既然外人靠不住,那就依靠自家人,没想到老弟周公旦给出了一套新的办法。
周公旦表示,外人既然不教,不如自己制定新的框架,这就是周制。
话说周公真的是天纵奇才,他提出的一套周制非常符合周武王的统御天下目标。
首先是分化商地,要知道商地不单单是商人的,还是之前的夏朝故地,周公表示,让周武王寻找夏朝后裔,赐地给他们,分化商地,削弱商人力量。
同时营建洛邑,当做东都,让天子时不时教化这里。
至于西边不安分的盟友和东边不服的东夷,周公又想了一个办法,将西边盟友迁移到东夷去,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授予他们征伐之权,让他们两波人干架。
当然,这并不够,毕竟是外人,最终周公拿出杀器——封邦建国,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其中近的地方赐给宗亲和外戚,远的地方给功臣和外人,这就是封建亲戚以屏番周。
封邦建国
这么一来,满足了宗室和功臣们寻求利益的想法。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在封建的基础上,周公拿出了影响后世三千年的制度——周礼。
周礼就是一套礼乐制度,相当于确定大家的等级,各个诸侯国不能僭越行事,上至天子,下至大夫,都要遵守,比如天子六驾用九鼎、比如诸侯五驾用七鼎等等,通通都规定好了,如果诸侯僭越,属于违背礼制,各个诸侯都要征讨。
同时在周礼上确定了宗法制度,确定天子和诸侯都是直系血缘为继承方式,算是将商朝后期的传子理念制度化,本来诸侯和大夫们都想这么干,自然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除此之外,还确立朝贡制度和册封制度,所有的诸侯国国君都需要周天子的册封,否则就是不合法。
周礼
可以说在周公给了周武王一套全新的治理天下的模式,更深得周武王的心,而且从另一方面来看,周公是后世三千年文明的奠基者。
此时的周武王应该是不愁的,因为周朝有个美好的未来,为了确定这个制度,周武王和周公夜以继日的熬夜,结果把自己熬死了。
前有担忧周朝的国祚命运,后为了确立周制宵衣旰食,周武王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啊,最终熬不过去,盛年而亡。
临终前,命令周公辅政,继续推行周制,最终让周朝得以坐拥八百年。
按照儒家思想,周是以臣子身份以下犯上,是不忠,趁商灭东夷之际趁虚而入,是不武。
其实正好相反,周武王敌视商朝后裔,自己却着了周公这个乱臣贼子的道,差一点就把西周一分为二,没有召公殚精竭虑,帮助周成王制衡周公这个乱臣贼子,西周就二世而亡了[得瑟][得瑟]
地图错了,镐不是京城
周公是人才[思考]。
平《三监之乱》是周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