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的正常升降顺序与出汗、发汗的机理:发汗法是使阳气走背、走上、走表的方法(当然阴液也要相应跟上)。
依据:
一、古人认为阳气的运行顺序是这样的:阳明为合,主要走腹部、下部,从腹部下降;太阳为开,主要走背部、上部,从背部上升。这是阳气的正常顺序。
伊尹救误治泻心汤讲“阳气素实”——意思就是阳气很强,阳气从腹部下走的力量本来就很强,此时又误用清下法,于是邪气趁机陷入。
伊尹救误治泻肾汤讲“阳气素虚”——意思就是阳气很弱,阳气从背部上升的力量本来就很弱,此时又误用汗法,汗多亡阳(当然同时也损失阴液),出汗使背部、上部的阳气损伤了,阳气从背部上升的力量就减弱了,阳气从腹部下降的力量也减弱了,那么阴气在腹部逆升的力量就相对变强了,因此阴气(水邪)就很容易从腹部逆升,于是出现心悸、冒等症状。
二、桂枝汤证,比如太阳中风,自汗出,原因是:风为阳邪,使表面皮肤腠理开泄,从而损伤阳气,于是太阳从背部升力不足,从阳明气从腹部下降力也不足,使阳明不能合。在桂枝汤证中,发热(阳气被风邪所加,泄露则发热)、恶风、自汗出是主证,鼻鸣、干呕是阳明不能合(不能下降)的症状,头项疼是因为阳气与阴液都损失了,导致筋的营养不足而僵硬发疼。所以要恢复阳气,用阳旦汤。
三、桂枝汤是升阳止汗剂,不是发汗剂。桂枝汤原名小阳旦汤,是使阳气按正常顺序走——阳明为合,主要走腹部,下降;太阳为开,主要走背部,上升。这是阳气的顺序。桂枝是补肝汤君药,对应经脉是少阳经,少阳为枢,所以桂枝本身可以枢转、调节太阳与阳明之间的不平衡——说桂枝汤“调和营卫”,也是类似的意思。
四、麻黄汤证是阳气受寒邪所束缚,使太阳不能升散,于是出现发热、恶寒、无汗、体疼等症状;太阳不开会间接影响阳明不能顺降(出现喘)。麻黄汤为发汗剂,是用青龙的力量,使阳气走背、走上、走表的方法(当然阴液也要相应跟上)。发汗会使阳气外泄(阴液也会外泄),因而这是权宜之计,所以发汗后,止后服,不必尽剂。
五、阳明病的主要症状是大汗,此时,太阳不能升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病邪已主要传至阳明,因阳明经多血多气,阳明又属阳经之“里”,所以病邪郁而发热甚,足以冲破太阳而大汗,又因为阳明为合,而此时则是阳明经热甚而使阳明不能合,导致阳气逆升而大泄——注意,这与阴气逆升不同。无论原来是风邪袭表还是寒邪束表,到了阳明病阶段,都会使出汗加剧,从而变成阳明病。
六、阳明病出汗过多的话,不但损失阴液而使大便干燥,更损失阳气而使阳明不合(不降),所以阴明府实证(承气汤证)有“脉迟”之证。此时,不只是大便干燥,同时也必是大便无力(阳气虚于下,虚于肠道)。
七、真武汤,升阳,利水,止阴液之逆升,也是同样的机理,恢复阳气的“腹降背升”正常顺序。
八、其它:
——“汗为心液”,五脏对应阴阳的话,心为阳中之阳。
——附子能回阳止汗,因为附子能祛寒湿从而使阳明合降,能抵御风邪从而避免腠理开泄而漏汗。
吴越按:本文很多内容是对以前观点的修正,如与本人此前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本文为准。当然,后面如有更深的感悟,会再著文阐述。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
附: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优先推荐:中医经方破解是中医复兴的重大突破,请阅第一系列——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吴越(中医深度研究者)
2023年8月30日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