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与郭继承两位教授,谁的《道德经》讲的好?

问道化鸣 2024-08-12 19:32:34

张其成与郭继承两位教授的“国学讲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很“玄学”,在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平台,有网友还把两位与李漫博教授一起,称为很厉害的“三大神”。

他俩谁更神?谁的解读更受欢迎?这需要通过章节的解读作比较。为了表示对二子的尊称,以下称为“郭子”、“张子”。

现在不知怎么了,郭子的完整视频不好找了,哔哩哔哩停更了,有些视频被投放者“设置”了,讲着讲着就跳过一段。即使不设置,他也是跳跃式地讲那些方便自由发挥的句子。

断断续续连着看他十几个讲座,因为跳跃性较大,难得其要领,但也记住了几个关键词:比如“道”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要去干涉它(道法自然);大自然是不说话的(希言自然);历史是公正的,善恶是有因果的(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道德经》的文眼和点睛之笔是“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几个关键词,也都是配合佛家思想展开的,他认为出世的才是大智慧,他说爱因斯坦攀登一辈子,快到山顶时抬头一看,佛在那里哈哈大笑:原来佛教才是这世间最顶级的智慧。

网红学者,“国学专家”,有时候讲的话高深莫测,不知所云。

有几个问题要探讨一下。

1、“道法自然”。郭说:“道”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要去干涉它。在我的认知里,老子好像是说大道不干涉万物的自然,而不是人不干扰道。老子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就是说大道“能辅助万物而不能干涉万物的自然而然”。

他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要向大地学习厚德载物(语法有问题);大地要向宇宙学习,天行健,自强不息;整个宇宙不是杂乱无章的,其背后是道,它要向道学习;而大道的状态则是自然而然”。

非佛即儒的解读,老子思想被他肢解得体无完肤。

2、“希言自然”。郭子前面说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这里又说“自然即大自然”:“大自然是不说话的”。此言令人生疑:风起云涌天变色,狂飙驰骛天河决,暴雨如注顿成河,又有雷霆炸裂,神鬼惊厥,天昏地暗飞鸟绝,这些都是大自然在“说话”,认为大自然不说话,与事实不符,与老子言不合。

“希言自然”,实乃标准的老子道家言:道希言,万物自然——道不干涉,万物乃能处于自然状态之中。故云“道法自然”——道以万物之自然为法。

唯如此,才有“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之说。

3、“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是说信道且行道,自然得之,不信不从者,自然不得之。他却说“一切果皆因你种下的因”。老子说“不仁”,它没有主观意愿,不会因为信他而亲近,不信而疏远,自然之理,何必非要与因果挂钩?若说“得之”“失之”也有因果关系,那不信仰“道”的岂不要遭致反噬?

郭子将出世的认定为大智慧,入世的就是讲人生智慧的,这样划分法是否合理?和尚道士都比建功立业的人具有大智慧?清谈即是大智慧?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郭子认为这句话是全部《道德经》的文眼和点睛之笔,提升智慧,巩固灵性和慧根,就需“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

岂不知老子所谓减法,要减损的正是前面的“学”,而这个“学”并非生活生产技术知识,而是对应于“道”的“政教之教”,智巧之学。

再来看张其成教授的相关解读。

1、“道法自然”。张子纠正了郭子的“大自然说”:其实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本然,本来的状态,本真、本性、本质。“道法自然”是指道就是本来的状态,所以道效法自然。

但是张子坚持“易道主干,三教合易”之说,所以他跟郭子一样,郭子根植于佛,他口中的老子,会有一半的佛陀的影子;张子则根植于“易”,所以他口中的老子则有一半的“易道”,再加三分之一的佛陀,共同拼凑成一个“老子”。

所以张子认为:老子讲大道,易家叫“大易”,佛家叫“真如”,所谓“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

张子说:佛教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和“三易”,它们跟“道”的“不改”“周行”是一致的。“寂静涅槃”就是永恒的不变、摆脱生死轮回之苦、不生不灭的境界,刚好对应的是老子的“道”,“道”的内涵就是无。

所以,“道”的“周行”其实就是“周易”的意思,就是周期运行,就是周期变化。它永远不停止,永远不懈怠,永远在那里转动,永远在那里周期地变化。

在这里,只问张子一句话:老子之道“永远在那里周期地变化”,就是说:道也因时因地,四季更迭地周期性变化吗? 春夏秋冬会有不同的道?

2、“希言自然”。张子解释说:少言语才合乎自然。这个解释虽不准确,但比郭子思路要正,至少他认为“自然”是排斥“多言多语”的。

同时,张子还是比较尊重文本思想的,他说《老子》当时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这里的“飘风”“骤雨”比喻暴政。老子给当政者提出一个警示,如果用暴政,用苛捐杂税剥削人民、用严酷政令束缚人民,那么必然不会长久。能逞凶于一时,不能逞凶于一世——此说较好。

3、“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张子说: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帮助他。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失败也乐于跟随他。

老子所谓“同”,随顺而无违之意,行止得失,我皆乐应之不强求,顺之不逆行,这才符合老子“自然”之道,“得失”之意。与“帮助”“失败”有何关系?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张子解释此句还联想到了“少则得,多则惑,“要少得,不要多”,少到什么程度?少到“一”的程度,就凭这,也比郭子准确。

只是张子依然跳不出周易的“损益”二卦,依然是传统解读思路,与郭子一样认为“为学”是加法,为道是减法,两者不冲突。

老子所谓的“为学”特指与“道”相对的“政教礼乐”之学、权谋机诈之术,所以老子说圣人“学不学”、“欲不欲”,要“绝学”方可“无忧”。所以这个“学”不是一般的内容,而是有指向的。

必须要明确,老子不会反对人们学习,他反对权力者实行权诈智谋之术,主张不言之教,不实行政教,而鼓励百姓学习,让百姓通过学习实践而“自化,自富、自正、自朴”。

总之,以我观之,基本赞同张、郭二子皆为“神”之说,只是二人“神”的方向有所不同,但张子相较于郭子,闲扯篇少一些,主题方向偏向小一些,若非要在二子之间有所取舍,则宁舍郭而近乎张。

一点参考:关于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评价问题

郭子援引爱因斯坦的佛教观,证据不足。

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里,记录了爱因斯坦生平的所有重要信息,但是没有相关他对佛教的评价问题。

1930年,纽约时报报道称,爱因斯坦表示如果一个宗教里没有教条和对神进行崇拜的话,那么可能佛教符合这一说法。所以有人推测,可能他在晚年接触过佛教,也有人说他和牛顿一样晚年信上帝。

但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立场非常明确,他认为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他说:我们所信仰的上帝可能是被拟人化出来的,我想要清楚的表达这一点,如果真的想让我称呼其为宗教,那么科学揭示这个世界的真实结构,才是我所向往的。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