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南无地藏王菩萨感恩父母 2024-12-26 21:29:22

印光法师|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净土十三祖

61、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第一部分)

【原文】

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1 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2 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3 之说。又若坚密大师○4 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5 。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近时杭僧□□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6 。末学○7 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白话文】

某居士来信说,我相信净土法门,并已决定依教奉行,然而对于“愿行”二字的真切含义还必须要向您讨教。也就是说求生西方的“愿”与专心念佛的“行”是区别应用呢?还是同时应用呢?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将愿与行作为两种修持内容而区别应用的话,那就好比慈云忏主所提倡的十念求生文,其中是不是在念佛时,先依此发愿求生,然后再念佛。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念佛时应当像彻悟禅师所讲的,惟在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的宗旨,心口如一,历历分明,一句接着一句,在念念中都应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么在念佛时就并不存在求生之愿,而且依照彻悟禅师所讲的念法去实践,都是上品往生。而那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按照愿与行同时应用的观念进行修持,那么就像杭州玉峰禅师的说法,念佛时,声声如同婴儿堕水,急切地呼唤母亲快来相救;还有像坚密大师所说的,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这与玉峰禅师所说正好相同。

只是这以上的两种说法让我不解的是,第一种说法,念佛时似乎缺少了念佛时似乎缺少了恳切求愿往生这个基本要求。何况蕅益法师曾经说,求生净土,全赖信愿,如果没有信愿,虽然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也没有得生的道理。按照蕅益法师的说法没有信愿虽然念到一心不乱,恐怕未必能有十足而确切的往生把握。那么如果根据第二种说法,虽然念佛时愿心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又多加了一个愿心,那么对于一心不乱,似乎又存在不够精纯的可能性。近来杭州僧人某某师,也因为愿与行二者不能兼顾,又不能不顾而担忧。玉峰禅师有“子哭亲如披坚猛将、耳听声如老成谋士”的比喻,似乎需要念念之间在盘算求生极乐的问题 。我是钝根之人,不明白究竟如何,想必您一定有确切的说法,能够作为后来学佛人的根本出路。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蕅益三法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

我告诉他,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法为根本的主导思想和行持内容。如同宝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你既然已经认真修习净土法门,对于“信”这个字,想必已经完全接受,彻底无疑了吧?而有关“愿行”两个方面,似乎还存在两相矛盾而不能全面透彻理解的问题。导致在这圆满通达,无所缺憾的道理法则上产生许多障碍。把彻悟、坚密、蕅益三位法师如同月亮一样普照万物的圆满智慧,只因为有一根头发丝挡在眼前,就认为是分隔的两个东西了。实在让人觉得非常的遗憾!

(未完待续)

【注释】

○1 即:“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之文。

○2 【《彻悟禅师语录》】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

○3 【玉峰禅师】名古昆,玉峰、字也,一号恋西,志净土也。江西广信人。清、光绪十八年(西纪一八九二)寂。尝示行者照莹曰:“若能生决定信,专持一句洪名,只要如婴儿堕水,争呼母救,声声不已,自然感应道交,净业易就。”

○4 【坚密法师】清·成时法师,号坚密。俗姓吴,徽州歙县人。少为诸生。年二十八,出家。于禅、教二宗,参方略徧。及见蕅益法师,遂终身依止,卒传其道。康熙十七年(西纪一六七八)十月十五日,寂于江宁半峰。三日前,异香绕室。于《净土十要》总序中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

○5 蕅益法师《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6 【净业痛策】覆恋公书 恋公恩师上人座下。身心清泰。功业精诚。进修如愿。不卜可知。(莹)自师起七。课程虽加少许。奈警觉无人。疑团数起。何则。虽遵师训。老实念佛。如子哭亲。自恨猛念不坚。至诚时少。懈慢时多。如用兵者。猛将在前。后无老成谙炼之谋相继。恐不足以成功。一疑也。至开唇诵佛。摄耳听声。此法于(莹)似有宿缘。然疑近乎理持。于事持不甚恳切。恐其执理废事。二疑也。合二者以兼修之。奈顾彼失此。念此忘彼。以致念虑纷纭。莫知趣向。恐非往生正因。三疑也。蒙师示以要策。始知子哭亲。披坚猛将也。耳听声。老成善谋也。二者缺一不可也。且证以少康称名出佛之效。灵峯不必参观之旨。直令羣疑顿破。师真慈恩加被。不啻甘露灌(莹)光明照(莹)矣。今而后。唯有死心持名。以报师恩而已。至刺血畅怀四偈。皆从深信中流露。畅所欲言。且其中皆有必定二字。此即预知之验。他日莲生上品。(莹)当为师先庆也。特字拜覆。净安不宣。弟子照莹和南百拜。(弟子照莹请问,玉峰禅师的回信中,说到用兵之喻,念佛猛厉,如披坚猛将等。)

○7 【末学】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