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真相
1962年的夏天,一份泛黄的手稿震惊了整个史学界。这份尘封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文献,是由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亲手交给台湾世界书局的。这份文献不是别的,正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的亲笔供词。
在这之前,关于李秀成被俘的过程,历来说法纷纭。有说他是在逃亡途中被乡民认出;有说他是被湘军将领萧孚泗生擒;更有传言称他是主动投诚。而这份尘封百年的手稿,究竟揭示了怎样的历史真相?李秀成又是如何从太平天国的托孤大臣沦为阶下囚的?他写下的这份供词,为何会让曾国藩看后脸色惨白?这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天京告急:最后的托孤大臣
咸丰十四年三月,天京城内已是一片愁云惨淡。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被湘军团团围住,粮草渐渐告罄,城内百姓饥肠辘辘。更令人担忧的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已经病倒多日。
这一日,李秀成站在东门城楼上,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湘军营寨,手中紧握着一份急报。急报上写着,石达开部已无力回援天京。这位曾经威震江南的川军统帅,如今也已是自顾不暇。
就在此时,一名内侍匆匆跑来,说天王又吐了。李秀成连忙赶往天王府。洪秀全躺在龙榻上,面色蜡黄,神志已经开始混沌。御医们手足无措,因为天王始终不肯服药。
"天王,还请服些汤药。"李秀成劝说道。洪秀全却摆摆手,说道:"我是上帝之子,无需凡间医术。"
自从三月底开始,洪秀全就因食用咁露而病倒。这种由米酿制的甜酒本是补品,却不料引发重病。更令人无奈的是,洪秀全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坚持不用药物医治。
四月二十一日,噩耗传来,洪秀全一命呜呼。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所有天京守军的心头。但李秀成不敢声张,因为一旦消息走漏,必定军心大乱。
在这危急时刻,年仅十六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这位少年天子将重担交给了李秀成,命他担任托孤大臣,全权负责天京防务。
此时的天京,已是四面楚歌。洪仁玕的新政未能实施,杨秀清早已遇害,石达开远在川地。昔日太平军的诸位大将,如今只剩下李秀成一人在苦苦支撑。
李秀成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日夜巡视城防,调配兵力。每当夜深人静,他都要在东门城楼上巡查,因为那里是湘军主攻的方向。城下,湘军的地道越挖越多,不时传来轰隆隆的炸响。
一天深夜,李秀成在巡查时发现,一名士兵竟然偷偷将一块砖石扔向城外。那士兵见被发现,立即跪地求饶:"忠王饶命!实在是太饿了..."
这一幕让李秀成心如刀绞。他走遍各个城门,发现守城将士们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粮草即将耗尽,守城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五月初,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湘军在东门外发现了一条废弃的煤矿旧道。这条地道,将成为天京陷落的导火索,而李秀成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戏剧性的转折...
二、湘军的致命一击
五月初的一个深夜,湘军大营内灯火通明。一位面带黝黑、衣着朴素的贵州汉子正在向曾国藩详细讲解着天京城下的地形。这个叫王德的汉子,曾在天京城外的煤矿干过活,对地下矿道了如指掌。
"大人,城东三里处有一条废弃的老矿道,当年我们挖煤时常用它运煤。"王德指着地图说道,"这条道距地面约两丈深,通向城内的方向。"
曾国藩听后立即召来弟弟曾国荃和工程队负责人商议。自古以来,地道战就是攻城的重要手段。五代时期的军阀刘仁恭,就因为擅长利用地道攻城而被人称为"刘窟头"。到了现代,这种战术仍然屡试不爽。
当晚,曾国藩立即下令组建专门的地道队。为了确保消息不泄露,他只派最信任的湘军老兵参与行动。每到夜晚,这支队伍就悄悄往老矿道里运送火药。
与此同时,为了麻痹太平军的警惕,湘军白天仍在多处挖掘新的地道。这些地道挖得轰轰烈烈,炸得惊天动地,却都是佯攻之举。真正致命的,是那条正在悄悄扩充的老矿道。
五月下旬的一天,王德带着几个工程兵沿着老矿道深入勘察。借着微弱的油灯光,他们发现这条道路竟然已经延伸到了城墙根下。"再往前挖三丈,就能到达城内了。"王德小声说道。
这个发现让曾国藩欣喜若狂。他立即下令加派人手,日夜赶工。为了防止打草惊蛇,地道内的泥土都用布袋装着运出,工兵说话必须轻声细语。
城内的太平军虽然察觉到地面的震动,却被湘军其他地方的爆破声所迷惑,始终没有发现这条老矿道的存在。
六月初,一个重大时机到来。湘军的探子报告,李秀成正带兵在北门布防。曾国藩当即决定,就在当晚行动。
入夜后,湘军开始在城东、城南和城西同时发起猛攻,震天的炮声和喊杀声此起彼伏。太平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城内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去增援。
就在这时,王德带领着工程队在老矿道内点燃了早已布置好的火药。轰隆一声巨响,城墙上裂开了一道大口子。紧接着,一队湘军精锐从地道中冲出,占领了缺口附近的城楼。
这次爆炸不仅炸开了城墙,更打开了湘军攻入天京的突破口。天京内外,烽火四起。李秀成闻讯后立即率兵回援,但为时已晚。湘军主力已经通过这个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内...
待到第二天拂晓,天京城内已是一片狼藉。这座太平军经营了十一年的都城,终于被湘军攻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贵州矿工和一条尘封已久的老矿道。
三、八位樵夫与一场惊人的背叛
天京城破的那个清晨,李秀成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匹千里马让给了年仅十六岁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自己则骑上了一匹劣马。这个决定,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在城破之际,湘军将士们忙着搜刮财物,无暇顾及其他。李秀成趁乱带着数十万两黄金,骑着那匹跛脚的劣马,从东门的混乱中逃了出去。这些黄金,正是从太平天国金库中匆忙带出的一部分。
当时的情形颇为戏剧性。李秀成骑着劣马,在山间的小道上艰难前行。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忠王,如今狼狈不堪,连马都驾驭不好。一路上,他不得不走走停停,甚至需要步行牵马前进。
就在李秀成逃到山林深处时,遇到了八个正在砍柴的樵夫。这些普通的山民,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说书人讲些战场上的故事。谁能想到,他们今天竟然遇到了传说中的忠王本尊。
其中一个年长的樵夫一眼就认出了李秀成。这并不奇怪,因为太平军占据天京期间,李秀成经常出城巡视,百姓们都见过他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李秀成那标志性的穿着和举止,即使是在狼狈之时,也难以掩饰其身份。
看到被认出,李秀成立即跪地求饶,泪流满面地许诺:"若能护送我到湖州,必重谢三万金。"这笔钱对于普通樵夫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不过几两银子而已。
八个樵夫面面相觑,最后凑在一起商议对策。他们知道,眼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方面是三万金的巨额报酬,另一方面则是朝廷悬赏的前程。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这时,恰巧有一个叫陶大贵的樵夫,说他有个族兄在萧孚泗的大营当差。萧孚泗是湘军的一位重要将领,此时正在附近驻扎。樵夫们决定,把李秀成交给萧孚泗。
陶大贵来到萧孚泗大营,却发现自己的族兄并不在营中。他只好找到一个相熟的伙夫,想打听族兄的消息。这个伙夫见他走了很远的路,便好心招待他吃饭。酒足饭饱之际,陶大贵说漏了嘴,透露了李秀成的行踪。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萧孚泗耳中。萧孚泗立即派出精兵,直奔樵夫所说的地点。等陶大贵吃完饭回到村子时,发现李秀成已经被萧孚泗的人马带走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萧孚泗不但没有兑现赏赐,反而想杀掉陶大贵灭口。幸好那个好心的伙夫暗中通风报信,陶大贵才得以连夜逃命。而那八个樵夫,最终只从曾国藩那里得到了五十两银子的赏赐,还是在层层克扣之后的结果。
这场意外的相遇,不仅改变了李秀成的命运,也让八个普通樵夫卷入了这场历史的漩涡之中。而那笔数十万两的黄金,也在混乱中不知去向,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话题。
四、囚笼中的博弈
当李秀成被押解到湘军大营时,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士兵们纷纷围观,都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太平天国忠王。而最激动的,要数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
那天下午,曾国荃穿着一件短裤,手持铁锥,闯入关押李秀成的牢房。他指着李秀成的鼻子破口大骂,甚至用铁锥戳刺李秀成的身体。这一幕被守卫看在眼里,传为笑柄。
面对曾国荃的羞辱,李秀成却镇定自若,说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的话:"曾九,各扶其主,何必如此?且兴灭无常,今天倘然得逞,就发疯了么?"这番话不卑不亢,道出了胜败兴衰的哲理。
曾国荃顿时语塞,悻悻而去。这一幕很快传到了曾国藩耳中。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将领,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表现颇为赏识。他随即派人送来纸墨,要求李秀成写一份详细的供词。
于是,在一个油灯昏暗的牢房里,李秀成开始了他的写作。从六月初一直写到六月底,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写下了长达三万六千余字的《李秀成自述》。
这份自述的内容极为丰富。李秀成不仅详细记录了自己从军以来的经历,还对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都做了评价。他谈到了洪秀全的专制,杨秀清的骄横,石达开的背叛,以及洪仁玕的新政失败。
特别是关于洪秀全最后的日子,李秀成写得尤为详细。他说,洪秀全在四月二十一日因病去世,而不是外界传言的服毒自尽。这个细节,后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线索。
然而,让曾国藩始料未及的是,李秀成在供词中还巧妙地夹杂了一些特殊的内容。他一边表示愿意劝降南方的太平军余部,一边又含蓄地暗示曾国藩可以利用自己的势力,谋取更大的功业。
当曾国藩读到这些内容时,脸色骤变。这位太平天国的托孤大臣,竟然在临死前还在玩弄如此高明的手段。他在供词中既表现出投降的意愿,又暗中怂恿曾国藩造反,这是何等的智慧与胆量。
最终,曾国藩修改了李秀成的供词,删去了其中敏感的部分,然后呈送朝廷。这份经过删改的供词,成为后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而那些被删改的内容,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尘封,直到一个世纪后才重见天日...
五、百年后的历史真相
1962年7月的一天,台北世界书局的影印董事长收到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人正是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他带来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这份手稿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世纪前李秀成在囚笼中写下的原始供词。
"这是先祖留下的珍贵文物。"曾约农说着,将一摞发黄的纸张轻轻放在桌上。这些纸张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正是李秀成的亲笔书写。
这份珍贵的史料一经问世,立即在海峡两岸的史学界引起轰动。台北世界书局当即组织专家进行整理和影印。两岸的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纷纷赶来查看这份手稿,都对其真实性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陆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在看到这份手稿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毅然推翻了自己多年来对《李秀成自述》的研究成果,重新based on这份原始手稿进行修订。
这份手稿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洪秀全死因的记载。在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尽。这个说法源自曾国藩的奏折,他在奏折中写道:"洪秀全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
然而,李秀成的原始供词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他写道:"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而故。"
更具体的细节随后揭示:"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咁露病起,又不肯食药方,故而死也。"
这个记载彻底推翻了之前的定论。原来,洪秀全并非服毒自尽,而是因为食用咁露生病,又固执己见不肯服药,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而死。这个发现不仅改写了历史,也为研究太平天国末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后,《湘乡曾八本堂·李秀成亲供手迹》正式出版。这本书不仅包含了李秀成的完整供词,还附有专家的考证和注释。其中,那些被曾国藩删去的内容,特别是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各位领袖的评价,都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字,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李秀成形象。他既不是传统史书中描绘的叛徒,也不是后来被过分美化的英雄,而是一个在乱世中做出自己选择的历史人物。
而这份手稿的出现,也证实了一个历史的巧合:正是曾国藩对李秀成供词的删改,反而让这份原始手稿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