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苏联举国70万人处理,真相并不简单

东叔看历史 2023-04-26 13:21:38

1986年4月26日凌晨,莫斯科时间1时23分58秒,位于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在进行一项汽轮发动机的惰转试验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炸。

这次事故直接造成31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

1986年4月29日,带有高放射性物质的气流吹过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

4月30日,飘到瑞士、意大利北部;5月1~2日,污染到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希腊北部;5月3日,来到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带有强放射性的云团在全球弥漫。

5月2日笼罩在日本;5月4日来到中国;5月5日到了印度;5月5~6日席卷美国、加拿大……在一周之内,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面对这个灾难,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苏联处置事故的真相到底如何?且看下面的分析。

全球唯一七级极大事故,“20世纪最大的技术性灾难”

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核事故分为七级,其中第七级是极大事故。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人类自利用原子能技术以来造成的最大规模核燃料泄漏以及放射性污染的事故,是唯一的七级核事故,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也是“20世纪最大的技术性灾难”。

切尔诺贝利事故不仅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且给事故发生地苏联带来沉重的政治和经济打击。

严重污染区33万多居民被迫弃家移居,60万参与事故清理的人员日后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国家理赔无法及时全部到位,国家失信于民。

这些都成为导致苏联国家解体的重要导火索,而这一点在以往我国对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欧洲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铯污染。其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地区的苏联俄罗斯共和国、乌克兰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的2.94万平方公里土地呈现铯重度污染。

98.6万人吸收的辐射剂量大于33mSv,其中1986~1989年共计60万事故清理人员在事故后20年间吸收的总平均辐射剂量在100 m Sv,远远超过一般的自然环境辐射剂量2.4 m Sv。

5000多位发生事故时未满18岁的人在事故后患甲状腺癌。

专家小组认为,在暴露程度最高的三组人群(24万名清理者(1986~1987年)、11.6万名被疏散者和27万名严格控制地区的居民)中可能还会有多达4000人在生命过程中死于癌症。

源自暴露于辐射的癌症死亡增加人数比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正常癌症发病率高3%~4%。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简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恶劣影响。

边调研边救助,动用军队举国紧急处置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针对这一突发事故采取了一系列应急处理措施,有效避免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当然也遗存了许多遗憾。

从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到1989年10月苏联政府向国际原子能组织提出进行国际专家评价的正式请求,前后历经三年多。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为尽力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处理工作。

从1986年4月26日到1989年10月可以把苏联应急处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紧急处置突发事故阶段;消除事故影响阶段;后处理工作的公开化、国际化阶段。

从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事故发生到5月6日放射性释放基本结束,苏联的应急处理工作从忙乱转为有序。

在这关键的11天中,苏联政府迅速组建了政府工作组、政府委员会等机构,围绕“控制反应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主题边调研边救助。

先后采取了灭火、调入军队和清理事故人员、隔离事故反应堆、疏散附近居民等多方面的紧急措施,基本控制了放射性物质的大规模释放,有效避免了更大次生灾害的发生。

灭火工作首当其冲,经验不足伤亡惨重

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先后发生两次爆炸,在核电站内引发30多处火灾,堆芯碎片被抛射到厂房的顶部,一些油管受到损坏,电缆短路。

4号反应堆发出强烈的热辐射,机械大厅、反应堆大厅及其邻近遭受破坏的建筑物成为火灾中心,大火直接危及邻近的正在工作的3号反应堆。

伴随着4号反应堆的损坏,大量放射性物质泄出,在空气流作用下迅速扩散。核电站值班人员一边通知消防人员,一边向上级报告核电站爆炸情况。

26日凌晨1时30分,来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军事化消防队和普里皮亚特镇的综合军事消防队值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实施灭火。

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剂量监测部门无法为在场的消防人员提供所需要的辐射剂量监测仪器,消防人员不了解4号机组及其周围放射性的真实辐射水平。

消防队员在此之前从未接受过在放射性环境下灭火的专门训练,不了解辐射后果的严重性。

他们首先集中压制汽轮机大厅屋顶的火焰,有效阻止其向邻近的3号机组蔓延。2时10分这部分的火势得到控制。凌晨5时,反应堆厂房内的火焰被熄灭。

与此同时,3号机组停堆,以避免事故扩大且方便检修。

在灭火过程中,消防队员、急救人员和核电站值班人员在没有任何防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他们是这次事故中最先受到高辐射的人员,其中2人在事故发生时即刻死亡。

清晨6时,108人被送往邻近的乌克兰基辅临床研究所和莫斯科6号医院。这些人全部被诊断为疑似急性放射病(ARS),其中28人在事故后三个月内陆续死于急性放射病。

组织领导速度快,体制优势初显现

4月26日清晨,苏联能源部部长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约列茨通过电话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汇报。

“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发生了爆炸,核电站的夜间密码警报显示‘1、2、3、4’,这四个数字标示了核泄漏、核辐射、火灾和爆炸……目前切尔诺贝利镇的事态仍不甚明朗,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雷日科夫立即组建政府委员会,苏共中央政治局组建政府工作组领导切尔诺贝利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政府委员会由原子能、反应堆、化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克格勃官员组成,着手调查事故原因并参与应急处理决策。

第一批政府委员会成员由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舍尔宾领导,于26日20时到达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

同机到达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包括各个主要国家部门的部长例如:苏联能源部部长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约列茨、国家水文气象中心主席尤里·安东尼耶维奇·伊兹拉埃尔等。

此后政府委员会一直在切尔诺贝利地区办公。其成员实行轮流值班制度,直到1986年9月辐射剂量稳定后,轮流值班制度才取消。

政府工作组设在莫斯科,其主要成员包括:4名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雷日科夫、利加乔夫、沃罗特尼科夫、切布里科夫。

16个主要部门主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主席(阿纳托利·彼得罗维奇·亚历山德罗夫院士、苏联科学院名誉主席(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韦利霍夫院士)等。

政府工作组的工作具体包括:了解、指导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听取各部门事故处理的工作汇报,并对其进行指导;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派出工作组成员赴重点地区进行考察等。

26日全天,苏联的气象、辐射和公共卫生监测部门在紧急状态下迅速组成监测系统开始工作,调度直升机在事故反应堆上方的不同部位进行勘查,收集空气样本,对放射性物质做了一系列测量。

连续几天的测量数据为未来苏联政府估计反应堆状况,编制初步放射性污染地区图以及进一步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26日深夜,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得到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舍尔宾的电话汇报:“核电站4号机组的涡轮机组在进行非正式试验时,接连发生两次爆炸。

他对委员会负责人这样说道:“反应堆机房被炸毁,数百人受到核辐射,两人当场死亡,辐射情况非常复杂,暂时还无法作出最后的结论……

“政府委员会已经按照各自的专业和分工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始工作,但必须派军队参与事故处理工作,急需大型直升机,另外还需要防化部队,越快越好。”

政府委员会决定将紧靠核电站的普里皮亚特镇的居民紧急疏散,1000多辆汽车正连夜赶往普里皮亚特镇,乌克兰铁路局向普里皮亚特镇发出三趟专列。

与切尔诺贝利毗邻的几个区也派出代表参加了政府委员会的工作,他们正在紧急确定附近临时撤离居民的地点。

26日晚苏联政府工作组组长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给国防部总参谋长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打电话,命他调集军队赴核电站。

27日早晨,国防部派遣更多的直升机和防化兵赶到切尔诺贝利,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尔·卡尔波维奇·皮卡洛夫将军亲临现场指挥。

投5000吨灭火材料,封堵反应堆爆炸缺口

苏联政府委员会意识到封堵反应堆爆炸缺口,压制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列为近期应急处理的中心工作。

国防部派遣空军和防化兵,承担改造直升机(在直升机底部焊上厚铅板)、紧急训练特种飞行员的任务。

最初,部队试图利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芯空间注水,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防止石墨砌体着火,但后来证明这一努力无效。

于是,政府委员会研究通过了空投灭火材料以阻止石墨燃烧,压制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方案。

最初选定的灭火材料是铅和铁砂,预计总共需要1500吨,随后150吨铅被立即运到现场。

最后确定的灭火材料为硼、石灰石、铁砂、黏土和铅组成的混合物。

4月27日到5月6日,直升机飞行员们在9天中连续向4号反应堆投下5000多吨灭火材料。

5月6日,放射性释放物数量从4月26日的12000k Bq降至100 k Bq。

这意味着4号反应堆的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基本结束,封堵反应堆爆炸缺口的应急处理工作告一段落。

设立禁区开展大疏散

普里皮亚特镇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生活区,位于核电站以西3公里,有4.9万居民。在核电站东南15公里有切尔诺贝利镇,人口为1.25万。

26日星期六是休息日,早晨,为避免引起居民恐慌,官方未通告事故情况,仅通知居民关闭门窗,尽量留在家里。

绝大多数居民全然不知反应堆发生爆炸,更不了解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后果,他们以为只是发生了一般的火灾事故。

全镇秩序正常。在当地医生的坚持下,政府开始陆续给居民挨家挨户发放碘片,但并不及时。

下午14时开始,政府委员会组织普里皮亚特镇居民撤离,经过3个小时左右,约4万居民秩序井然地被撤到波列斯格纳等镇。

国防部为当地机构提供了1.5万人居住的帐篷。普里皮亚特镇主要剩下政府委员会人员和军方人员,他们集中在普里皮亚特镇饭店办公。

政府委员会根据得到的数据,相继确定了距核电站10公里、30公里为半径的禁区,政府工作组集结苏联内务部、卫生部、国防部、民防部的力量,组织居民撤离禁区,对灾民重新安置并进行医疗救护。

具体安排是:由苏联内务部组织撤离禁区内的居民,并负责到指派的新区安置灾民;苏联卫生部负责检查和救助禁区和其他灾区的居民。

与事故现场相对缓和的局面相反,从灾区撤离的居民人数不断增多,使苏联卫生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根据档案记载,政府工作组对卫生部初期工作不满,指出“对从事故区撤出的居民的医疗救助严重不足,必须加强工作,给予必要的医疗帮助”。

卫生部为此成立了指挥组,由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奥列格·普罗科皮耶维奇·谢宾(ОлегПрокопьевичЩепин)领导。

政府工作组和政府委员会要求卫生部汇报每天的住院人数,特别关注儿童住院人数及确诊放射病的人数,对病人进行分类治疗。

政府工作组协调卫生部、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乌克兰医疗机构,重新安排了收治灾民的医院:莫斯科6号医院用来专门收治受强辐射的病人。

另外,联合教育机构,在基辅郊区和乌克兰其他地区调出1900个床位,安排孩子们在寄宿学校和全年制少先队夏令营学习生活。

截至5月6日,共撤离居民13.5万人,入院治疗人数达3454人,其中包括471名儿童;确诊为放射性病的有367人,其中包括19名儿童,重症患者34人;179人被送往莫斯科6号医院住院治疗,其中有2名儿童。

政府工作组针对卫生部药品储备不足的问题也进行了协调,责令卫生部尽快拟定药品、医疗器械清单,由苏联外贸部负责进行国外采购。

初步清理放射性污染

在向外撤离居民的同时,苏联政府向事故区内调集了国防部防化部队和民防人员进行重灾区的初步放射性清理工作。

民防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观测铁路车站、公路运输入口、航空港的辐射状况;在道路上建立清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站,进行辐射检查;清除道路上的放射性污染。

但是,在最初几天民防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苏联引以为荣的民防体系被弄得千疮百孔,那些赫赫有名的防化训练和粗制滥造的宣传画根本不能发挥任何效能。

而苏联民防人员已相当成熟,可实际上只能派他们去用洒水车清洁被污染的街道。不得不增加在核污染地区的防化兵数量。

鉴于民防人员工作不力,苏联国防部从防化部队抽调2600人、400辆汽车对核电站污染区域内的所有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的剂量测定和去污建立了16个消除放射性污染点。

艰难消除放射性污染,开展国际合作调查事故

到1986年5月6日,放射性释放物数量迅速下降,这意味着应急处理工作的重心需要重新调整。

随着获取的事故数据不断增加,有计划的清除放射性污染,避免放射性转移造成循环污染的工作被提上工作日程。

苏联政府的应急工作重心转为全面有序地开展消除事故影响,并力图恢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他反应堆的生产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消除放射性污染,实施对居民的医疗保障,继续调查研究事故,尝试开展国际合作。

在消除放射性污染方面,任务十分艰巨。

尽管反应堆的裂口已经被5000吨灭火材料填满,但在堵塞口的下方,反应堆底部仍有195吨的核燃料在闷烧,热气开始熔化沙子,堵塞口的表面开始出现裂痕。

政府委员会担心这样会引发更大的爆炸。

因为,一方面由于洞口被沙土堵塞,内部温度还在升高,反应炉下方的水泥板逐渐变热并且有裂开的危险。

水泥板一旦开裂,反应炉中的岩浆就会下渗;另一方面,灭火时消防员为了降低温度,曾向水泥板下方的水池注水,如果放射性岩浆接触到水,将引发比26日爆炸更具有破坏性的爆炸。

另外,反应炉的下方透过沙土质结构是地下水层,一旦反应炉中的岩浆下渗,将污染普里皮亚特河,进而污染聂伯河,甚至直至黑海,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政府采取了建造人工除热水平层和建造“石棺”两项措施。

首先派大量消防队员抽干反应堆底部的水,接着派矿工通过挖隧道的方式,在反应炉底部建造人工除热水平层,防止反应炉中的岩浆下渗,避免引发更大的爆炸。

所谓“石棺”是事故反应堆的掩体工程,建筑工人把被破坏的反应堆封存在一个用混凝土和钢壳建造的盖子里,并在其内部安装了通风过滤装置、辐射水平检测装置等,用于监测反应堆后续的状况,以彻底解决反应堆的放射性扩散问题。

事故清理人员对1、2、3号反应堆进行清理、调试工作,以便最终重新启动。

同时,为了未来进行居民回迁,他们在核电站周围30公里的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工作,尤其是对居民区和街道等进行了多次清理,但效果并不理想。

在实施对居民的医疗保障方面,苏联政府首先根据事故数据绘制了标有居民点和受污染状态的地图,对污染程度不同的农业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

着重研究了清理过的居民点是否适合居民回迁的问题,并对居民回迁的相关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灾民健康监督、保障体系,设立了切尔诺贝利登记处,以便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灾民的健康状况。

在继续调查研究事故方面,苏联政府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技术性分析;苏联科学院针对事故后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其中以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为主。

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的工作,促进了各国在这方面的合作和沟通,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甚至个人都向苏联政府表达了援助意向。

对此,苏联政府接受了某些援助。同时,苏联政府第一次指出在核电发展上愿意进行国际合作,呼吁扩大国际原子能组织内部的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如下:

(1)启动紧急应对措施;

(2)自上而下组建应急处理机构;

(3)集中兵力解决主要矛盾;

(4)从外向内调入军队和清理事故人员;

(5)从内向外有序疏散灾民,分类救治伤员;

(6)逐步公开通报事故信息;

(7)继续完善清理放射性污染,消除隐患;

(8)建立灾民福利保障系统;

(9)重新组建核电制度和机构;

(10)寻求国际合作。

总的来看,其实苏联处理事故的真相显示其处置力度还是很好的,可以说是动员了一切有生力量,可这场事故的影响还是无法短时间消除。

随着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政府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再也不负有任何责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成为其现所属国——乌克兰一块抹不去的阴影,至今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