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先生”二字,在当今社会,多少沾染了些许的网红气息。
然而,对于叶嘉莹而言,“先生”二字,却是沉甸甸的,饱含着百年人生的沧桑与厚重。
她的一生,恰似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交织着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与时代洪流的滚滚向前。
——【·从小接触·】——»
叶嘉莹的童年,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叶家这个家族挺有文化底蕴的,大门上写着“进士第”,那三个字就是他们家祖祖辈辈的骄傲。
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同籍同生辰的巧合,更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诗词有着深厚的热爱,这种家庭氛围,无疑为叶嘉莹日后走上诗词之路埋下了种子。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固守传统,然而叶嘉莹的父亲却思想开明,不仅教授她汉字,还鼓励她学习英文,甚至为她订阅了带有西方名胜风景图的儿童杂志。
这种开明的教育方式,让叶嘉莹从小就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开拓了她的视野。
而她喜爱写诗的伯父,更是成为了她诗词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伯父的扶持和指点下,叶嘉莹小小年纪便开始尝试写诗。
童年时期的她,生活虽相对安逸,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她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
窗前的翠竹,阶下的黄菊,院中飞舞的蝴蝶,墙角鸣叫的昆虫,都成为了她诗歌创作的素材。
16岁那年,外曾祖母去世,叶嘉莹写下了挽联,这展现了她早慧的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除了诗词,叶嘉莹还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都成为了她精神食粮的一部分。
她对阅读的痴迷,甚至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母亲去世·】——»
1941年,叶嘉莹成功进入了辅仁大学的中文系,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学习。
在大学里,她依旧保持着对国学的热爱,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探讨诗词,吟咏风月。
然而,美好的大学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时代的风云变幻,很快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叶嘉莹求学期间,正值战乱纷扰。社会不太安宁,大家的日子挺不稳定的。17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这给叶嘉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亲眼目睹母亲下葬,棺材被钉上钉子的一幕,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这段经历,也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在上大学期间,她很少与男生交流,一度被同学们认为是“高冷女神”。
恩师顾随的出现,为叶嘉莹灰暗的人生带来了光明。顾随先生引导她走进了诗词的世界,开启了她长达70多年的诗词人生。
在顾随先生的指导下,叶嘉莹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风格。
原本,叶嘉莹并没有结婚的打算。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玩笑。
——【·坎坷婚姻·】——»
那年24岁,她邂逅了英语老师的小舅子赵钟荪,开始被他追求。
赵钟荪对叶嘉莹一见钟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攻势。
他总拿自己对叶嘉莹的好意说事儿,让她觉得自己亏欠了他,挺不好意思的。
最终,在赵钟荪的软磨硬泡和谎称自己因她而丢了工作的压力下,叶嘉莹答应了他的求婚。
这桩婚事从开头看就知道会是个不幸的结果。
1948年,叶嘉莹与赵钟荪在南京结婚。婚后,他们一起去了台湾。在台湾的近二十年,是叶嘉莹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白色恐怖”的阴云笼罩着台湾,赵钟荪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一关就是将近三年。
叶嘉莹带着女儿,生活艰难,还得承受周围人怪异的眼神。她不敢说出丈夫被捕的事实,担心会丢掉工作。
然而,厄运并没有放过她。半年后,她和女儿也遭到囚禁。出狱后,她们没地方住,工作也丢了。
女儿还在哺乳期,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每天喝米汤,睡草席。
生活的重担压得叶嘉莹喘不过气,但她并没有放弃希望。
最终,她在台南的一家私立中学谋得了一份职位。白天,她带着女儿去上班,把年幼的女儿放在教室最后一排。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这句诗刚好反映了她那时的内心感受。
那一年,她只有27岁。
——【·搬到加拿大·】——»
老公从监狱回来,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动不动就喝醉,脾气也很坏,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人。
小女儿的出生,让家庭负担更加沉重。叶嘉莹几乎独自承担了所有的家庭重担。
她每天在台北的几所大学间忙碌,一口气上八到九堂课,还得批改作业,家里的大事小情也全靠她打理。
产后身体虚弱,又患上了哮喘,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将女人比作花朵,那我似乎早早地就失去了鲜艳。叶嘉莹曾这样感叹。
叶嘉莹在台湾的生活,如同走在钢丝上,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危险。即便处境再难,她依旧执着于诗词的喜爱和学术的探索。
她将诗词作为心灵的寄托,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和力量。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叶嘉莹接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交换教授的职位。
她带着两个女儿前往美国,希望能够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两年后,交换期满,叶嘉莹准备返回台湾。
然而,赵钟荪的丈夫选择留在大陆,他始终忘不了在台湾那段被囚的日子。
叶嘉莹无奈之下,只好将两个女儿留在美国,由丈夫照顾,自己独自返回台湾。
她希望丈夫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好好照顾女儿们。没想到的是,赵钟荪没找到工作,还得靠叶嘉莹接济。
为了维持家庭的开销,叶嘉莹不得不再次前往美国工作。然而,当她想要把年迈的父亲也接到美国团聚时,却遭到了签证官的拒绝。
签证官认为她全家移民的意图过于明显,因此拒绝了她的签证申请。
叶嘉莹为了和亲人团聚,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全家一起搬到了温哥华。
——【·桃李天下·】——»
在加拿大,叶嘉莹面临着新的挑战。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她用英语授课,这对中文系毕业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然而,为了家庭,为了能够让父亲、丈夫和女儿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她毅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她克服了语言障碍,将自己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倾注到每一堂课中。她真诚的教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
一开始,她教的课学生寥寥无几,十几个的样子,后来一个学期就多了,增加到六七十个学生。
半年后,她就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直接聘为了终身教授。
——【·回国·】——»
在加拿大的岁月里,叶嘉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用自己的言行,让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美好的东西。
然而,即使在异国他乡取得了成功,叶嘉莹的家庭生活仍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赵钟荪不仅不心疼她的付出,还把她当成了提款机和家务活的主力。
叶嘉莹虽然人在海外,但对祖国一直牵挂在心。她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那里是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1970年中加建交后,叶嘉莹终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1974年,她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在北京机场,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叶嘉莹在古诗词研究上做出了不少贡献。
她不仅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对诗词的解读独具慧眼,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她将西方的理论跟中国的古诗词研究结合起来,打造出了自己的独特学术风格。
她撰写了众多学术书籍,比如《迦陵论诗丛稿》和《唐宋词十七讲》,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与推广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
著名女诗人席慕蓉曾多次聆听叶嘉莹先生的讲座,被她的学识和魅力深深折服,甚至感动得流泪。
2016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讲授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她对诗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的解读,让席慕蓉深受触动,潸然泪下。
叶嘉莹先生认为,这句诗是神来之笔,它展现了人内心的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向往。
有时候,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真正发现自己有哪些优点。
这句话勾起了席慕蓉内心深处的感触,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的女儿·】——»
年事已高的叶嘉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教育和诗词的学习探究上了。
在南开,她教书育人,带出不少擅长古典文学的才子佳人。
她不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她将自己对诗词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精神传递给了他们。
她变卖房产,将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后来又再次捐赠巨款,累计捐赠金额高达3658万元。
她的最小的女儿在加拿大生活,而她自己则留在南开大学,继续教书育人。
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逝世,正如她的小女儿赵言慧所说,叶嘉莹先生这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恋爱。
她的一生,都在为诗词而活,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奋斗。
——【·总结·】——»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诗意与坎坷交织的一生。
她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家庭的变故,个人的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她通过诗词,不仅点亮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别人的心田得到了温暖。
她对咱们中国古诗文的钻研和推广,贡献很大。
她不仅是位厉害的学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她的一生都在展示着何为真正的“老师”。
她的一生,是一首充满力量和美的诗,一首在时代洪流中永恒回响的诗。
参考资料:
叶嘉莹先生,今天100岁了 2024-07-06 19:07·封面新闻
别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2024-11-25 09:54·津云
逝者|叶嘉莹:人间原是幻 以诗见苍生 2024-11-24 19:20·红星新闻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 2024-11-24 19:35·北京日报客户端
叶嘉莹先生逝世,种下的文化莲花会永远盛开 2024-11-24 21:43·极目新闻
悼念|叶嘉莹逝世: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2024-11-24 19:56·羊城派
#MCN首发激励计划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