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深圳男子患病,12年后身体弯曲180°变折叠人,吃饭从腿缝塞

小时看社会 2024-11-24 12:46:40

深圳医院里的震撼画面

深圳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充满了活力和机遇。但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背后,也有许多人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疾病的折磨。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里,我看到了一幕令人震撼的画面。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身体虚弱。他的腿上绑满了绷带,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他的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男子,他是老人的儿子男子正在用手机拍摄父亲的病床画面,他的脸上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据了解,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已经年过七旬。他原本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骨癌。老人的病情非常严重,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的生命已经所剩无几。

老人的儿子非常孝顺,他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他每天都守在父亲的床边,为他擦洗身体,喂他吃饭。他还用手机记录下父亲的每一个瞬间,希望能够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

在病房里,我还看到了许多其他的病人和家属。他们有的在默默流泪,有的在互相安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深圳医院里的震撼画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深圳大学总医院的走廊里,有一位特别的人引人注目。如果不仔细看,可能会误以为那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病人,正在系鞋带。

走近一看,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那并不是在系鞋带,而是这个人的身体完全折叠在了一起,头部紧贴着大腿,整个人被无形的力量压成了一个“倒U”形。

他是李华,一个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折磨下,活了整整28年的汉子。他的生命就如同被折叠了一样,无法正常伸展。

李华的母亲看着他的儿子,心疼地说:"从1992年至今,我已经28年没见过他的正脸了。"

2020年,李华46岁的时候,他等到了人生的关键转折。深圳大学总医院的陶惠人教授第一次见到李华时,也被他的情况震惊了。

在他长达30年的行医历程中,经历了上万台脊柱手术,而李华这样的"3-on折叠人"病例极其罕见。

这种病情在医学上被称作'3-on折叠人',病人的下颌紧贴胸部,嘴巴紧贴大腿,整体呈现180度的折叠状态。

"陶医生语重心长地说:'救治这样的病人,就如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不容有半点闪失。'"

经过详细的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华的情况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这让人更加揪心。如果不尽快治疗,他的生命将无法挽回。

这一刻,医院走廊内,一个完全折叠的身影和一个满头白发的老母亲,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酸又充满期待的画面。

时间追溯至1992年,那时,命运是如何将一个年仅18岁的帅小伙,塑造成如今这副模样的。。。

年少时的李华,和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一样,阳光开朗。他在校园里可是如雷贯耳的“校草”级人物,帅气的外表加上优秀的成绩,让他成为学校里女生们心目中的完美男神。

那时的李华,写情书,送小礼物,春风得意。

当老母亲回忆起自己18岁儿子的模样时,她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她说道:“那个时候他好帅呀,个子又高,在篮球场上就像是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这个笑容于1992年戛然而止。

起初,李华只是觉得腰部有点酸,背部有点痛。他笑着说:“可能是打篮球打得太多了吧,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但是渐渐地,关节处的疼痛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肌肉还会莫名抽筋。

李华笑着回忆说:“农村人嘛,哪有动不动就去医院的。那会儿觉得忍忍就过去了,谁知道……”可事实证明,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每到夜晚,钻心的疼痛让他无法安睡,只得翻来覆去。

我终于去了医院,可90年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是说我这是普通的关节炎,然后开了一些药就打发我走。一个月的药吃完后,我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了。

刚开始是腰有点弯,逐渐加重,直至最后无法行走了。

母子俩变卖家产,走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然而,检查结果就像一道晴天霹雳:他们竟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更为糟糕的是,在90年代,针对这种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法尚未被发现。

从那时起,李华的身体渐渐地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慢慢地扭曲。开始他只是腰弯曲,然后是脊背弯曲,最后即使想抬头也做不到。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在18岁那年,永远地停留在了他母亲的记忆中。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能看清过儿子的脸。"老母亲说这话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子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下弯曲,最终弯成了180度,就像是被生生折叠的纸片一样。

从那一刻起,整整28年过去了。这位原本应该在人生的海洋中自由航行的年轻人,在18岁那年被一个无法预见的航向带离了预定的轨迹。

当身体完全折叠后,生活对李华来说变得痛苦无比,没有尽头。

你能想象吗?一个成年男子,吃饭需要从腿缝里往嘴里塞,喝水全靠吸管,洗脸只能洗到额头,就连上个厕所,都需要71岁的老母亲来抱。

"有时候我都不敢喝太多水,"李华苦笑着说,"因为去厕所实在太艰难,我担心我会让我的母亲过度劳累。每次看到她抱我去厕所后气喘吁吁的样子,我都觉得好像心被刀割了一样疼。

睡觉?那更是个难题。普通人躺着睡觉,对于李华来说简直就是奢侈。他只能保持弯曲的姿势,依靠在床上过夜。

吃饭时间也会拉得很长,因为身体弯曲影响了消化功能,导致吃饭的速度比正常人要慢一倍。

"妈,我感觉生活毫无意义,除了拖累你,我什么也做不到。"李华无数次在深夜这样对母亲说。每当这时,年迈的母亲总是坚定地回答:"你是我生出来的,我有义务尽我所能让你痊愈,你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样一来,母子俩共度了28年的相依为命。这段时间里,他们去遍了所有能去的医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却一直没能等来奇迹。

在这漫长的照顾过程中,李华的母亲从一个年轻的妇人熬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然而,老天爷被这份母爱感动,在2020年的一个晚上,朋友圈的卧病在床群里看到了一张照片——是一个和他有类似症状的脊椎侧弯病人,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对比照片。

这个发现让他们母子俩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华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在哪家医院治的?”

主刀医生为陶惠人教授的深圳大学总医院。

这条消息使得母子俩从失望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尽管家中的积蓄早已用尽,甚至老母亲东拼西凑,费尽力气才把万把块钱凑齐。

于是,这对沧桑的母子踏上了前往深圳的列车。

李华是一名患者,他的病情非常复杂,需要一场如同登珠穆朗玛峰一般的高难度手术。

为了救治李华,医院特意组建了一个“豪华天团”,包括麻醉科、关节外科、感染科、影像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十几个科室的主任。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为李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联合会诊,希望为这个被折叠了28年的生命带来重生的希望。

但是所有人在第一个难关上就卡住了——麻醉。李华的脸和大腿之间只有1.8厘米的缝隙,连麻醉面罩都放不进去。

这场手术就像四场生死博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步,医生切断髋关节,让李华的脸能离开大腿。第二步,最危险的颈椎手术提前进行,医生在他的颈椎中植入了22颗钉子,帮助他重新抬起头。

第三步,医生切开他的胸腰椎,使他能够躺平最后一步,医生为他换上人工髋关节,让他重获站立的希望。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在李华接受第三次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右腿出现了大面积的血栓,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他的生命。

手术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极为紧张。

"如果我不给他治疗,他就只能等死了。"当有人问起陶医生为何接手如此危险的手术时,他回答得果断而决绝。

经过九个小时的生命拉锯战,时间在手术室内紧促的滴答声中无声地流逝。最终,在医生们敬业的努力下,所有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

这一刻,生命的奇迹再次上演。一个被折叠了28年的生命,在医者仁心的照耀下,重获新生。

"你治好病后,最想干什么?李华。"

“出去找工作赚钱,把借别人的钱还给人家。”这就是一个“折叠人”最朴实的梦想。

2020年6月,在李华离开深圳大学总医院的那天,整个医院的人都来送行。他不再是那个被折叠的病人,而是一个可以挺直腰板的普通人。

那一刻,他的母亲终于能够清晰地看到儿子的脸,看到他在28年来第一次露出了完整的笑容。

李华术后一个月,在他人的搀扶下,终于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他站起来了。三个月后,他已经能够在医院的走廊里独立行走,甚至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从从腿缝里吃饭到能坐在餐桌前用餐,从需要人搀扶如厕到能够自己照顾自己,李华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什么不可能。

这个故事不仅是医学奇迹,更是一个关于希望、坚持和爱的传奇。就像陶医生所说的一样,“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站着或躺着,而在于永不放弃的心。

此刻,湖南的某小院内,李华这拨动着手中的口琴,为母亲吹奏一首动人的乐曲。阳光洒在母子俩的身上,为这个被折叠了28年的生命,画上了最温暖的句点。

向所有如李华一样的“折叠人”致敬,希望他们能等到那道重获新生的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