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C919交付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眼睛都亮了。这可是中国民航史上的大事件啊!可就在大家为这架国产大飞机欢呼的时候,有些老航空人心里却五味杂陈。你说为什么呢?还得从几十年前那个叫“运-10”的项目聊起。那会儿,中国也有过一个野心勃勃的大飞机梦,可惜最终没能飞起来。如果当初这个项目没有被砍掉,会不会咱们早就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了?这个问题乍听着挺简单,但真要细想,还挺复杂。
事情得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但脑袋瓜子还是很灵光的——咱不能总买别人的飞机吧,总得自己造点啥才行。所以,“运-10”横空出世,它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说白了,就是个试水之作。但别看它名字平平无奇,这东西意义非凡,就像是一颗埋在土地里的种子,虽然最后没开花结果,可它奠定了一片未来的森林。
当然啦,从梦想落地到现实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搞技术的人估计都明白,大飞机这种玩意儿可不是随便画几张图纸、搭几个零件就能搞定的,那难度堪比登天。而且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要啥缺啥,比如精密加工能力、标准化生产线这些连影子都找不到。不仅如此,运-10刚开始定位的是首长专机,你琢磨琢磨,这和普通商用客机本身就是两码事儿嘛!后来又临阵改成商用设计,但安全性、经济性压根达不到要求,再加上手工制造导致成本高企……反正这么一折腾下来,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哎,这货能卖出去!
更何况,那时候国外民航巨头波音和空客已经坐稳江山,人家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金补贴伺候着,而我们呢?兜里比脸干净,还指望谁来接盘啊?所以即使运-10真的量产成功,它面对市场需求小、本土配套差这样的问题,也依然前途渺茫。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风再猛吹不到墙角边。这么大的工程,没有强劲外力推一把,是难以见天日的。
话说回来,下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19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讲究效率优先,加快与国际接轨,于是提出了个新策略:以市场换技术。当时觉得,与其死磕自研,不如直接引进现成方案,一步迈进现代化,多爽是不是?于是跟美国麦道公司合作,引进MD-82型客机生产线。这笔交易怎么看怎么划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键抄作业”,多省事。不过啊,道理往往经不起时间考验,就好像捡来的东西永远不如亲手做出来靠谱。
双方蜜月期短暂维持了一阵,很快露馅儿了。一方面,美国企业对核心技术捂得死紧死紧,只给组装不给诀窍;另一方面,本来该帮忙壮大发展链条,却只留下27架半吊子的产品,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把锅甩给我们收拾残局。我跟你说,当年那些参与谈判的人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吧!关键是浪费那么多年资源和时间,到头来也没学到太多真本事。“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这一口下去,又凉又硬,你品品这滋味?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一直坚持弄运-10,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嗯,我倒觉得未必呀。从设计来看,它并不是特别成熟,而且由于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所以注定只能成为摆设般存在。当然,我们可以承认,这是时代局限所致,并非所有失败都是因为方向错,更可能只是条件赶不上趟罢了。退一步讲,即使放任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维护升级,否则迟早被淘汰掉——科技领域竞争向来残酷,从来没有温柔乡等你慢慢摸索。
不过历史毕竟不能重写,当年的遗憾如今变成一种动力,让后来者吸取教训,更清楚什么路该走什么坑避开。看看现在C919横空出世,其背后的故事完全不同于昔日孤军奋战。从供应链协同,到政策支持,再到庞大的内需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有深厚积累撑腰。而这些优势,在20世纪末哪敢想象得到?
其实我觉得吧,与其纠结过去的不甘,不如珍惜眼下的小确幸。有失必有所得嘛,好比打牌输了几轮终于翻盘,人总归要向前看,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