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然而,近年来,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却频频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云南昆明官渡区长丰学校被指食堂“整盆肉都是臭的”,到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中心学校因使用霉变生虫的大米做学生餐被罚,再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餐厅吃出约为 1.5 厘米长的针头,这些事件无一不让人痛心疾首。据了解,在昆明长丰学校事件中,涉事批次鲜猪肉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校长被免职,相关部门领导也被停职检查。而在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中心学校,因使用霉变生虫的大米做学生餐,被红安县市场监督治理局开出 1 万元罚单。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也让家长们忧心忡忡。学校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一方面,部分学校在食堂承包经营管理上不规范,对承包经营企业的经营资质审查不到位,存在“以包代管”“一包了之”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存在漏洞,工作人员素质和培训不足,监管力度相对较弱。
例如,在一些学校食堂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外包公司可能会在成本上狠下功夫,导致食材采购不当、储存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同时,有的食堂员工可能缺乏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对于如何处理食材、保持环境卫生等方面意识淡薄。此外,校园食堂的监管频次可能不够,甚至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一旦没有严格的监管,食堂内部的问题自然会层出不穷。
学校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着千万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事件频发背后的原因(一)运营模式之弊许多学校食堂由外包公司经营,外包食堂以盈利为目的,往往在成本控制上绞尽脑汁。为了降低成本,在食材采购环节,可能会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难以保证的供应商,导致食材采购不当。例如,一些外包食堂可能会采购临近保质期甚至已经过期的食材,或者采购来源不明、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食材。在储存条件方面,为了节省开支,可能不会配备足够的冷藏、冷冻设备,或者不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要求储存食材,使得食材容易变质。据统计,约有 30%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是由食材采购不当和储存条件不达标引起的。这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运营模式,严重威胁了学生的食品安全。
(二)人员素质不足食堂员工的素质和培训是影响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的食堂员工可能缺乏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对于食材的处理、储存以及环境卫生的保持等方面意识淡薄。例如,在处理食材时,可能没有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清洗、切割,导致残留农药、细菌等有害物质。在保持环境卫生方面,可能不注重餐具的清洁消毒、厨房的通风换气等,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即使使用的食材是新鲜的,如果操作不当,也极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约有 25%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与食堂员工操作不当有关。
(三)监管力度较弱校园食堂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食堂的检查频次可能不够,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甚至有的检查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深入到食堂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查。而且,很多时候,食堂的管理人员也可能因为利益关系,对问题选择隐瞒或者敷衍了事。比如,发现食材有轻微变质的情况,为了不影响食堂的正常运营和利润,可能不会及时处理,而是继续使用。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的风险。据了解,约有 20%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监管不力导致的。
三、对孩子的危害及影响(一)身心健康受损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首先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影响。变质的食物可能携带各种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学生食用后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发食物中毒,危及生命。长期食用不安全的食物,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例如,最高法点名的一起校园食品安全案中,受污染午餐致 18 名学生发病。这些学生在经历了身体上的痛苦后,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治疗,还可能在心理上留下阴影。长期下来,学生可能会对学校食堂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感,影响食欲和饮食习惯,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此外,像“臭肉风波”中,学生得知自己食用的是臭肉后,可能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对学习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二)社会稳定受扰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饮食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学校食堂往往是他们主要的饮食来源之一。如果学校食堂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还会让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担忧。
乡村“五毛零食”整治虽有成效,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仍面临着食品安全隐患。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隔代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偏低,对食物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不足,儿童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些远离校园的小卖部、杂食店仍有“五毛零食”的身影,这些零食可能存在高糖、高盐、高添加剂等问题,长期食用会对留守儿童的身体造成危害。同时,留守儿童的饮食安全问题也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三)政府公信力下降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容易引起社会负面舆论,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丧失信心,影响政府公信力。当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公众会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产生质疑。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事件,就会进一步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
例如,在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中,市场监管部门未认真调查取证,发布“异物为鸭脖”的错误结论,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旦政府公信力下降,就会影响到各项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以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四、应对之策(一)加强监管学校应严格把控采购源头,落实索票索证措施,杜绝三无食品进入食堂。例如洋河新区严格落实“阳光直采”政策,规范执行“盲采”制度,把控好食堂采购源头。同时,要加强对食堂生产环境的监管,严格落实食品制作工艺,如洋河新区要求按照“反复漂洗、开水灼烫、再清洗、烹炒”的程序,遵循煮熟煮透的原则落实食品制作工艺,并实行卫生包干,专人负责,确保食堂环境整洁、餐具卫生清洁。
对于食堂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例如要求工作人员在采购、运输、验收工作中佩戴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等,彼此之间保持安全距离。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明厨明灶的方式,便于社会各界监督。教育部要求校园“明厨亮灶”覆盖率今年要达到 70%,目前全国中小学包括幼儿园已有 31.86 万所达到了“明厨亮灶”,覆盖率 84%。这种监督方式既能对食堂工作人员形成震慑,也能让家长和公众对校园食品更放心。
(二)提高责任意识学校负责人要明确工作职责,将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如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指导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管理制度,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作为学校落实安全风险防控职责、推进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平时加强评价考核。
同时,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对未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规定制定、实施餐饮服务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的学校食堂(或者供餐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个,以问责倒逼责任的落实,警醒相关人员切实履行食品安全职责。
(三)家校联动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例如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育、专题讲座、食品安全实践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教导学生不吃三无食品、不购买来历不明的产品,讲究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等。
家长要与学校形成联动,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积极反馈问题,如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和监督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参加陪餐活动,填写陪餐记录表,及时反馈食品质量问题;通过家长微信群等渠道,及时收集家长诉求,并逐层反馈至学校。像东晓小学每天都会有三位学校行政干部+三位校级家委、午托学生家长陪餐,家长用餐后填写陪餐记录表,视陪餐家长反馈的情况,定期反馈给校方,再由校方反馈给供应商做调整。
(四)媒体监督媒体要加大对校园食品安全不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引导舆论形成重视校园食品安全的风气。当学校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及时跟进报道,促使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例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对涉事学校食堂开展飞行检查,并采用政务直播的融媒体方式,对检查过程进行全流程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舆论反响。
同时,媒体要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制作专题节目、发布文章等形式,向公众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选购常识、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方法等知识,让公众了解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