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的人生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害怕“兔死狗烹”的人,多读几遍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10 00:20:27

每读历史,总会为哪些开基创业的功臣不得善终而感慨。为什么拥有高超智谋的豪杰,最后却不能化解自身的下场悲惨?剖析好下面案例,对于奋斗者的未来意义重大。

【案例原文】民部尚书鲁公刘文静,自以才略功勋在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数侵侮寂,由是有隙。文静与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饮,酒酣,怨望,拔刀击柱曰:“会当斩裴寂首!”家数有妖,文起召巫于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文静有妾无宠,使其兄上变告之。上以文静属吏,遣裴寂、萧瑀问状。文静曰:“建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老母留京师,风雨无所庇,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怨言,不能自保。”上谓群臣曰:“观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不反,秦王世民为之固请曰:“昔在晋阳,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悬隔,令文静觖望则有之,非敢谋反。”裴寂言于上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今天下未定,留之必贻后患。”上素亲寂,低回久之,卒用寂言。辛未,文静及文起坐死,籍没其家。

【案例剖析】一般功臣的灭亡,都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文静的失败,则是在唐朝尚未完成统一之时。按常理来说,此时唐高祖李渊正需要“勇者出力,智者献谋”,不应该“自断臂膀”,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刘文静把功臣(或者说合伙人)所能够犯的各种失误,集大成于一身。那么他身上具体有哪些失误呢?我们反复推究,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朋友反目

刘文静与裴寂原本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两人后来跟随李渊起兵,共同投入大唐王朝的创建。然而由于形势的发展,两人的职位相差越大,造成了刘文静心理不平衡,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超越裴寂,却反而一直不能如愿。心态的严重失衡,导致刘文静在公开场合之中与裴寂撕破脸,并且说出了“你死我活”的重话。这种“朋友反目”情况的出现,直接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十分危险的敌人。而这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2.家人反噬

古人讲:“城堡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这句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因为根据辩证法来讲,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刘文静和韩信,英布等人一样,都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亲戚向外部告密。这些秘密材料的流出,无疑是给自己的对手“递刀子”。

3.领导猜忌。

刘文静的谋事能力比较强,可以说大唐王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他与李世民的“监狱对策”。如果“谋事”能力与“谋人”能力不能够协调发展,就会使得这个人在别人眼中充满“危险性”而缺乏“亲和力”。正因为刘文静的谋划,才有李渊起兵的异常顺利,而这恰好会引起领导者猜忌心理。试想一下,如果刘文静“调转枪口,反戈一击”,会不会立马使得刚刚建立的大唐王朝根基动摇。

4.队友拖累。

本来李渊对于刘文静的猜忌,只是出于内心深处,并没有表露出来。而作为队友的李世民,为了营救刘文静却口不择言,大谈特谈刘文静在起兵造反时期的“特殊贡献”和“重要作用”。这一付“猛药”的祭出,不但无助于拯救刘文静的性命,反而加重李渊的猜忌,成为刘文静的“断肠草”。

5.局势所迫。

杀害创业功臣,对于领导者来说,毕竟是“过河拆桥”之举,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后来人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即使在决绝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上都不得不反复思量。然而当时四方割据势力尚十分猖獗,正如裴寂所言,一旦刘文静因为心怀怨恨而与割据势力合流,势必极大地威胁大唐王朝的基业。因此,在当时紧迫的局势下,领导者为了大局,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果断措施。

总而言之,刘文静的失败,其实和现在很多职场人士一样,首先没有把自己的心态摆好。入戏太深,不能够正视自己的“角色”,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看得太重,以至于陷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名利场中,只有“识时务,知进退”的智者,才可能善始善终,全身而退…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并关注今日头条号:“谋略与兵法”,欢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