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胎间隔3年半比较好,看看心理学家的分析,你就明白了

百合妈妈读心理 2020-10-29 19:47:02

文|百合妈妈

关于两胎之间间隔多久的问题,医学上从女性的身体健康角度给出的建议是,顺产的女性再次怀孕的时间应该在分娩的1年之后,而剖腹产的女性,为了降低子宫破裂的风险,应该在2年之后。

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发展心理学家伯顿·L·怀特给出的建议是,两胎之间隔3年半是比较理想的,因为3岁的孩子,大多能满足于自我管理,新成员的出现不会对他造成威胁。如果缩短或延长这一时间间隔,都会增加孩子们之间关系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1

关于这一观点,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一)间隔时间太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A、老大可能会出现发展迟缓或“退行”的现象。

老二出生后,因为比较幼小,更需要他人的照顾,全家人的关注力大部分都放到了老二身上,老大为了重新获得家人的关注,可能会错误地以为只要自己表现得像老二一样无助,就可以把失去的爱和关注赢回来。所以,可能会出现说话吐字不清、尿裤子、用奶瓶喝水等等让父母无法理解,或激怒父母的行为。

还有的孩子在老二出生后可能会出现“本能的退行”,比如,在老二出生前几个月已经停止吸吮手指的老大,在老二出生后,又开始了吸吮,退回到那种原先能够得到满足的快乐上去。

B、老大可能会对老二产生攻击性。

在老二出生前,老大曾认为自己是父母最疼爱的、唯一的宝贝,老二的出生就像是一个入侵者进入了老大的领地,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老大可能就会对老二充满了恨意,通过攻击、伤害老二,来夺回父母对他的爱。

(二)间隔时间太长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老二出生前,老大的生活环境长久以来都很稳定,他几乎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很享受和习惯这种状态,不愿意和其他人分享。而老二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的宁静,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作为家中的大孩子,迫于道德压力他必须表现得很懂事,疼爱比自己小的老二,但他的内心是十分嫉妒老二的,就有可能会有意地去忽视、戏弄老二。

2

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也都会有自己的的生育计划,所以,如何协调老大与老二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这里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01、生二胎不只是父母的事情。

在老二出生前和出生后,父母都要尽量让老大参与其中,带着老大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多和老大谈论新宝宝的话题,让他感受一下母亲肚子里的胎动,听听小宝宝的心跳,跟他聊聊新宝宝出生后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老大给新宝宝准备婴儿用品、婴儿房、婴儿玩具等等。可以说,在新宝宝出生前,老大投入得越多,就越期待老二的降临。

在老二出生后,也要继续让老大参与其中,为宝宝提供帮助,这样老大就会多一些责任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价值,不会把老二视作入侵者,减少争夺关注力的问题。

02、避免突发事件引起老大的愤怒。

对于一些老大出生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要提前几个月和老大进行沟通,比如,要占用老大的房间,用老大曾经用过的物品等等,不至因为突然的侵犯而引起老大的愤怒和受挫感。

老二出生后,也要多给老大读一些关于二胎关系的绘本书籍,约翰·罗斯蒙德推荐这本《彼得的椅子》,书中讲述了彼得在妹妹出生后,占用了他的婴儿床和他最喜爱的椅子时,他的抓狂和如何化解这种心理危机的故事。

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自己查查、找找相关书籍多给老大读一读,这样就会让他明白,这种产生嫉妒、难过的感觉是正常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同时,也有利于他找到应对的方法。

03、在关注老二的同时,给予老大同等甚至更多的关注。

留出专属于老大的时间,用心陪伴,在这段时间里,让他感受到自己是父母唯一的、重要的那个孩子,告诉他,父母理解他的感受、他的担心,告诉他,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因为老二的出生而减少。

如果方便的话,也要提前和来访的亲戚朋友沟通,让他们来看小宝宝时,不要忘记给老大也带个小礼物、小惊喜,同时向老大表示祝贺:恭喜你有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

3

尽管我只有一个孩子,但我自己却出生在一个多子女家庭,我小的时候与弟妹们的关系还是非常要好的,并未亲历过文中提到的问题,倒是常常会听到朋友们在生二胎后遇到的烦恼,所以,我深信确有其事,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希望能给到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一些实用的建议。

写在最后:

关于养如何育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您有什么自己的独特经验与心得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另外,我想隆重推荐一下这本《可怕的两岁》,给已经有一定育儿知识积累的父母,这本书简直可以给我们带来“毁三观”式的头脑风暴,几乎能够颠覆我们之前的育儿理念,犹如一声惊雷让我们陷入深刻的反思之中。

前几天,我刚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真的是排山倒海的颤栗,一个声音不停地跳出来:“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这是真的吗?”

我感觉书中的部分理念与我之前所学育儿知识强烈地搅拧、碰撞,让我有一种读不下去却又丢不开的感觉。

正如儿科专家、育儿专家张思莱对这本书的评价:“书中的观点还能让各位父母以批判性的思维重新审视如今的‘育儿潮流’,在育儿道路上更加独立自主、自信坚定。”

这也许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