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起兵之后,为何经常带兵亲征?他为啥不派将军去带兵打仗?

泉说历史 2024-12-20 09:37:41

曹操总是亲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普遍性的,所有的政权开创者都要多次亲征,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政权开创之初。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政权情况比较特殊。毕竟在名义上,曹老板还是个汉臣。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原因,为什么这些开国之君都要身先士卒,亲自出征呢。首先,在一个政权开创之初,大家的身份没有太大的差距,大家都是同族的堂兄弟,跟着好朋友好哥们。

你挑头干事,大家听你的。但是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真正的威信,你只是靠着人缘。靠着人格魅力才拉了这么一批人。所以这些大佬传记里都会写:这个主角,大家都觉得他不一般;这个主角有威望,大家都亲附他……比如刘备的传记里,就多次记载刘备是多么招人喜欢,连刺客都不愿意伤害他。

靠着好人缘拉来一帮人,这只是建立一个政权的第一步。但这还不够,因为只是感情,那你们就只能有普通的盟友关系,没有上下的区分。你得快点立下战功,才能定下君臣之分

咱们可以回忆一下古代的那些开国之君,哪个不是马上得天下?只有唐高祖李渊,是靠儿子。但是这个靠儿子的开国之君,根本没能力保住自己的皇帝之位,后来也被儿子尊为太上皇,回到他应有的位置了。

不仅是曹操,刘备也是戎马一生,腿上稍微长点赘肉他都要掉眼泪。还有孙权,别看咱们都戏称孙权为“孙十万”,但是人家也是“坐断东南战未休”,别管人家题写没写对,人家至少翻卷的声音很响亮吧。

孙权为什么几次打败仗还要亲自出征?除了合肥的诱惑以外,更是因为亲征对一个开国君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你和军队之间联系少,那你还算什么老大?

在三国时期,不只是曹操刘备孙权,其他的割据军阀其实也常常亲征。不亲征的像刘璋,名义上是西蜀的主公,但是他的许多部下都对他没什么忠诚,就想着怎么把他这块基业卖给曹操或刘备,好让自己的跳槽之路更加平坦。

更有意思的是法正,投靠刘备之后还给刘璋写了一封长信,非常有条理的劝他不要生气,不要抵抗刘备,情绪非常平稳,理直气壮的。

在《水浒传》里,宋江上梁山之后,一有打仗的事就冲在前头,晁盖想亲自去,宋江就说“哥哥乃山寨之主,不可轻动”。

宋江频繁亲征,后果就是晁盖一死,宋江很快就在众人的簇拥下坐上了梁山之主的位子。而晁错“哪个捉得杀我之人,就立他为山寨之主”的遗嘱,几乎没什么人理会。

但是,宋江当上梁山之主后,照样多次亲征。完全不在乎“哥哥乃山寨之主,不可轻动”这回事。

所以曹操想干大事,那他在创业初期当然要尽量多亲征,这样才能确定自己最高领导的地位。

即使抛开“定君臣名分”这个需求,曹操还是难免要自己亲征,因为有些仗,本来就不能交给别人打。

跟他们一起玩的,除了曹操的亲族,和部分寒门子弟,其余很多都是士族。大家都是地主阶级,你曹操可以做主公,孙权刘备也可以做主公。在非常危机的时刻,跳槽太正常了。

比如张邈背刺曹操的时候,就有许多人背叛了曹操。等到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由于战事一度非常不利,也有许多人悄悄和袁绍联系。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在袁绍那边搜出了一大摞自己人和袁绍的信件。

曹操能怎么办,只能把信都烧了,还得表示:理解、理解!

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许多文臣都主张投降曹操。还是鲁肃一语道破天机,对孙权说:“谁都可以投降曹操,比如我鲁肃,就可以降曹,反正熬几年之后还能当个刺史啥的。可是将军你降曹后的待遇,可比割据一方差太多了。”

谁都可以投降,只有主公本人不能投降。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除了主公自己不能投降,其余的人,谁都可以投降。”

真到了生死关头,对于曹操本人来说,是身首异处和称孤道寡的区别,对于手下人来说,只是换个单位的区别。

真实的战争不是游戏,部下门的脑门上又没标着忠诚度的数值,曹操当然是自己亲征最安心了。而且曹操本人也恰好是一个军事能力很强的人,自己亲征就更保险了。

而且抛开了这一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作为一个政权的主导者,他也必须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才算把握住了权力。

以上呢,都是曹操亲征的原因,当然,也是其他开国君主喜欢亲征的原因。但是曹操政权还有一个独特性,这让他比其他开国君主更需要亲征。

曹操政权的独特之初在于,曹操是自己政权的主公,但他不是政权名义上的主公。

荀彧曾经给曹操出过主意,让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借着天子的名头收拢人心。袁绍的手下也曾经给袁绍出过类似的主意,让袁绍把皇帝接过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袁绍觉得这样不方便,就拒绝了。

靠着天子的名号,曹操势力增长的确实很快,也聚集了许多人才。

这是曹操政权有别于其他政权的一个特点,也是曹操的一个束缚。在名义上,许昌最大的不是曹操,而是汉献帝。

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隐患,自己手下的这些人,有些是被汉室的名号吸引来的。发现“商品以实物为准”后,这人要是接受现实还行,要是这人死心眼,依然向着汉室可怎么办?

孙权刘备没有汉献帝这个招牌,势力扩张的虽然慢,但是来的人都是冲着主公本人来的。但是曹操的麾下,却有一些冲着汉室来的。也就是说,曹操的圈子,不太纯洁。

咱们站在上帝视角,知道曹操是其他人的主公。但是在名义上,大家都是汉臣,大家和曹操只是同事。

所以曹操面临着已经尴尬的事:他的部下,名义上是他的同事,大家都是汉臣。

那么,如果某个“同事”立下了大战功,那曹操要怎么对待他呢?封高了吧?人家地位上升,要是和自己分庭抗礼怎么办?封低了吧,人家打了胜仗,既有军队又有威望,要是直接站在汉献帝那边,和自己对着干,那曹操要怎么应对呢?

所以,仗还是自己打吧。

曹操抓住吕布之后,一定要杀了吕布,或许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吕布和刘协是做过一段时间的君臣的,他从刘协那里接过杀董卓的圣旨,在郭汜等人围攻长安的时候,还守过城。

刘协四处飘荡的时候,还给吕布下过旨,让吕布过来接驾。只不过当时吕布自身难保,才没过去。吕布的手下高顺劝谏吕布的时候,也提到过吕布斩杀董卓,声名远扬。似乎很引以为傲的样子。

如果曹操真的接受了吕布的投降,那真的很难安置吕布。位置低了,吕布会不满,不满就会作妖。位置高了,外一吕布没有眼力见,真的效忠汉献帝怎么办?

古人说“名正言顺”,曹操的主公地位算是有实无名,所以他必须谨慎的对待自己的部下们,自己分配兵权和立战功的机会。

试想一下,灭吕布或灭袁绍的功劳,要是放在曹操的某个部将身上,那曹操得怎么对待这个将军呢?

与曹操处境类似的,是诛灭曹爽全族后的司马懿父子三人。由于司马家的篡位流程完全是照抄的曹家。所以在某些时候,司马懿父子也有同样的尴尬,实际上是主公,名义上是首席员工。

所以钟会和邓艾成功灭掉蜀国后,他俩谁也没活着回来。抛开钟会本身的性格和姜维的蛊惑,尴尬的处境也是钟会仓促谋反的重要诱因——带着这样的功劳回来,司马昭要怎么对待他呢?

钟会叛乱失败被杀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也在灭蜀的队伍里。这个人叫杜预,他目睹了钟会谋反失败被杀的经过,又靠着机敏的智慧幸免于难。

多年以后,司马家正式篡夺了皇位,杜预上书,请求平吴。而且杜预还发扬了有福同享的美德,拉了一群不相关的士族老头,和自己共享功劳。杜预如此高风亮节,很难说是不是当年在蜀国积攒下的经验。

所以,曹操多次亲征,其实很好理解。作为一个政权的开创者,他要通过战功来确定君臣之分,要抓牢军权来保障自己的地位。为了顺利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许多时候只能自己上才可靠。

更关键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自己这个主公头上,又添加了一个绝对的主公。所以他不仅要在外和其他军阀对抗,还要在内保障自己的地位。这就加剧了他对军权和战功的重视。在这些因素的交叉作用下,曹操如此喜欢亲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