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愿意投资的行业和企业

文和先生 2024-05-31 20:07:12

大部分时候,行业和企业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新的行业兴起,总是伴随着旧的行业消亡。作为投资者,我当然希望投资的行业永远都会存在。哪些行业能够存在,哪些行业将会消亡,看上去很难判断。但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么还是可以大致进行一下预测。

我在投资国内的行业时,会对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类似行业的发展。比如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可以大致代表国内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印度、俄罗斯、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可以代表国内行业发展的并行者。越南、墨西哥、东盟等可以类比我们的过去。投资是看未来,所以,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更具有参考意义。

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国内以下行业和公司未来的投资价值,长期看会下降。下面我说一下具体的理由和逻辑,不一定对,供投资者讨论。以下为随机排名,不分先后。

以融资为主的银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财富管理和直接融资,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重要性会减弱。过去因为需要投资拉动经济,而银行聚集着大量的资金,所以银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并在这一进程中赚了不少钱。未来仍然会有融资为主的银行,但数量会减少。以美国为例,目前最好的银行是美国银行,主要经营零售业务和财务管理业务。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新能源行业。目前正是新能源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说他们未来没有太大价值显得不合时宜。如果新能源车不能实现无人驾驶(注意:不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电车并不能替代燃油车。电车目前主要的优势是便宜,但这是以安全性为代价,并靠着补贴达成的。宁德时代似乎是新能源车企竞争的受益者,就像福耀玻璃一样,不管谁来搅局新能源车,反正都得用福耀玻璃和宁德电池。但如果新能源车无法替代燃油车,两三年后这一产业链就会达到自己的天花板。另外,假设最后有一家电车企业胜出,那宁德时代面对这一霸主,将不再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锂电企业。理由同上,我不确定新能源行业对锂的需求有多大。目前各大锂矿企业都在收购矿产,扩大产能,未来可能会面临着需求下滑带来的亏损。工业富联、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代工企业。代工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A股的热捧。看完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的股市,没发现类似市值的代工企业。逻辑上也很好理解,消费者想要的是苹果手机或华为手机,他们并不关心是谁组装和生产的。但具有高科技的芯片等零件是有价值的,这个是另外的逻辑。投资者想要投资这些企业,不如直接投资苹果公司。国电南瑞、中国建筑、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地产、基建设施产业链企业。未来不太可能再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了,所以这些与基建、地产有关的企业未来价值会大幅缩水。修一条高铁和维修一条高铁,不是相同体量的业务量。中国核能、隆基绿能等新能源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逻辑是环保,硬伤是没有效率、不稳定,所以难以大规模使用。相比来说,水电更有价值。当然,光伏、核能、风能可能会替代一部分火电,逻辑是他们发电不需要原材料。如果电力饱和,电价下跌,火电因为需要烧煤有可能会亏损,但光伏建好了只要有太阳就能发电,电价只要能给光伏电站的工作人员发工资就能正常运营。药明康德等外包公司。这个逻辑之前说过了,类似于第三条,医药公司比这些外包公司更有价值,没必要买椟还珠。A股有不少这种公司:表面是科技,其实干的外包或者买办生意,反复蹭概念和热点进行炒作。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企业等车企。汽车这种耐用品仅次于房屋,消费者不能天天买或年年买。一旦国内需求饱和,仅靠置换需求无法支撑企业的成长,除非开拓海外市场。目前看,还没有几个能做好出海战略的企业。同样,新能源车企也是,如果无法变成无人驾驶汽车,未来也只是走燃油车的老路。如果能够突破无人驾驶,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估值应向苹果公司看齐;如果不能够突破,估值向丰田看齐。万科、保利等地产公司。这个没必要说了,凉得透透的。

除了以上行业外,作为个人投资者,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是我不愿意投资的企业。

第一类,产品消耗太慢。比如房屋、汽车、耐用电子产品等,使用期限特别长,消费者与企业达成销售更像一锤子买卖,未来销量到顶后会快速下滑。但像白酒,可以天天喝;移动,需要每个月交话费;化妆品,要天天抹;软件,得天天用,年年续费;石油,汽车得天天烧油;煤炭、铜、铁等大宗商品,用处广泛,现代社会难以或缺。

第二类,产品不面对个体消费者,无法验证。比如军工行业,你不知道它的技术怎么样,导弹打得准不准。不过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买入军工行业ETF还是可以的,两者逻辑不同。比如半导体行业,作为外行,我无法知道谁最厉害。之前英特尔显然比英伟达要厉害,但AI的出现让英伟达一飞冲天,把英特尔远远甩在后面。国内可能更麻烦,因为创新能力欠缺,甚至整个行业都不具有投资价值。

第三类,产业链上不具有主导权的企业。因为现代社会,需求是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抓住客户,谁的权力就最大。所以,一般来说,接触客户的产业链下游企业,会比上游产业更具有话语权。客户掏钱买鞋,看的是耐克和阿迪的牌子,他们不关心鞋子具体是谁生产的。但有些零件生产起来比较难,技术复杂,供应商较少,上游企业便能与下游企业分庭抗礼。比如苹果公司一直想换掉高通芯片,但自己生产不出来,不得已只得与高通和解。因为自己的技术,上游企业有时候反而比下游企业更稳定。苹果手机卖得不好,高通可以把芯片卖给华为,从而维持芯片销量稳定。

以上是我个人的思考,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不代表上面的行业不适合所有人投资。具体投资时,还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点,扬长避短。

1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