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融合———之四

四海易文字 2024-09-10 02:24:57

融合是有前提条件的,有一定的范围,具备了很多可以添加的物质,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地。每次雅集上谈的主题都是融合的结果。我在学习书法当中,以一条主线为根基,附加一些可以靠近的书体,找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东西进行学习。就像刘老师在雅集上多次提到的,雅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创作,学以致用。融合需要积累,审美取向决定方向,目的是融合的归宿。平常把不相干的硬添加进去,产生矛盾,肯定违反了自然规律,偏离了主题。我在打理院子之前,留心储存花草品种,收集一些遗弃的旧砖头、旧石头等拿回来存放。当需要时,这些积累为自己的思路打开了门。把它们放在适合的位置,不用的东西发挥了作用,体现了价值,我想这也是一种融合贯通的途径。书法的融合是阴与阳、实验与结论、贯通与发展的综合体。书法也有它的包容性,需要方向的掌控,正确的方法,合理的添加和自然的消化。

书法融合是以很多复杂因素为背景的汉字演变过程,主要受政治、军事、经济、艺术、宗教等影响。每个因素在某个特定时期主导其它因素相互交融,推动着书法不断前进。

我们常看到古今书家在书法创作时会进行一些交叉综合,或隶书中加些篆书,或行书中加些草书,或楷书中加些行书。今以楷书创作倾向为例,浅谈一二。一是楷书当中不同风格的融合,例如唐楷与魏碑的融合;二是楷书融入其他书体特点,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在楷书的笔法或结体中吸收篆、隶或行草书的某些特点而生成新的形式语言。这种融合型创作倾向的形成能够激活当代楷书的创作,即把书体与书体之间交叉综合,试图找出一条新路。

书法的融合,即“博彩众长”。白谦慎先生有一本书《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虽然此书主旨是讨论“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作品”,但是也可以看做是对书法融合问题的一种启示,尝试谈论书法融合中的取法融合。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学习是围绕着历代名家书法进行的,但是到了清代碑学兴起,传统的书法经典作品受到了挑战,一些古代无名氏,甚至是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作品成为学书者的临摹对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新材料的大量发掘、传统帖学陷入发展困境和一些新思想的兴起,符合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然如今更多想讨论的是怎样融合的问题。

首先是师古,即对古人传统经典的学习。清代张式曾言:“士人学画,只要求道古人,不必问到庸史。若画工之流,只要问业庸史,不必学道古人。此士气、院习之判也。”虽然张式论述习画,但秉承着“书画本来同”的原则,习书有需要临习古人传统。清代阮元仿董其昌“画分南北”而提出了“南北书派论”,将书法分为南派“江左风流”的二王一脉和北派“中原古法”的碑派书法,虽南派在唐以后成为书坛的主流,但是北派中也不乏经典作品,所以在日常的书法学习中应广泛临习,不拘泥于一种风格。其次是创新,即是对临摹作品的再发展。随着考古和时代的发展,一些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新发掘的材料与民间书手的作品之中,从中吸取养分,这种可以看做是一种临摹对象的创新;而另一种创新则表现在对经典作品临摹时加以自己的理解,该创新需要在师古的基础之上,临摹者在对经典作品的摹写中保留原本的特色并加以融合其他风格。

最后把握尺度。上文讲到师古与创新,但是如今书坛中出现一些打着创新名号的“丑书”,他们自称习宋人“见与儿童邻”的精神,却罔顾书法的规则法度,毫无根据随心所欲的书写,书坛千百年的清白不能毁于此。因此,在书法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尺度,要在法的范围内创新与融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