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青春一厘米(散文)

军事锐眼 2021-12-22 20:32:20
距离青春一厘米:那些曾经美好的岁月到哪里去了?

看着从书柜最里层搜出来的本子,我怔在那里。

这是三本笔记本。

其中一本脊背已经裂开,很有些破损了。

都是软面抄。

其中的两本,封面都是一只奔腾的马——徐悲鸿的,一跃万丈,目光坚毅,马尾迎风高高扬起。

隔着画面,也能强烈感受到那种马鸣风萧萧的豪迈。

另一本描着艳丽的红梅,正兀自凌寒独自开——当年的软面抄笔记本常见的封面样式,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这样纯粹的封面图案现在是少见了。

都用挂历画很仔细地包过了,挂历画已经褪色。

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看样子年岁不小,字迹先是稚嫩而工整,渐次成熟而狂草起来。

是不小。

“1989年9月4日,第一周。”

距今天,已经30几年了。

如果是青春美少女,30,正是如花似玉的年龄——对一个物件来说,无论如何,30年的时光洗涤,怎么也该是暮色苍茫的时期了。

正是下午时光,秋日的阳光肆无忌惮张扬着它的笑脸,透过阳台上的玻璃窗,暖暖地斜射进来,如一株毛茸茸的草,在我的身上蹭来蹭去,撒娇般。

我的脸,被这秋阳笼罩着,像是从油彩缸里打捞上来的般,五彩斑斓。

楼下街道对面,是很大的玻璃厂,厂区里、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摩托车,经过减速带,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人来人往说话声,打电话声,渐渐从我耳边消失,隐退。

周围寂静下来。

碎片般的回忆,随着这三本陈旧的笔记本缓缓打开,在脑海中铺展出一幅无比青春亮丽的图画来。

这幅画面,带着一份阳光般的微笑。

1989年,那一年,我读初一。

最开始的日期,“1989年9月4日,第一周”,最后的日期,“1996年10月26日,星期六,阴”。

没错,那三本笔记本,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周记本,甚至,到大学时的日记本。

整七年。

三个笔记本,承载了七年的时光,记载了我无比美妙而又青葱的岁月。

一页一页翻开,慢慢细读,一个15岁的小女孩,从远处蹦蹦跳跳地向我扑来,带着些些懵懂娇憨野蛮;

随后,电影蒙太奇般,镜头慢慢回转,22岁的大姑娘,又款款向我走来,带着些些矜持与羞涩。

眼睛迷蒙起来,穿越层层时光,再次回到当初……

我看到那个初中的女孩,有些不可爱,仗着是语文科代表,恃宠而骄,横行霸道。

没有见到发下来的数学本子,怪罪于前排那个叫何琴的女孩,“像一头发了狂的狮子,完全丧失了理智,一定要搜她的书包。”只因为“她读书又不好,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考试从来不及格”;

又有些正义感,同学上课吹泡泡糖,课间打用纸折的子弹仗,考试作弊,在周记中全盘告诉老师,纵然那些同学求着说“你们不要写到周记里去,我都被你们写怕了”,也照写不误;

又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在同学面前显摆知识,揶揄同院的发小,嘲弄不知几何图形的姐姐;

还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又看到那个一上高中却开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女孩,“起风了,我不禁感到一阵透心凉,从头凉到脚。天阴沉的,世间的一切东西,在我看来,竟都变了色”,不过是“想起那做得糟糕透顶的数学试卷”,我竟少年老成地感叹“又是秋风起”;

一转眼之间,却又意气风发起来,为自己的17岁,郑重其事地写下《17岁独白》,昂首挺胸地高歌“17岁有自己的追求,敢于重复那个最伟大的人说出的最伟大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又雄心壮志满怀激情地写下《少年心事当拿云》,坚信“时间是新的,空气是新的,我的生活也应该是新的”;

对国家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还开始有了“淡淡的忧虑”……

我还看到那个进了大学,有些牢骚满腹的女孩,抱怨学校澡堂停水,抱怨图书馆自习抢位子的学友,抱怨大学了,学校“居然强制性地要求学生上晚自习”,抱怨校园里连个正规的电影院也没有,看电影还得自己带凳子,抱怨校园里也有那些梁上君子,“真是丑陋的中国人”;还看到了校园里最纯真的友情……

三本笔记本,如一条垂到井底的绳子,将那些早已遗忘掉的年华,从学校到家庭,从同学到老师,从哥哥姐姐到爸爸妈妈,顺着这条绳子,一一爬出井底,清晰地、深深地呈现在我面前。

各种想法,各种行为,各种忧愁,各种喜悦,都是一种幸福。

看着看着,嘴角开始上扬,微笑。甜蜜像个鼓足劲儿的浪头,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我的堤岸。

里面的同学,名字是熟悉的,却怎么也回忆不起他们的样子。

而那些娇纵过我、喜爱过我、帮助过我的老师,永远留在我的心底。

那个时常在我周记中写“好!”,鼓励我“要这样读文章才有收获,高兴的是你已迈出了这一步!”教育我“应该做一个孝顺的女儿!”的杨老师,我初中的班主任,早已退休。

我永远都会记得她!

而那个高中时的彭老师,才华横溢,写的评语往往比我正文还多,时常在评语中赋诗以和,也时时感触“在事业上遭受了重大挫折,这是我人生的最大悲哀”的才子老师,还可以时时见到。

只是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当年他的那些笔墨,给他的学生带来的影响和震撼吗?

有时,也真想问他,老师,你还记得那些评语吗?你还记得当年刚大学毕业时,你也有的那些惆怅吗?你写,“彭老师热爱文学创作,于文艺理论研究方面又可发挥特长,做编辑和记者是平生志愿”,现在的你,应该满是心灵的宁静和喜悦了吧。

真的希望你们都好好的!

我永远都祝福你!

老师,真的是除了父母以外,给予我们正能量最多的人,但给予我们以后,我们却不曾报答。

真的很感谢!

站在人到中年的台阶上,回望二十几年前的自己,模糊又陌生,却又无比亲切。

那样的青春,像是吸足了水分的莲花,纯净,饱满,晶莹剔透,散发着奕奕光芒,不忍逼视。

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什么,当日出日落,几度春秋后,随着年华的逝去而终不再复返时,才发现,当初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却再也遍寻不着。

那样的青春日子,永远不会回来了。

那样的青春,我再也没有见过。

回不去了,永远回不去了!

笔记本很薄,不过一厘米,却隔了我的青春,三十几年。三十几年的距离,就像站在地球看月亮,又近又遥远。

看得到的年华,抓不住的青春。

有些事情,当我们开始回忆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

原来,青春,真的不是一个乖孩子,那么容易,那么容易的,就衰——老——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