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片阿司匹林,预防心梗脑梗?用错了,“神药”也成“毒药”

雨广评健康 2024-10-16 04:02:17

孙大爷自退休后,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经常出去旅游,日子过得舒心,但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令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忧虑。

原来同行的一个身体健硕的老大哥,因突发中风而出现了半身不遂,身边再也离不开人照顾。

孙大爷的身体虽还算硬朗,但年纪大了,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他担心自己哪天也出现类似的问题,给子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外出与别人聊天时,无意谈起三老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方提起阿司匹林适用于预防血管堵塞的良药,很多人吃了效果都还不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去后孙大爷也去药店买了阿司匹林按时服用,希望能避免发生意外。

可没想到这被称为“神药”的阿司匹林,差点要了孙大爷的命。

连续服用一个月后,孙大爷某天出现了胃疼、恶心等胃肠不适等症状,开始是他因为吃错了东西,但不过一天孙大爷开始吐血,他连忙到医院挂了急诊。

经过胃镜检查,医生发现孙大爷的胃部出现粘膜损伤,后询问他相关病情才了解到,孙大爷的胃出血不是因为患了什么急症,而是由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出血。

医生还告诉孙大爷,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最好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分析,在医生评估前,最好自己不要随意服用身体没有问题。

随意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出现各种副作用,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帮凶。为啥救命的“神药”会成为“毒药”呢,这还要从阿司匹林这种药本身说起。

一、阿司匹林是一种什么药?

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棘手问题之一,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而阿司匹林自上世纪发现能用于降低心脑血管堵塞后,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因其效果好,被患者推上了神坛,成为必备品,然而从药理作用来看,阿司匹林并非人人都可用。

阿司匹林被合成时,是用于作为解热镇痛消炎药使用,可以作用于人体的下丘脑环氧化酶,调节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当阿司匹林作用于外周的环氧化酶时,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减轻病患处的疼痛,同时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

在此期间,阿司匹林被应用于流感所导致的解热镇痛,川崎病、心肌炎等炎症反应中,也能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

可是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阿司匹林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会增加患者患胃溃疡、胃炎的概率;加剧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反应,后随着新的解热镇痛非甾体药物的研发,阿司匹林的“团宠”地位不复存在。

但阿司匹林并没有就此被取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这一药理作用还十分显。

1983年,美国报道阿司匹林能够用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后被FDA批准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几十年来,一直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良药。

在临床上,将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特别是已经被确诊患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改善病情,降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未患有心血管堵塞疾病,却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还可预防用药。

这也是中老年群体,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重视阿司匹林的原因。

但是,这不代表所有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患者都能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用不好,也存在致命风险。

二、阿司匹林用不对,会成为致命“毒药”!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和牛津大学两所顶尖高校的研究,都拿出自己的研究报告证实:阿司匹林用于未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时,它的预期作用并没有多年来口口相传的那么强大,反而是长期吃阿司匹林会带来各种副作用。

牛津大学以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群体,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经过七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12%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但发生重大出血概率缺却提升了29%。

哈佛大学则对一万多名受试者进行定期随访,经过12年的数据分析,研究者将结论发表在《柳叶刀》上,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服用阿司匹林后的确能降低,不过降低数值远远低于预期,不过4%左右。

这两张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广大媒体和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阿司匹林作为“神药”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FDA也在官网上,发布声明,呼吁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要再盲目服用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防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造成胃或大脑出血的危险更高一点。

其实关于阿司匹林能引起溃疡的案例屡见不鲜,自上世纪就已经被证实,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后随着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发现其副作用越来越大,最致命的就是会增加人体出血倾向。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破坏胃黏膜,其作用机制与药物的这几方面有关: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分泌,发挥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但前列腺素作为生理活动正常运转的一环,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流量和胃黏液的分泌来保护胃黏膜,阿司匹林抑住了前列腺素的分泌量,就降低了胃粘膜保护因子的浓度,胃黏膜受到内外源性因子的攻击,增加消化道溃疡与出血的倾向;

同时,胃酸的酸性环境会给阿司匹林营造更容易聚集的环境,过多药物对存在,改变胃黏膜细胞的通透性,增加溃疡的发生几率。对于存在消化道出血倾向的患者,千万别服用阿司匹林。

除了增加胃出血概率,阿司匹林对于老年人来说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药物干扰了血小板的的凝血功能,防治血栓形成,但剂量应用不对,出血倾向增加,特别是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一旦发生脑出血,其死亡率更高。

研究人员还发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超过325毫克,脑出血的风险就增加25%。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概率则很低。

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还能增加体内白三烯等炎症物质生成,诱发哮喘,因此,患有哮喘者也被不适宜服用阿司匹林。

除了这两个常见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还能引起耳部和眼部的病变,增加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因此,要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不要盲目服用阿司匹林,应用不好,神药可能变毒药。

三、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如此之多,并不代表药物不能服用,更多的因素是因为患者应用不当,《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证实,有近1/10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服用不当的情况,很多人并不是通过医生开具处方而服用,更多时候是自诊,并未经过专业的医学评估就自行服用。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存在多种情况。

医生尚不能对患者出现脑卒中和猝死进行100%风险评估,更何况是患者自己。

一旦评估风险出现偏差,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一定对症,不仅起不到预防作用,还可能产生各种副作用。

2019年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应用指出,中老年人(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患者经过干预后仍存在三个以上难以控制的危险因素,才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未经过医生专业评估,不要自己擅自服用。

阿司匹林也非人人能用,对于有出血倾向的高危人群、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病肾病患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年龄在40岁以下或超过70岁的人群能否服用阿司匹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分析。

对于水杨酸过敏的人群,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对于要进行拔牙或手术的患者,要在一术前一周之内停用阿司匹林。

如果患者服用保泰松、维生素b1、部分激素等药物,最好不要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以免对消化道产生恶心、呕吐、腹痛等刺激。

阿司匹林每日的服用剂量维持在75毫克~150毫克,每日一次即可,一般情况下,服药停止48小时后阿司匹林的药效就会丧失,因此要达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功效,要长期服用。

在心肌梗死发作期,如果患者感到胸痛,就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病情的恶化。但这不代表着服用阿司匹林后就能万事大吉,最专业的操作是出现疑似心肌梗死,及时进行急救呼救,并在急救人员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为了让阿司匹林迅速发挥药效,最好嚼碎后咽下。

任何药物都存在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药物,阿司匹林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应用不当,会增加服用者出血倾向,所以,初次服用阿司匹林,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

另外,完全避免药物的副作用是不可能的,从维持患者健康角度出发,目前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药物,很多患者和高危人群依旧要服用阿司匹林,但服用后要及时观察自身身体状况,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阿司匹林吃多久可以停?长期吃会不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中国医学论坛报2021.12.12

2.《被称为“神药”的阿司匹林,用不对也会变成“毒药”!》安徽医疗便民2024.7.11

0 阅读: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