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昇夫 字数 1154
河南岸李屋进士第,指的是位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河南岸村李屋组67号“李屋组李氏祖屋”。
该建筑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为面阔三间、深三进的布局,带左横屋,又带后围屋组合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约20米,总进深约46米,占地面积约950平方米。头门左右设耳房,中堂置落地罩,左右设厢房。后堂设神龛,左右设厢房。各堂之间有天井,各进之间以廊房连接。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青砖墙体,门框及角石均使用花岗岩,垂脊饰有灰塑。正门前有一禾坪,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对旗杆夹。
2013年被公布为惠城区文保单位。
正门
特别一说的有二处。一是门前的旗杆夹,近看并没有发现刻字。其二是大门对联:龙门登士,鹿洞传经。
这幅对联也不少见,上联说的是唐代名臣李泌。李泌7岁能文,被称之为神童。唐代天宝年间,他以翰林奉东宫,与太子相处甚密。后招杨国忠妒忌,隐居颖阳。安史之乱后,为唐肃宗宾友,入则议论国事,出则随车相陪。凡是兴国方略,必定与他商量。后李泌又招人妒忌,隐居衡山。后又多次被皇帝征召。
下联指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得意弟子李燔。
李燔(1163—1232),建昌(江西省永修县)人,南宋教育家,思想家。李燔曾经在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读,当时朱熹在此讲学,成为朱熹的亲传弟子和得意门生。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28岁时,进士及第,授岳州教授。做官期间,盗寇作乱时主张安抚,还深入盗寇处所,让他们归顺。后来,他主持修了赣江大堤,使旱涝之地变成沃土。去世后被朝廷授予“文定”的谥号。
李燔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朱熹去世后,李燔率领南康的学子,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继续传播和研究儒家思想,他从中进士以后的42年都是在教育与研究儒学中度过的。
李燔和朱熹的很多学生,不求功名,放弃官爵,推崇格物致知的书院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他们影响带动下,很多学子不远千里而聚首执简。李燔没有许诺世俗的利益,依靠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凝聚同志,布衣粗食,朝乾夕惕,相互砥砺,探究学问。朱熹曾经勉励李燔,要“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他于是自号“宏斋先生”。
门联及“进士第”匾额
李燔反对汲汲名利,寄心于下层人民。他提出: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业。又说:“就算是做官做到卿相的高位,也不可以失去寒微朴素的本色。不追求就无所得,让困难磨灭自己的骄气和奢心,不至于因环境和饮食改变自己的气质与体质”。大儒蔡念成也一再称赞他‘心事如秋月’。所以李燔对贫贱患难不以为然,不为官位心动,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即便是做京官也没有替换下来。(来自百度)
可见李燔这个人,是既有才识,品格还不错,朴素有浩然气。个人对其为人品格也比较认同。
原不明白为何称“进士第”,想必指的就是这位人品才学兼佳的李燔,值得颂扬。
文保碑
远貌
左横屋
天井一角
由后堂朝外看
堂屋地面
其中一对旗杆石。后面角落两根竖立的条石是什么呢?
李屋进士第后面的一座古建筑
路口形貌特别的建筑(图片实拍于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