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子女养老失败后,我找到新的养老方式:既有人陪伴,还能挣点钱

鱼丸豆腐情感 2024-10-16 00:55:54

内容纯属故事,本篇包含虚构创作,请勿对号入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妈,您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啊!”女儿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话语里的焦躁显而易见。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眼前的女儿,不再是那个小时候会缠着我讲睡前故事的小女孩了,而是个长大了、有自己家庭的女人。我想过无数次自己老了该怎么办,也曾坚信和子女一起生活是最好的选择。可现在,我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一直都在走错路。

那天,是我和女儿争吵的第三次。其实也不算争吵,我并没有反驳她的话,只是默默坐在那里,听她抱怨,听她数落。她的丈夫、孩子、工作都成了她“难以顾及”的理由,所有事情都让她忙得焦头烂额。她说自己压力太大,实在没有精力再照顾一个年迈的母亲。

可是,我需要她呀!我在心里呐喊,可却变成了叹息。

“妈,我不是不孝顺。真的不是,我就是……”她话音稍顿,似乎在找合适的词语,“就是没办法同时照顾好你和我的家庭。你知道,小孩要上补习班,老公最近公司裁员,压力很大,我也不能丢下工作不管。”

我点点头,装作理解的样子,嘴唇动了动,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心里那种被忽视的失落感无处发泄,我的手轻轻抚上膝盖,感觉那里也。

“妈,要不我帮你请个保姆吧?反正我们住得近,平时我也可以常来看你。”她建议道。

保姆?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话了,可心里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愈发强烈。子女不是应该是老人晚年的依靠吗?我把她拉扯大,牺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最后换来的居然是“请个保姆”?

我苦笑着摇摇头,“不用了,你忙吧。”

女儿舒了口气,似乎得到了解脱。她看了看时间,说还有事要办,急匆匆地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听着门“砰”地关上,整个房子仿佛瞬间变得更加空旷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感到心寒了。儿子在外地工作,每年过年回家一次,电话也很少打。平时大多靠微信联系,但即便微信,他也只是回复几个简短的表情,敷衍了事。我常常感到孤独,尽管住在女儿家旁边的小区,却好像跟她的生活格格不入。

以前,我总以为儿女就是我的全部,只要他们过得好,我也就安心了。可是,渐渐地我发现,随着他们各自成家立业,我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家庭,而我则成了生活中一个可以随时被忽略的部分。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越来越低落,每天早上醒来,除了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跟儿女住得近,可每次见面都是短短的,没过几句话,他们就忙得要走。日复一日,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就真的成了累赘?

直到有一次,社区里组织了一场老年活动,大家一起去听了一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养老方式”。说实话,我当时去参加活动,更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根本没指望会从中得到什么新启示。

可那天,讲座上的一个话题深深触动了我。讲座的专家说,现代社会,养老已经不再是完全依赖子女的时代了。随着的加快,很多老人都面临着和我一样的问题——子女忙碌,无法顾及父母,而老人却又不想完全依赖外人。这种情况下,很多老人选择了“与时俱进”,找到一种既不完全依赖子女,又能有陪伴的养老方式。

讲座结束后,我满脑子都在想着这些话。回到家,我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该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来度过晚年?靠子女显然已经不再是现实的选择,难道我就这样在孤独中度过余生?

恰巧那天,我在社区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某个老年正在寻找较好的老年人,参与“陪伴式养老”项目。项目内容是去照顾一些独居老人,提供陪伴,帮忙做些简单家务,同时平台会提供报酬。

这则广告吸引了我的注意。陪伴别人养老?还可以赚点钱?我心里有些好奇。虽然没抱太大希望,但还是拨通了广告上的电话,想进一步了解。

接电话的是一个很和蔼的中年女人,她详细地向我介绍了这个项目。原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人独居,许多人面临着和我一样的问题——他们的子女不常在身边,自己又不愿住进养老院,所以需要有人定期去陪伴他们,聊聊天,帮忙做点事。而参与这个项目的老人们,既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也能与其他老年人互相陪伴,形成一种新的养老方式。

“那我需要做些什么呢?”我问道,心里有些忐忑,毕竟照顾别人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其实并不难,”对方解释说,“你只需要去和他们聊聊天,帮忙打扫下卫生,偶尔做点饭菜。当然,平台会根据你的身体情况和兴趣来安排合适的陪伴对象。”

听着她的话,我渐渐放下心来,觉得这个工作也许适合我。我不是个喜欢闲着的人,反正每天在家也是无所事事,倒不如出去走走,顺便还能赚些零花钱。

几天后,我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第一次接到了平台的任务。我的陪伴对象是一位叫李阿姨的独居老人。她的儿女都在国外,平时几乎见不到面,虽然请了一个小时工,但她最需要的还是有人陪她说说话。

第一次去李阿姨家时,我心里多少有些紧张。走进她的小公寓,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李阿姨看起来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精神,头发染成了淡淡的栗色,穿着一身得体的家居服,地迎接了我。

“哎呀,你来了!快进来坐。”她热情地招呼我。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了起来。李阿姨很健谈,话题从她年轻时的工作、孩子的教育,到现在的养生、社区新闻,她都聊得头头是道。我发现她其实跟我有很多共同点,同样都是在子女身上投入了很多,但到了晚年却得不到太多陪伴。

“有时候真觉得,儿女飞得太远了。”她感慨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一直缠着不放,但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

我点点头,。与其等待子女回来,不如自己,找到新的方式让过得充实快乐。那天我陪她聊了两个多小时,临走时,她抓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今天我觉得特别开心。”

回到家,我觉得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这种感觉,和跟子女在一起时的无力和失落完全不同。我意识到,或许我真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新的平衡点,既有人陪伴,又能挣点钱,最重要的是,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自从第一次去李阿姨家之后,陪伴式养老的工作让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平台定期给我分配新任务,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生活方式,而这些人的陪伴,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每次和这些老人见面,都会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甚至时常期待去见他们。陪伴他们聊天,做饭,偶尔帮他们跑跑腿,这些简单的事情让我仿佛找回了某种失去已久的充实感。每次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心中的那份满足感远比钱更加重要。

有一天,平台通知我这次的陪伴对象是一位叫周伯的老人,听说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与人交际,平时话不多。我心里有点担忧,怕自己和他合不来。毕竟,和健谈的李阿姨不一样,周伯或许是个比较难沟通的人。

敲开周伯家的门时,我有些紧张。门开了,一个瘦高的老头出现在我面前,头发花白,神情略显冷淡。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眼,淡淡地说:“你是来陪我聊聊的吧?进来吧。”

我走进他的小屋,屋子不大,但布置得很有条理,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显然周伯的身体并不算太好。他坐下后,用手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我坐下。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周伯也没有主动说话的意思。

为了打破沉默,我开始问一些日常的问题,比如他喜欢做什么、平时怎么安排生活。可是周伯只是简单回答,话不多。面对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我的热情显得有些无力。

正当我觉得可能这次任务不会太顺利时,周伯忽然问了一句:“你之前有陪过别的老人吗?”

“有的,”我点点头,赶紧接话,“之前陪过李阿姨,还有王叔叔。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太一样,不过大家其实都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希望有人陪陪,说说话。”

周伯听了之后,似乎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表情,眼神也柔和了些。“李阿姨?那个喜欢跳广场舞的李阿姨?”

我笑了笑:“对,您认识她吗?她还提起过您呢,说您年轻时可是个大人物。”

周伯的脸上闪过一丝自豪的神情,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大人物谈不上,年轻的时候也是干些普通的事儿。”

虽然他嘴上说得平淡,但我感觉他对自己的过去还是很有骄傲的。我趁机引导他多说些年轻时的经历。

“周伯,您年轻时候干什么工作的?”我好奇地问。

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回忆,随后缓缓说道:“以前在国营厂当工人,那时候我们厂是市里数一数二的大厂,机器轰鸣,忙得不行。后来,我升到了厂里的管理层,每天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我们那时候啊,讲究的是奉献,国家需要,我们就得上。”

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刻来了兴趣。“那您可真厉害,管理层不容易啊!”

周伯淡淡一笑,摇了摇头:“哪里是什么厉害,那个年代,大家都一样。我也没觉得自己多特别,只是尽了一份力。”但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

,周伯开始慢慢打开了话匣子。他年轻时的经历让我大开眼界,那个年代的艰辛和努力,是我们这代人的。他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和韧性。我越听越觉得,这个看似冷淡的老人,其实有着无比丰富的人生阅历。

每次和周伯聊天,时间总是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有时还会给我讲一些自己年轻时的趣事,比如他如何为了追求现在的老伴儿而费尽心机,甚至还偷偷去学了女孩子们喜欢的舞步,只为在工厂的晚会上博得她一笑。

“结果你猜怎么着?”周伯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那天我跳舞时紧张得不得了,脚都打结了。可她居然笑得合不拢嘴,后来我们就在一起了。”

我跟着笑起来,心里觉得这个老人其实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难相处。他只是需要一个能倾听他过去、了解他生活的人。

慢慢地,我和周伯的关系越来越熟悉,他还时不时会叫我帮他去菜市场买点新鲜的蔬菜,或者帮他跑个小腿,顺便一起做顿饭。他一个人住久了,胃口也不好,每次看到我做的家常菜,都会连连夸赞。

“你这手艺,比我老伴儿当年还好呢。”他嘴角带着笑意,一边吃一边说道。

“哪里哪里,您是客气了。”我心里有些自豪,毕竟做饭这种事我从小就擅长。

有一次,周伯突然问我:“你自己平时在家里怎么过?孩子们都来看你吗?”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起我的家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很忙,平时不常来看我。”

他点点头,叹了口气:“其实,这代人都这样,子女们压力大,忙于工作和生活,顾不上我们这些老骨头也是情理之中。”

“您也这么想?”我有些惊讶,“那您不觉得孤单吗?”

周伯笑了笑:“有时候是有点吧,但我已经看开了。年轻的时候拼了命工作,到了现在反而觉得,生活嘛,还是得靠自己,等不来别人帮你。”

他的这番话让我心里一阵触动,似乎说中了我一直压抑在心底的那份无奈和苦涩。是啊,生活终究是靠自己。既然等不到子女的陪伴,为何不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走出那种无助的状态?

随着,我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每周要安排好几个老人家的陪伴任务,虽然累,但内心却充实了很多。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故事,陪伴他们的过程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天晚上,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我的手机响了。看了一眼,是女儿打来的。

“妈,最近怎么样啊?”女儿的声音听起来比以往温和了些。

“挺好的,忙着呢。”我笑着说。

“忙什么啊?”她似乎有些惊讶。

“我现在帮别人做陪伴养老,照顾一些独居老人。这样也有点事情做,还能赚点零花钱。”我随口回答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女儿终于开口:“妈,您这样……还挺好的。我本来还担心您会觉得孤单呢。”

我笑了笑:“没什么好担心的,我现在有很多事做,每天都挺充实的。你忙你的,我也不会打扰你们的生活。”

女儿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愧疚:“妈,最近确实挺忙的,但我会抽时间回来看您。别太累着自己啊。”

“好,等你们有空再说吧。”我轻轻回应。

挂了电话后,我的心情出奇的平静。女儿的关心虽然迟到了,但并没有让我产生过多的期待。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倒不如脚踏实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活就像一条河流,虽有曲折和波折,但只要继续前行,总会找到新的方向。

几个月过去了,我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了。每天都有新的任务,每周也都会见到不同的老人,听他们的故事,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我自己,渐渐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意义,远比坐在家里等着子女看望来得踏实。

这一天,我接到了平台的一个新任务,去照顾一位叫吴姨的老人。她的情况和李阿姨、周伯都不太一样,身体不是很好,腿脚不灵便,常年需要人照顾。平台给我的任务是每天去她家帮她做饭,,还要陪她聊聊天。

我敲开了吴姨家的门,一个中年女人出来开门,她是吴姨的女儿,看上去疲惫不堪。“您就是来帮我妈的吧?太好了,快进来吧。”她一边说,一边急匆匆地往外走,显然她要去上班。

进到屋里,吴姨躺在床上,看到我来了,眼神中透着些许期盼。“你来了啊,麻烦你了。”她的声音沙哑,显然身体状态不太好。

“吴姨,别客气,我是来帮您的。您有什么需要,我都会尽量帮忙。”我走到她床边,轻轻地把她扶起来,笑着说。

吴姨看着我,眼神有些复杂。“我这人,没什么大事儿,就是腿不行了。以前啊,我还可以自己做饭,现在连下床都费劲了。”她叹了口气。

我扶她到餐桌旁坐下,然后开始忙着做饭。期间,她一直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偶尔说几句话,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我平时都照顾哪些老人,有没有家里人来帮忙。我一边忙着做菜,一边简单回答她的问题,渐渐觉得她不像其他老人那么健谈,反而透着一股淡淡的孤寂。

吃饭的时候,我给她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她尝了一口,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激。“这菜做得真好吃,真是难为你了。”

“吴姨,喜欢吃就好,没什么难不难的。”我笑着说。

她放下筷子,看了我一眼,忽然问道:“你自己孩子们呢?他们不常来看你吗?”

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紧,我沉默了片刻,随后淡淡地回答:“他们忙,有自己的生活,不常来。”

吴姨轻轻点了点头,眼神有些飘忽。“其实啊,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这我能理解。我女儿也是这样,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能回来陪我吃顿饭就算是奢侈了。”

我听到这儿,心里感触,忍不住问:“那您觉得这样……会不会很难过?”

吴姨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难过啊?当然会有点吧。不过,这些年我也看开了。孩子们有自己的路要走,做父母的不能总是拖累他们。我们老了,不能指望他们一辈子围着我们转。”

她的语气平静,但每一句话都似乎戳中了我心中的那根弦。我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心里却感到一丝认同。或许,我自己也早该接受这个现实。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会去吴姨家帮她做饭,打扫,陪她聊天。她的身体虽然虚弱,但倒是不错,话也渐渐多了起来。她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讲她和她老伴儿一起创业的艰辛,讲她女儿小时候的顽皮。虽然她不常笑,但每当提起这些往事时,她的眼睛总会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有一次,我正在厨房里忙碌时,吴姨突然开口:“你说,我们这些老骨头,到了这个年纪,还能指望什么呢?要说幸福啊,还得靠自己。”

我停下手中的活儿,走到她身边,轻声问:“吴姨,您觉得自己现在幸福吗?”

她笑了笑,眼神中带着一丝自嘲:“幸福?我年轻时忙着工作,忙着家庭,老了反而觉得轻松了些。现在虽然行动不便,可心里却平静了很多。虽然女儿不能天天陪我,但有你这样的好心人帮忙,已经很满足了。”

她的这番话让我心中。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生活,曾经那么依赖子女,渴望他们的陪伴,然而,现在的我却找到了另一种平衡。或许,幸福的定义是每天都和家人在一起,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和自己相处。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心情异常的平静。吴姨的话让我深思,或许我曾经走进了一个误区,总觉得晚年的幸福必须依赖子女的陪伴,然而,,生活的道路有很多条。就像我现在所做的陪伴式养老,不仅帮助了别人,也让我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几天后,我接到了周伯的电话。他最近不太好,打电话来只是想和我聊聊天。

“哎,你最近怎么样?”他声音里透着一丝疲惫。

“我挺好的,最近照顾吴姨呢,她身体不太好,不过人挺开朗。”我笑着说。

“你呀,真是越来越忙了。”周伯打趣道,随后,“不过啊,你这样也好,能帮别人,自己心里也踏实。”

“周伯,您别光说我,您最近身体怎么样?要不我明天过来看看您?”

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随后轻声道:“行吧,你过来坐坐。其实啊,有时候还真想念你那顿家常饭。”

挂了电话,我忍不住笑了笑。周伯这个人外冷内热,嘴上不说,但心里总是惦记着别人。我决定第二天早早过去,给他做顿好吃的,顺便多陪他聊聊天。

第二天,我带着一些菜到了周伯家,他的比电话里听起来好很多。他看着我,笑着感叹:“你这人啊,真是停不下来。”

“您要是少点挑剔,我还能更快点。”我笑着调侃道。

饭桌上,周伯忽然说道:“你知道吗?我现在觉得你做的这些事,比你以前在家里等子女强多了。”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提起这个话题。

他继续说:“我知道,你以前也总是盼着孩子们能常来看你。可现在呢?你找到自己的事情做,照顾别人,也让自己活得充实,这才是对的路子。我们这把年纪了,等不来谁救咱,得靠自己。”

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热。我点点头,轻声说道:“是啊,您说得对。”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坐在沙发上,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种种画面。从最初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到现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方式,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学会了如何自处,如何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有意义。

而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孤单。每天忙碌的生活让我觉得,晚年的生活也可以充实有趣。也许,养老的路上并不只有一种选择,我找到了既有人陪伴,又能挣点钱的新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