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联手陈敏周玘平定石冰叛军首领、义阳蛮张昌面对劲敌陶侃屡战屡败,最终被杀,张昌建立的所谓“神凤”王朝也仅仅只存在了数个月便烟消云散,陶侃很快就肃清了荆州境内的叛军残余。
前番就在荆州刺史刘弘从宛城败逃梁州的时候,正在参与八王之乱的范阳王司马虓(此时镇守许昌)为了谋取荆州,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部下、长水校尉张奕率军前往荆州担任刺史,想趁刘弘不在时将荆州控制在自己手里。
后来陶侃在襄阳抵住张昌进攻,并逐渐占据上风,刘弘便从梁州返回襄阳,而张奕仗着有司马虓在背后撑腰,拒不离开荆州,于是荆州就有了两位一把手,这就非常尴尬了。
张奕想逼刘弘主动让位,可刘弘何许人也,根本不吃这套,呵斥张奕马上滚出荆州,惹得张奕大怒,竟领兵攻打刘弘。刘弘更不客气,率军迎战,一战而胜,直接把张奕砍了,然后汇报朝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朝廷并未怪罪。司马虓自知理亏,也知道刘弘不好惹,只能吃个哑巴亏,之后再不敢打荆州的主意。
此时的朝廷名义上掌握在长沙王司马乂手里,但河间王司马顒正联合成都王司马颖、范阳王司马虓等人一起准备围攻洛阳,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如果不是刘弘强势,荆州被司马虓占了也就占了,没人敢说什么,乱世里就看谁的拳头硬。
荆州经张昌这么一折腾,百废待兴,地方官员大批空缺,刘弘上表经朝廷同意后,按功劳大小、能力高低进行人才选拔,增补地方官员,因为公正廉明而深得人心。随后刘弘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劝课农桑,减租减赋,宽松执法,与民为善,很快就让荆州恢复了元气。
张昌虽然战败被杀,但张昌早前派出的部下石冰却仍然占据着扬州、江州大片土地,在徐州举兵响应张昌的封云也仍然猖獗。
扬州刺史陈徽被石冰赶出扬州后,西晋在扬州境内仅剩扬州治所寿春一座孤城,此时由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刘准镇守。
不过,石冰虽然占据了江南大片土地,却并没有收获江南百姓的心,百姓可不会这么容易就对叛军服服帖帖的。后来公元307年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想立足江南,那可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王敦王导兄弟俩倾力相助之下才得以实现,石冰一个叛军想在江南站稳脚跟谈何容易。
公元303年12月,也就是石冰攻占扬州半年之后,西晋名将周处的儿子周玘联合前南平内史王矩在江东发动百姓成立义军,讨伐石冰。周玘因为并非朝廷官员,怕名头不够响亮,和王矩一起又推举前吴兴太守顾秘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作为义军总指挥,然后传檄各州郡,号召各郡县百姓起义反抗,杀了石冰设在当地的官员。
在周玘等人影响下,前侍御史贺循在会稽也成立了义军,庐江内史华谭联合葛洪、甘卓等人也纷纷起兵响应。甘卓是三国名将甘宁的曾孙。
一时间,江东各地烽烟四起。
石冰闻讯后派大将羌毒率数万兵马攻打周玘,数战之后羌毒被周玘斩杀。石冰大为恐慌,为避开周玘锋芒,石冰放弃江东,率军由临淮向西撤退,准备趁机攻下寿春,以寿春为根据地。
刘准听说石冰即将率大军杀到,忧心忡忡,不知所措。就在刘准焦头烂额之时,刘准的部下、广陵度支陈敏却说:“石冰的部队大多都是一些逃避兵役的百姓,被逼造反,并非铁了心要和朝廷对抗。这帮乌合之众根本不难对付,关键是咱们要把有限的兵力合在一处,千万不能分散,最终肯定能胜。将军如果看得起我,就把消灭叛军的任务交给我吧”。
于是刘准便把手下兵马全都交给陈敏,由陈敏率军迎战石冰。
此时司马顒、司马颖这帮司马王们正聚集了四十多万兵马在洛阳城外互殴,七里涧一战仅司马颖这边陆机的大军就损失了数万将士,他们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派到扬州平叛,各地民变只能靠地方政府自己搞定,而地方政府的兵力又十分有限,这也是张昌起兵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南方大部的根本原因。
所以,可以想象,和刘弘、陶侃在荆州的平叛过程一样,陈敏在扬州平定石冰的过程也一定充满艰辛,但遗憾的是,史书也同样没有记载任何细节,只有一句话总结:“(陈敏)破吴弘、石冰等,敏遂乘胜逐北,战数十合。时冰众十倍,敏以少击众,每战皆克”(《晋书.列传第七十.陈敏传》)。
陈敏初战告捷,然后趁胜和石冰又连续打了几十场仗,在兵力仅为叛军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每次都能以少胜多,堪称神勇。
历史写起来很容易,一句话几十个字就完了,但这些文字的背后却往往意味着艰难的过程。仅仅是“战数十合”,“ 冰众十倍”这几个字就已经把当时平叛过程的艰辛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这也反衬出陈敏绝对是一员能征善战的悍将,几十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竟无一败绩。
最后,到公元304年2月时,石冰的叛军完全被压制在建邺城内。然后,陈敏率军由西向东,周玘率军由东向西,两人合力将建邺城包围起来,向叛军发起最后的进攻。困守孤城的石冰自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于是拼死突围,率领残兵北上徐州投奔封云去了。
石冰出逃意味着扬州被彻底收复,其余江州等地的叛军因为群龙无首,迅速瓦解,这些必然大大影响徐州叛军的士气。石冰刚到徐州不久,封云的部下张统认为叛军必败,于是杀了石冰、封云之后投降了朝廷。
事后,陈敏因功被升为广陵相,而周玘、王矩、贺循等人则非常低调,没有向朝廷表功,因而没有得到奖励,把义军解散回家后绝口不提平叛之事。
广陵相就是广陵国的丞相,封国内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内史或者太守。此前陈敏的职务是广陵度支,管理广陵国内的人口户籍以及财政支出的官员。
按西晋官制,郡长官叫太守,而在各王公大臣的封国内,王一级封国内最高行政官员叫内史,其它公侯级别的封国长官就叫相。比如成都王司马颖的封国是成都国,成都国的最高行政官员就是成都内史,之前说李特流民起义的时候,提过当时的成都内史是耿腾。广陵国是广陵郡公司马漼的封国,按规定最高行政长官就叫相。但实际此时司马漼的爵位已被升为广陵王,按理陈敏的职务应该叫广陵内史,但不知为何史书里仍称为广陵相。司马漼是司马懿孙子,司马伷之子,也是琅琊王司马睿的叔叔。早前,太子司马遹未被立为太子前的爵位也是广陵王。
石冰和封云的最终覆灭也意味着这场前后持续近两年、影响遍及南方各州的张昌之乱被彻底平定,南方终于又回归平静。
不过很遗憾,这个平静只是暂时的,仅仅维持了一年半,司马王们一手制造出来的八王之乱给了有心人太多的机会。
一年半之后,公元305年12月,陈敏在江东举旗谋反,并迅速出兵占据了扬州、江州各郡。
没错,这次谋反的主角正是平定石冰叛军的大功臣、广陵相陈敏。
《晋书.列传第七十》是一篇十二个人物的合传,这十二个人全是反贼,包括王弥、张昌、杜弢、苏峻、孙恩等等,陈敏也位列其中。
陈敏,字令通,庐江郡人,今安徽合肥庐江县和六安舒城县一带,出生年月不祥。
陈敏年少的时候就很有才干,成年后被庐江郡推举为廉吏,征召入京担任尚书仓部令史,具体负责粮草相关的调运。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的时候,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围攻京城,当时京城被困日久,粮草匮乏,陈敏建议朝廷尽快设法把南方积存的粮草运到京城缓解粮荒。
于是朝廷便任命陈敏为合肥度支,不久又升为广陵度支,专门负责调度扬州境内的粮草入京。陈敏在广陵度支的位置上做了两年,直到石冰要率军攻打寿春的时候,作为主管财政和户籍的陈敏却挺身而出,主动要求率军平叛。
陈敏收复扬州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京城几度易帜,政局风云变幻。先是东海王司马越当了叛徒,发动兵变软禁了坚守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放司马顒大将张方入城,随后司马乂被张方活活烤死。接着,司马颖被立为皇太弟,在邺城遥控指挥西晋朝廷,结果反不如司马乂执政,朝野大失所望。接着,司马越又联合四方兵马十余万人攻打邺城,却在荡阴全军覆没,司马越逃回了封地东海国。
然后,幽州刺史王浚趁势南下,司马颖被迫放弃邺城,带着晋惠帝司马衷逃到洛阳,从此失势,大权转移到了河间王司马顒手里。接着晋惠帝司马衷和司马颖等人一起又被张方挟持到关中。
公元305年8月,也就是陈敏平定石冰叛军一年半之后,东海王司马越东山再起,凑齐了三万兵马准备西进长安,迎回晋惠帝司马衷。出兵前,司马越知道陈敏善战,于是专门给当时守丧在家的陈敏写了封亲笔信,承制任命陈敏为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将陈敏召到军中担任前锋军主帅。
然而司马越率军刚离开徐州不久,就被豫州刺史刘乔的儿子刘祐率军堵在萧县动弹不得,在被围困期间,作为前锋的陈敏却出人意料地没有发挥出任何攻坚作用,和司马越一起被困在萧县,彷佛完全不会打仗。
史书并没有解释为何陈敏当初在对阵石冰时总能以少胜多,而在对阵刘祐时却平庸无奇,唯一的答案只能是陈敏根本没有出力,答应随司马越出征不过是因为此时司马越一方在舆论方面更占优势,陈敏不好推脱。
实际上,陈敏的心早就脱离了西晋。
随着八王之乱接近尾声,诺大的西晋被这些司马王们祸祸的奄奄一息,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自认为勇略无敌的陈敏也和其他有野心的人一样动了反叛心思。剿灭石冰之后,陈敏认为自己在扬州江州再无对手,于是就有了割据江东的想法。“敏遂有割据江东之志”(《晋书.列传第七十.陈敏传》)。
有了割据江东的打算之后,作为广陵相的陈敏究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史书并没有记载,不过从陈敏父亲的反应上来看,陈敏并没有刻意隐瞒要谋反的想法。
陈敏的父亲在史书里没有留下姓名,只留下了一句话,是对陈敏说的:“将来让我们陈家遭受灭门之灾的,一定就是你这个不屑子孙”。说完没多久,陈敏父亲就去世了,郁郁而终,是被陈敏气死的。
父亲病逝,陈敏只能辞去广陵相一职,回家守丧,正是在这次守丧期间,陈敏接到东海王司马越的聘任书,前往徐州担任司马越的前锋主帅。不过,此时的陈敏可不想在司马越身边当炮灰,替别人作嫁衣裳,江南才是他的志向所在。所以,就在司马越萧县遇阻后,陈敏顺势找了个借口辞职,离开了司马越。读到此处,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陈敏在做司马越的前锋期间毫无建树了。
回到扬州后,陈敏立即召集旧部占据了历阳城(今安徽马鞍山和县境内),正式宣布举兵。
江南烽烟再起!
2、 历阳举兵陈敏割据江南陈敏在历阳宣布举兵造反后,碰巧甘卓也从司马越那里辞职返回江南,刚好路过历阳。于是陈敏便说服甘卓和自己一起举兵,还让儿子陈景娶了甘卓女儿为妻,两家结为亲家。
甘卓,出身丹阳甘氏,祖上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丞相甘茂,曾祖父是三国名将甘宁。丹阳,也叫丹杨,即丹阳郡,今安徽马鞍山和江苏南京一带,西晋时期丹阳郡治所即设在南京。
丹阳甘氏在江南是世家大族,除了曾祖甘宁之外,甘卓的祖父甘述官至东吴的尚书,父亲甘昌为太子太傅。东吴被西晋灭掉之后,甘卓先是赋闲在家,后来被丹阳郡太守招募到郡里做主簿、功曹等职。甘卓曾被郡里推举为孝廉,后又被州里推举为秀才,最后被当时坐镇江南的吴王司马晏看中,选进吴王府里做了一名常侍,成为吴王近臣。
前番石冰占据江南时,出身江南大族“义兴周氏”的周玘率先组织义军反抗,甘卓、贺循等人随后也在家乡各自举兵响应。平定石冰之后,甘卓被司马越招到麾下做参军,不久又外放到离狐县(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做县令。
和陈敏一样,在天下大乱之际,甘卓认为在北方跟着司马越干不但没有前途而且风险太大,没多久就辞职南下,返回老家扬州暂时蛰伏,准备静待时机干出一番事业。路过历阳时,甘卓经不住陈敏蛊惑,于是答应和陈敏联手,一起割据江南。
因为甘卓刚从北方回来,于是陈敏便让甘卓对外宣称手里有皇太弟司马炽的密诏,内容是拜陈敏为扬州刺史,并可以承制任命下属官员。
此时司马越作为讨伐河间王司马顒的联军盟主,已经承制任命了刘机代替在平定石冰时败逃的陈徽,成为新任扬州刺史。而司马顒在控制了晋惠帝司马衷之后也同样在行使朝廷大权,废掉了已经失势的原皇太弟司马颖,改立司马衷最小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
陈敏也是刚从司马越那里辞官,如果此时说是被司马越任命为扬州刺史那就显得太假了,所以就对外宣称是皇太弟司马炽任命的。西晋乱到这份上,政出多头,没人能搞清楚是真是假,谁拳头硬就当谁是真的,不当真的也不行。
接下来,陈敏开始攻城略地。
公元305年12月,陈敏先派弟弟陈恢和副将钱端等人由历阳率军南下,攻占南方的江州,派弟弟陈斌率军向东攻占扬州。
扬州江州本就不多的地方兵马早在平定石冰叛军时就已被耗干榨尽,此时完全无兵可用,陈恢、陈斌等人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江州刺史应邈、扬州刺史刘机、丹杨太守王旷等等全都望风而逃,陈敏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江扬二州。
丹杨太守王旷是王导的堂兄、琅琊王司马睿的姨表亲,后来王旷逃到了司马睿驻守的下邳城,极力劝说司马睿放弃北方,渡江南下,在南方建立大业。王旷也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
凭借着在平定石冰之乱时积攒的兵马,陈敏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割据江东的愿望,原先的扬州刺史职务显然就不合适了,于是陈敏就让部下联名推举自己担任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给了自己十个郡的封地,尤其是还给自己加了九锡大礼。
这可比李雄割据巴蜀容易多了,所以大家也就明白为何陈敏会选择在此时举兵造反了。不过,虽然西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陈敏的叛乱都已有心无力,但江南本地的这些世族势力,陈敏必须重视。可别忘了,石冰叛乱时,建邺以东的叛军不就是被以周玘为首的义军消灭的?
甘卓已经被拉下水了,其他人自然也得设法拉进来。
于是,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陈敏开始大手笔任命这些江南名门望族的子弟为官,只要有些名气的统统吸纳进来,最后一共任命了四十多位。比如,江南首望顾荣被任命为右将军,贺循为丹杨内史,周玘为安丰太守。
顾荣,字彦先,出身江南大族吴郡顾氏,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顾荣祖父就是做了东吴十九年宰相的顾雍,父亲顾穆曾任东吴宜都太守。因为背靠吴郡顾氏这棵大树,加上远近闻名的才华,顾荣在江南拥有极高的名望,时人称为江南首望。顾荣也是后来王导辅佐司马睿立足江南时首要拉拢的对象。
顾荣此前曾多次露过面,并非完全陌生。
顾荣少年时就以才华闻名江南,和丹阳人纪瞻、会稽人贺循、广陵人闵鸿、丹阳人薛兼四人被合称为“五俊”,成年后在东吴先后担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等职。东吴被灭后,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三人一起怀揣着梦想渡江北上,前往京城洛阳,希望能大展身手,被称为“洛阳三俊”。
不过,地域歧视自古有之,之前说陆机的时候就曾说过,南方名士想在北方干出一番事业非常困难,处处受到北方大族的排挤,陆机陆云兄弟甚至最终把命都搭上了。顾荣虽然没把命丢在北方,但也一直不温不火,没干出什么名堂。反之,北方大族想在南方站稳脚跟也同样困难。
在洛阳期间,顾荣先后担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等职。廷尉正是廷尉的副手,常常代表廷尉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
担任廷尉正期间,正值赵王司马伦杀淮南王司马允,大批官员被认为是司马允党羽而被下狱。司马伦打算把这些人全都杀了,顾荣经过仔细审理后据理力争,坚持认为这些人根本不算是司马允党羽,最终说服司马伦把其中大部分都无罪释放。
司马伦篡位后,其子司马虔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马虔便慕名将顾荣招到麾下做长史。期间,司马虔有一次宴请顾荣等属官,席间正大快朵颐的时候,顾荣发现负责给客人烤肉的一个下人相貌不凡,很有气质,而且一边烤肉一边偷偷咽口水,似乎非常饥饿。顾荣便割下一大块烤肉亲自递给这个下人,在座的同僚都很惊讶,问顾荣为何要给下人施舍烤肉,顾荣笑着说:“整天给我们烤肉的人岂能不知道肉味呢?”。
司马伦很快就被齐王司马冏赶下了台,顾荣被视为司马伦党羽受到株连,将要被杀。偏巧负责处理案件的督率正是那位烤肉的下人,这位下人竭尽全力,最终不但营救出顾荣,还将顾荣推荐给司马冏,让顾荣做了司马冏的主簿。
司马冏掌权后,不顾下属劝谏,大肆扩建宅邸,醉心奢靡,朝野上下大为不满。顾荣认为司马冏早晚必会失势,担心到时候会被视作司马冏党羽而再遭杀身之祸,于是整天不问正事,只管喝酒,而且每次都喝的烂醉。好友冯熊私下问为何如此,顾荣便把内心苦闷告诉了冯熊。
后来冯熊找到司马冏的心腹葛旟,说服葛旟把顾荣从司马冏身边调开,改任中书侍郎。因为中书侍郎是朝廷的官,不会被认为是司马冏党羽,这下顾荣来了精神,酒也不喝了,每天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于是,又有人问顾荣:“何前醉而后醒邪”(《晋书.列传第三十八.顾荣传》)。顾荣被一语惊醒,毕竟司马冏还在掌权,自己前后反差如此巨大,一旦司马冏怪罪下来,该如何解释?顾荣吓得一身冷汗,随后恢复前状,每日仍旧喝的烂醉如泥,也算是明哲保身。
顾荣担任中书侍郎期间,陶侃因为被庐江太守张夔举荐为孝廉,得以有机会来到洛阳,后来陶侃和老乡、郎中令杨晫一起慕名去拜见过顾荣,顾荣对陶侃大加赞扬,后曾向朝廷大力推荐陶侃。
后来顾荣又做过长沙王司马乂的长史,成都王司马颖掌权后又把顾荣招到自己丞相府里担任从事中郎。也就是说,从赵王司马伦开始,顾荣一个不落,做过西晋每一位权臣的属官,虽然身处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其中也不乏险象环生,但最终都被一一化解。顾荣凭借着高情商,在西晋官场游刃有余。
这还没完,后来河间王司马顒掌权,下诏调顾荣前往长安担任散骑常侍,可是此时的顾荣实在厌倦了西晋官场,对朝廷失望透顶,于是拒绝应征,辞官回家。没想到很快东海王司马越又东山再起,广纳天下贤才,顾荣再次被征用,担任军谘祭酒。
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顾荣因为在江南名气太大,想居家躲个清闲都做不到。这不,顾荣还没来及去北方上任,陈敏就割据江南,又让顾荣做了右将军。此时陈敏相当于地头蛇,霸王硬上弓,弄得顾荣左右为难,有心拒绝又不敢直说,只能恩恩啊啊半推半就,这也是大多数江南世族子弟的做法。
和顾荣这种已经被磨练成左右逢源的官场老油条相比,贺循和周玘这两位为官经历很少的大族子弟则要单纯和耿直的多,直接就找借口拒绝了。
贺循被陈敏任命为丹阳内史,不过贺循说自己因为长期服用寒食散,腿脚不利索,手抖的厉害,连笔都拿不住,而且每天都需要披头散发、裸露上身来发散药性,实在没办法去当官,不是不愿意。陈敏也没强求,就改让顾荣兼任丹杨内史。
周玘也一样,说自己病的实在厉害,无法前往安丰郡赴任。安丰郡位于今安徽六安市霍邱县一带。
周玘之前介绍过,出身江南大族“义兴周氏”,父亲就是除三害的西晋名将周处,这里不再赘述,单说贺循。
贺循,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会稽贺氏也是江南大族,贺循的曾祖父贺齐是东吴名将,官至后将军、徐州牧,爷爷贺景官至灭贼校尉,善于带兵,父亲贺邵更是做到了中书令、太子太傅。不过贺邵因为性格耿直,直言劝谏孙皓选贤任能、疏远小人,结果得罪了孙皓近臣,受到诬陷,最终被孙皓残杀。年幼的贺循也受到牵连,和家人一起被流放到临海郡(今浙江台州临海),直到吴国被灭才恢复自由,返回会稽。
和顾荣一样,贺循在江南的名声也很大,年轻时和顾荣一起被称为“五俊”。不过贺循不像顾荣当年那样踌躇满志的渡江北上,从来也没想过要在北方干出一番事业。司马伦篡位时,也曾慕名征召贺循入京担任侍御史,被贺循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后来南中郎将刘弘想让贺循做自己长史,也被拒绝。
石冰之乱中,周玘率先举起义旗,顾循随后在会稽也拉起一支义军响应周玘,很快收复了会稽郡。事后,贺循解散义军,闭门著书,绝口不提平叛的功劳。
后来司马睿衣冠南渡,让王导联络顾荣、贺循等江南望族,有一次司马睿和贺循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吴国旧事。司马睿忽然想起一个人也姓贺,就问贺循:“我记得当初孙皓曾用一把烧的通红的铁锯割下一位姓贺大臣的头,不知那位和你是什么关系?”。其实那个人就是贺循的父亲贺邵。
贺循还没来及回答,司马睿马上醒悟到:“哦,我想起来了,那位大臣叫贺邵,正是……”,此时贺循早已涕泪横流,哽咽道:“先父惨遭昏君屠戮,每每想起我的内心就巨痛无比,无法和您再继续谈论下去”。
司马睿惭愧不已,非常后悔提及此事,送走贺循后三天未出门,以示悔过。
关于贺循就此打住,下一回咱们继续说陈敏。
3、 平定陈敏周玘三定江南虽然陈敏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割据江东的目标,但此时陈敏给自己的定位仍是西晋的楚公,并没有完全脱离西晋独立,所以拿下江扬二州后陈敏就对外宣布,下一步目标就是率军逆江而上,再由荆州北上黄河,最终前往关中迎回晋惠帝司马衷。而且还说这些都是奉旨行事,是受皇太弟司马炽的嘱托。
陈敏自知根基太浅,还需要先扛起司马衷这杆大旗为自己争取民心。不过这都是陈敏的一厢情愿,单单就是加九锡大礼,就已经让陈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明摆着将来必然要称王称帝。所以,除了周玘和贺循等人明确拒绝在陈敏帐下为官之外,包括顾荣在内的其他江南大族子弟虽然大多都接受了任命,但真正铁了心跟着陈敏干的没有几个。
陈敏的弟弟陈昶看出顾荣这些人心存二心,大业早晚会坏在这些人手里,于是劝陈敏不如找借口把这些人都杀了,以免留有后患。
顾荣得知后便劝陈敏:“如今中原丧乱,胡夷大举侵扰内地,到了这般地步,即便是太傅(指东海王司马越)也无能为力,华夏沦丧,百姓也将难以生存。江南虽然经历了石冰之乱,但人口和财富大体都还在,我顾荣以前常常担忧没能出现像孙权、刘备这样的人物来保全江南,现在将军胸怀神武之略,有平定石冰的显赫功绩,又有数万带甲将士,战舰更是排列如山。如果再能施以宽仁之心,取信于民,让江南子弟心服口服,自然就会释去心中芥蒂。只有如此,将军才能立足江东,图谋大业。到时候,其它那些州郡则可传檄而定,无须动武”。
虽然并非真心辅佐陈敏,但顾荣这一通马屁拍的还是让陈敏很受用,何况真要杀光江南大族影响太大,也不太可能,所以最终陈敏并没有对这些人下手。
为了实现下一步北上关中的目标,拿下江州后不久,陈敏便任命弟弟陈恢为荆州刺史,命其和副将钱端一起率军沿长江而上,攻打武昌郡(今湖北鄂州)。
武昌郡是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刘弘的地盘,刘弘岂能答应。
稍早前,陈敏刚在历阳宣布举兵不久,为防止陈敏侵扰荆州,刘弘就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和武陵太守苗光一起率军驻屯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境内),严防陈敏叛军进入荆州。后来刘弘还不放心,又让南平太守应詹率水军增援夏口。应詹后来也成了东晋名臣,和陶侃一起平定过王敦、杜弢之乱。
因为陶侃和陈敏都是庐江郡人,两人又是同一年被举荐为孝廉,赴洛阳为官,就因为这层关系,随郡内史扈瑰便提醒刘弘:“陶侃与陈敏有同乡之谊,又同年为吏,您让陶侃坐镇武昌大郡,手下握有强兵,一旦陶侃胸有异志,与陈敏合兵一处,则荆州门户洞开,形势危急”。
刘弘却很放心:“陶侃的才能和忠心,我已经考察很久了,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后来,陶侃不知道从何处听说了此事,便让儿子刘洪和侄子刘臻前往襄阳,到刘弘的镇南将军府里任职。
刘弘明白这是陶侃为了避免被怀疑,把子侄送给自己做人质,于是任命两个孩子为参军,然后给了些盘缠让他俩回去。刘弘对两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叔叔)就要出征了,你们的祖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你们赶紧回去,把家里都照顾好。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和你们的父亲(叔叔)都是大丈夫呢!”。孩子俩的祖母就是陶侃生母湛氏,嫁到陶家后立志要改变陶家地位,被写进《晋书.列女传》里的那位,在当时名望甚高。
陈恢率军进入荆州地界后,刘弘立即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统领各方兵马抵御陈恢。
陶侃用兵不拘小节,从不墨守成规。当时战船不够,陶侃就用了很多运输船做战舰,很多人都说不行,这样根本没法跟陈恢的战舰匹敌。陶侃却说:“运输船也是官船,用官船打官贼,有什么不可以的?只要跟州里汇报清楚这些船的下落就行了”。陈敏的军队并非平民草寇出身,而是由原先平定石冰的官兵政变而来,所以陶侃称之为官贼。
两军接触之后,陶侃和陈恢连续交战数场,陶侃连战连捷,后来陈敏撤下陈恢,换钱端来战,依然屡战屡败,陶侃稳稳地守住了荆州的东大门。这下陈敏知道了陶侃的利害,被迫下令让陈恢和钱端撤回扬州,之后再未敢觊觎荆州,也绝口不提那个所谓的下一步目标了。
既然向西无法扩张,陈敏就只能渡江北上了,但江淮地区是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即便陈敏搞定征东将军刘准,拿下寿春城,到头来还得分兵防守,本就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所以,掂量来掂量去,陈敏决定老老实实做一回孙权,踏踏实实地割据江东,没再打算渡江北上扩大地盘。
陈敏不往北去,司马越也没兵力南下,寿春城刘准手里那点兵力只够死守城池,哪敢想什么收复扬州失地。荆州刺史刘弘则只想在乱世之下倾尽所能,力保荆州一地平安,让荆州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
于是,在各方势力的均衡之下,陈敏在江南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渡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东海王司马越打进了关中,迎回了晋惠帝司马衷,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顒相继被杀。不久,司马衷被一张肉饼毒死,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新晋枭雄王弥横扫青、徐二州……北方大乱一如往常。
如果陈敏真有雄才大略,精心治理江扬二州,再像琅琊王司马睿后来那样采取措施让江南名门望族心服口服,说不定还真能稳稳割据江东,也不会有后来的东晋了。
可实际上,这一年里陈敏的表现是这样的:“凡才无远略,一旦据有江东,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服,且子弟凶暴,所在为患”(《晋书.列传第七十.陈敏传》)。
陈敏虽然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大才,而是一个“凡才”,除了善于打仗,没什么其它雄才大略。占据江东之后,一切政务杂乱无章,奖惩刑罚也无规矩可言,江南才俊根本不服。尤其陈敏重用的那些子弟和亲信各个凶狠残暴,被当地百姓视为祸患。琅琊王司马睿也是个凡才,可他是司马王,又有王导、王敦等一班能臣辅佐,所以司马睿后来成功了,而陈敏注定短命。
这一次,率先打响第一枪的竟然还是周玘。
周玘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如除三害的老爹周处大,但对西晋的贡献却远在老爹之上。
周玘性格刚毅,做事沉稳却果断,很有周处的风范,只是在文学上不如周处造诣更深。周处文武兼备,文学造诣同样深厚,一生著作颇丰,可惜大多都失传了。流传至今的一部《风土记》,记载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习俗,至今仍是考证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的重要史料来源。
周玘虽然身为世族子弟,却行事低调,因为知道文学方面不如父亲,所以平时喜欢闭门读书,坚持原则,从不滥交朋友,其他一些世族子弟对周玘是即敬佩又畏惧。“士友咸望风敬惮焉”(《晋书.列传第二十八.周玘传》)
周玘原本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读书人,所以多次拒绝被征召到州郡为官,直到有一天扬州刺史亲自来请,周玘实在难以拒绝,才勉强答应做了别驾从事。
石冰占据扬州时,周玘依靠自身影响,四处联络江东大佬,招募义兵讨伐石冰。石冰被平定以后,周玘拒绝了朝廷封赏,解散义军后又回到老家闭门读书。
这次拒绝陈敏安排的安丰太守之位后,周玘表面上称病在家,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观察着江东局势。一年时间里,周玘断定陈敏根本没有能力造福江南百姓,起兵时机成熟。
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二月,周玘派人带着亲笔信秘密前往寿春城,面见征东将军刘准,希望刘准派兵攻打陈敏,自己则举兵作为内应。为了让刘准相信自己,周玘还剪了一撮头发放在信中。
与此同时,庐江内史华谭也认为陈敏已激起民愤,正是大家齐心协力推翻陈敏的好时机。于是华谭秘密写信给顾荣等人,劝顾荣尽快拉义军队伍。顾荣早有此心,见信后和周玘一样,也是先密报征东将军刘准,让刘准出兵,双方里应外合。
有了江南各方大佬的支持,刘准立马来了信心,当即派之前被陈敏轰出来的扬州刺史刘机、宁远将军衡彦等人率军攻打陈敏所在的建邺。
陈敏得知后,立即派弟弟陈昶率军前往乌江迎战刘机。乌江即乌江县,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接着,陈敏又任命弟弟陈闳为历阳太守,率军驻扎在牛渚,防止刘机渡江。牛渚即牛渚矶,也叫采石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矶,就是水边突出的大岩石或石滩,城陵矶、燕子矶、采石矶被称为长江三大矶。
陈昶的司马叫钱广,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和周玘是同郡老乡,两人早就相识,周玘暗中派人说服钱广找机会杀掉陈昶。
钱广派部下何康、钱象两人带着亲笔信去见陈昶,说有要事汇报。就在陈昶低头看信的时候,何康挥刀砍下陈昶首级,钱象则跑到帐外,对将士们说陈敏已被刺死在建邺,劝将士转投朝廷,如有违抗命令、擅自行动者夷灭三族。
接着,钱广调转马头,率军直指建邺,很快就杀到了朱雀桥头,驻扎在秦淮河南岸。朱雀桥也叫朱雀桁,是当时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由朱雀桥一直往北就是建邺城正南门,朱雀门。
陈敏大惊,立即拨给甘卓一批精锐士兵,让甘卓出南门迎战钱广。
周玘此时已经赶到建邺,立即拉着顾荣一起迅速找到甘卓,劝甘卓弃暗投明:“如果陈敏在江东确实能成大事,你我可以共同出力,保江东安宁。但是,只要对当前形势稍加分析,您还觉得陈敏能成大事吗?陈敏才能平平,政令反覆,计无所定,其子弟又各个骄纵自负,不成大器,所以陈敏注定必败无疑。我等现在却安心地做着他的官,拿他的俸禄,一旦将来朝廷各军攻入建邺城,将我等首级传送洛阳,对群臣说‘这就是江东逆贼顾荣、甘卓首级’,如果这样,岂不是你我万世之耻辱!”
甘卓一向敬佩顾荣和周玘,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归顺朝廷。
甘卓不动声色,先是派人秘密潜回城中,将嫁给陈敏儿子的女儿接回身边,然后诈称生病,停止进军,顺势就把军队和舰船都调到秦淮河南岸,和钱广合兵一处。
陈敏惊恐万状,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带着最后的一万多兵马出城迎战,和钱广、甘卓等人隔秦淮河相望。
顾荣和周玘命将士冲着秦淮河北岸大喊:“从前大家一起为陈公效力,那是因为顾荣、周玘这些人也跟着陈公,现在他们都已经转投了朝廷,你们为何还在替陈公卖命呢?”。陈敏的军队至今一仗未打却已损失大半,现在兵临城下,士气早就低落到了冰点,现在对岸这么一喊,将士们更是狐疑不决。
就在这时,顾荣、周玘等人登上南岸高处,手举白羽扇冲北岸挥舞,北岸将士一见真是顾荣周玘等人,最后的心理防线也彻底奔溃,纷纷扔下武器,一哄而散。
陈敏见大势已去,独自一人向北逃去,结果在江乘县境内(今南京市栖霞区)被义军俘虏。
被杀前,陈敏望着顾荣、甘卓等人,说:“都是你们这些人害了我,让我才有了今日这般下场”,随后又仰天长叹:“弟弟啊,你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你啊!”。这是陈敏后悔当初没听弟弟陈昶的话,把顾荣这些人都杀了。
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2月,陈敏被斩于建邺城内,夷灭三族,分布在江、扬二州的陈敏子侄也被各地义军一个不留全都杀了。
持续一年多的陈敏之乱被彻底平定。
从周玘秘密联络征东将军刘准出兵,到陈敏被杀,前后一个月时间都不到。在平定陈敏之乱的整个过程中,朝廷方面的军队,也就是刘准的军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一仗未打,全程仅仅依靠顾荣、周玘等江南名士的个人影响力,就完全瓦解了叛军势力,在几乎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就搞定了叛军,堪称精彩。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衬出顾荣、周玘这些名门望族在江南的影响力何其巨大,完全可以做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就在钱广等人围攻建邺的时候,司马越一道调令,改司隶校尉周馥为平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替刘准镇守寿春。
3月,周馥将陈敏首级传至洛阳,司马越下令征召顾荣入京担任侍中,纪瞻担任尚书郎,周玘则被司马越收在府里做参军。
周玘婉言谢绝,仍旧留在江南。顾荣等人北上后,因为看到北方比前两年更加混乱,犹豫要不要去洛阳做官,于是就在徐州滞留了几天。司马越听说后便写信给徐州刺史裴盾,说:“如果顾荣等人还犹豫不前,就按军法将他们强制押往京城”。顾荣等人听说后,哪还敢去京城,连夜逃出徐州,回到了江南。
也就在这一年,琅琊王司马睿向司马越主动申请前往江南,最终如愿以偿,被司马越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守建邺。
9月戊申日,司马睿一行抵达建邺,从此开始了执掌江南的职业生涯,晋朝的政治中心也逐渐由洛阳转移到了建邺,东晋慢慢形成,直至十年后司马睿在建康(即建邺)称帝。
在平定陈敏的过程中,吴兴人钱璯(音huì)在吴兴当地也组织了一只义军参与平叛,后来在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时,钱璯也起兵谋反,结果又是周玘招募乡勇成立义军,最终斩杀钱璯,平定了叛乱。
石冰、陈敏和钱璯在江南先后发动三次叛乱,在三次平叛过程中,周玘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因而被后人称为“周玘三定江南”。这三次叛乱只要有一次成功,哪怕是持续时间更久一些,司马睿都不会渡江南下,也不会有后来的东晋。所以,周玘三定江南客观上为东晋的建立扫清了障碍。
没了反贼,那司马睿在江南主要对付的自然就是顾荣、周玘这些江南望族了。得城池容易,得人心难,如果这些江南望族不能死心塌地的跟着司马睿干,谁能保证司马睿就不是下一个石冰和陈敏呢?
司马睿能力也是平平,要搞定这些江南望族,势必要大肆放权,重用一些人,比如王导和王敦,于是权臣就这么诞生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从开国皇帝司马睿开始,除了第二任晋明帝司马绍曾短暂独立执政外,其余全是傀儡,无一例外,直至最后被终极大权臣刘裕改朝换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说到这里,南方的话题就暂时告一段落,以后再说就是司马睿的东晋如何建立了。上面说顾荣等人在赴京途中发现北方比原先更加混乱了,那接下来咱们就回到北方,看看究竟怎么个混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