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印度驻锡金部队突然发动军事政变,宣布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并软禁了锡金国王。
紧接着在印度政府的操控下,锡金国内举行了所谓的“全民投票”,投票最终决定将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
不过在印度邦联制的体系之下,锡金邦在内部治理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且邦内居民多为尼泊尔族移民,其官方语言以尼泊尔语或不丹语为主。
自印度吞并锡金以来,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就一直在闹独立,其目的就是以“独立”为筹码获取印度政府的经济或政策支持。
为安抚包括锡金邦在内的东北各邦,印度政府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
一、锡金王国的前世今生1642年,来自西藏康巴地区的蓬楚格·纳穆加尔在锡金建立了纳穆加尔王朝。
这标志着锡金地区正式出现世袭君主制王国,在此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锡金王国的命运就一直与我国紧密相连。
在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染指锡金地区之前,锡金王国长期在尼泊尔和不丹两国的夹击下艰难求存。
我国清王朝时期还曾动兵帮助锡金“复国”。
可惜的是,19世纪时的我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我们只能选择妥协。
1861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不久,英国侵略者就宣布将锡金地区划入自身势力范围。
1887年,英国军队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对其进行管理。
1890年,清王朝政权与英国政府签订《中英藏印条约》。
该条约的核心内容就是从法理上强迫清王朝承认锡金王国属于英国的保护国。
3年后,双方又签订《中英藏印续约》,就西藏地区与锡金地区的边界划定、放牧以及通商等问题进行了商定。
1918年,英国政府决定将执政权交还给时任锡金国王塔希·纳姆伽尔。
锡金王国在君主制体系下启动了一系列的内部改革。
不过伴随着印度宣布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即将迎来巨变。
1947年,刚刚宣布独立的印度政府随即以“继承英国在锡金的利益”为由向锡金地区派遣专员,自此印度计划吞并锡金的帷幕正式拉开。
1949年,印度政府以所谓“防止锡金内乱”为借口向锡金派遣军队,并在接管新政府仅一月后任命印度人为锡金首相。
1974年,在印度军方的严密监视下,锡金议会通过所谓“锡金宪法”,锡金王国成为印度的一个“联系邦”。
1975年,在吞并锡金计划的前期准备完成之后,印度军队突然发动政变。
印度政府随后主导了一场所谓的“全民公投”,公投决定彻底废除锡金的君主制,并纳入到印度的版图之中。
二、印度吞并锡金的考量在正式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在立国之初便期望能够在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树立起威信,而扩张领土显然是最直接的方法。
当然,除了有意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之外,印度政府执意要吞并锡金地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个方面是充分利用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利益遗产”。
“继承英国殖民权利”是印度向锡金派遣专员的理由,对于刚刚脱离列强殖民统治的新兴政权而言,保证遗留问题的“正统性”十分有必要。
锡金问题仅仅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留问题之一,印度借此逐步控制锡金也算是“师出有名”。
第二个方面是看重锡金的经济发展价值。
锡金地区早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不过随着现代矿产勘探技术的发展成熟,锡金地区蕴藏的大量自然资源逐渐被勘探出来。
而且锡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丰富,比较盛产名贵中草药。
更重要的是,在将锡金地区成功纳入地理版图之后,印度政府对该地区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政策扶持。
再加上锡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其他邦要小得多,于是现在的锡金邦算是印度国内相对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第三个方面是看重锡金的地区战略价值。
锡金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在地理位置上左邻尼泊尔、东接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地区接壤。
更关键的是在该地区的南部就是印度中央政府与东北部邦实现陆路连通的西里古里走廊,锡金地区正好就在该走廊咽喉位置的正上方。
其实印度政府选择将首都迁往新德里,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强化对东北部各邦的控制力。
印度政府对东北各邦实现绝对控制的基础是必须保证西里古里走廊的绝对安全。
锡金地区既可以加强对西里古里走廊的把控,同时它也像一个楔子一样插在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之间。
锡金邦的存在可以强化印度对尼泊尔、不丹两国的控制,且与我国指甲剪形成战略缓冲地带。
三、印度正在付出的代价印度将锡金地区纳入版图后固然得到了不少好处,可是其步步盘算,逐步吞并锡金王国的行径还是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特别是原锡金王室仍然存在且并不承认印度对锡金地区拥有主权。
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对锡金邦的控制,长期以来付出了很多的代价。
在政治层面上,鉴于流亡海外的锡金王室在锡金地区仍然存在号召力和影响力。
印度政府不得不在政治维稳方面加大投入,比如加强安保力量、适当放开区域文化自决权。
并且印度政府也没有强迫锡金邦必须将印度语作为官方语言。
当然,在国防、外交以及外贸等与国家主权相关的领域,锡金邦是绝对没有自主权的。
在经济层面上,印度政府为了打消锡金邦民众对国家独立的想法,在经济援助以及政策上给予其较大的支持力度,改善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
以经济资助换取政治局势稳定是印度政府长期采取的策略。
当然,在印度政府向锡金邦进行政策倾斜的时候,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况便理所应当的出现了。
现在印度政府必须想办法安抚好同样在寻求政治独立的东北各邦,而经济利益代价可以说是在所难免的付出。
在外交层面上,印度吞并锡金王国的所作所为也才过去了不到50年的时间。
况且现在锡金王室流亡政府正在美国方面的庇护之下,锡金问题会是阻碍印度南亚称雄的长期制约因素之一。
如今印度政府向锡金邦提供各类援助的目的之一也是避免国际社会的舆论谴责。
四、印度扩张战略受挫2022年,印度GDP首次实现对“宗主国”英国的超越。
按照相关国际金融机构的预测:如果印度能够继续保持当前经济增长态势,那么未来印度很可能跻身全球前三大经济体之列。
当然,印度方面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其“大国梦”的目标中还涵盖了称雄印度洋的计划。
不过这种带有扩张意味的战略选择显然不受南亚地区国家的欢迎。
长期以来,印度利用其在南亚地区的大国优势频频向周边国家施压。
并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其在印度洋周边海域的军事存在,比如向周边国家派遣驻军或建设军事设施等。
印度正计划于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进而从军事力量上实现对印度洋及附近海域的“绝对控制”。
去年12月,马尔代夫新当选总统穆伊兹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时与印度总理莫迪达成共识。
即印度方面须全部撤出派遣在马尔代夫的军事人员,“印马军事特殊关系”将彻底走向终结。
不止是马尔代夫在以实际行动反抗印度所谓的“印度洋战略”,包括其邻邦尼泊尔、不丹以及岛上驻有印度军事人员的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等国都在抗议印度为实现其自身战略目标将威胁带到当地的霸权行径。
可以预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在决定国家发展方向时都会更趋向于多元化的选择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个国家的援助或甘于被控制。
未来印度在南亚乃至整个印度洋区域的战略扩张能力将会明显受挫。
总结锡金地区的经济潜力以及战略位置要素成为了印度执意将其吞并的重要原因。
不过考虑到该地区的历史与人文因素的发展沿革,印度仍对锡金地区缺乏足够的掌控力,至于所谓的“继承英国殖民利益”的理由则是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毕竟英国人在离开锡金前已将权力移交给锡金王室。
为了强化对锡金邦的控制,印度政府不得不在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层面做出必要的努力和让步。
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战略野心已不再局限于南亚地区,而是整个印度洋海域。
不过其一贯奉行的对外驻军行为显然只会让所谓的“印度洋战略”在推进时变得步履维艰。
参考信息:
《锡金王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4%A1%E9%87%91%E7%8E%8B%E5%9B%BD/4608065?fr=ge_ala 百度百科
《兵韬志略|印度将从马尔代夫撤军,地区霸权野心遭受重大挫折》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583621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