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参考资料:《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党的文献》2002第2期,作者陈安吉);《“青蛙欲争霸,六人争版权”的千年疑案》(《价值中国》2014年2月24日,作者孙玉良)
——世面上最早流传出这首《咏蛙》诗是毛泽东原创的,是1987年7月17日《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短文《毛泽东诗》。全文如下: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读书期间,他写过一首《咏蛙》的诗。其诗是:“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毛泽东年仅17岁。据史料记载,在入学考试时,学校规定的作文题目为《言志》,这正合毛泽东的心意。当时应试者,大都写的是些尊孔读经,追求成名成家的内容。而毛泽东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文甫和监考的国文教员读后,惊呼:“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大才。”
从此以后,这首霸气凌人的《咏蛙诗》便作为少年毛泽东借物寓志的原创作品广为流传。《十评毛泽东》作者也受此流传影响以及博览不足,写《十评》时也把它当作毛泽东的原创诗加以评论。然而,这首《咏蛙诗》实际上并非毛泽东原创。
《党的文献》2002年第2期署名陈安吉发表的《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一文中,已经对此做了较有说服力的辩伪。比如上述短文中的“据史料记载”,是什么史料,出处哪里,都没有交待。所以,据此鉴定《咏蛙诗》是毛泽东少年时的原创,难以服人。
《价值中国网》2014年2月24日署名孙玉良的《“青蛙欲争霸,六人争版权”的千年疑案》一文,更是列出了有据可查的、包括唐太宗李世民在内的多位中国古代名人的《咏蛙诗》,尽管个别字句有差异,但诗的核心灵魂唯一。所以,无论《咏蛙诗》版权花落谁家,恐怕都无法算在毛泽东头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作家R·特里尔所著的引述极丰的《毛泽东传》中,和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记述毛泽东少年时代部分,以及颇具权威的央视大型专题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中,都没有提到毛泽东曾作过这首《咏蛙诗》。所以,世面流传的少年毛泽东原创了《咏蛙诗》,完全是一种误传。
但为什么在早有史学专家确证《咏蛙诗》非毛泽东原创的情况下,一些社会媒体和网络媒体仍继续有意无意地传播《咏蛙诗》是毛泽东所作呢?我以为,坊间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因为此诗的霸气风格和毛泽东给人的印象是极吻合的,很多崇拜毛泽东的国人非常乐见这种误传,甚至刻意固化这种误传以满足某种精神需要。当然,这都和时代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篇谈及毛泽东的文章中就能管窥一二。
比如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长江云于2019年5月26日刊登的文章《最能代表毛泽东人生的四首诗词,至情至性,大气磅礴!》中写道:此诗(指咏蛙诗)作于1910年,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学习。此诗显露出他血气方刚的赤子之心,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通过对青蛙的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挽救国家的迫切渴望。
再比如,中共重庆市委党建门户网站七一网于2019年9月18日刊登的文章《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共党史》中写道: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写下《七绝·咏蛙》以明志,通过描绘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抒发了毛泽东人小志大的气概和胆略。……校长阅后,赞不绝口地说,我们学堂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
这两篇文章,无一不把咏蛙诗当作毛泽东的原创来说明毛泽东是多么具有挽救国家的雄才大略和非凡气度。这和上述羊城晚报短文里的描述“毛泽东满腔热情地(以咏蛙诗)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获得了校长惊呼“取了一名建国大才”的情形别无二致。
作为建党建政的领袖,毛泽东当然是有雄才大略和气魄的,但倘不是毛泽东后来屠龙夺位实现江山易帜,恐怕没有谁能在一个17岁少年的《咏蛙诗》中——我们姑且算它是毛泽东的原创——看出当时的作者是一个能“挽救国家”“救民于水火”的“建国大才”的。那时的毛泽东还未形成自己稳定而明确的世界观和信念信仰,除了唯我独尊、傲视群雄的异禀外,不会有更高瞻的领袖和政治家视野。
换句话说,把《咏蛙诗》不仅硬算在毛泽东名下,还将之与“救国救民”的博大胸怀联系在一起,实在是一种应景之论,它与毛泽东后来的杰出身份和地位密不可分。
其实,早在中共建政前,毛泽东的硬核发小兼同学萧三就做过类似的描述,由他搜集撰写并于1949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其中就提到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入学考试时写过一篇《言志》文:毛泽东参加了入学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他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一气呵成地写了出来。校长李元圃和国文教员,看了他的文章后,惊喜万分,都感慨地对同事们说:“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人材!”但请注意,萧三并没有明言《言志》文是一首“咏蛙诗”,所以说,萧三的描述和上述羊城晚报等的几篇描述还是有区别的。
在我看来,羊城晚报所载短文《毛泽东诗》中所说的那个“史料”,很可能就是萧三编撰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只是该作者移花接木,有意无意地把毛泽东的《言志》文换成了《咏蛙诗》,于是成了“毛泽东原创咏蛙诗以言志”这一史实讹传的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