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来自吴定缘的嘲弄之语,真真是如一道惊雷炸响在于谦心头!
一语成谶。
果然,这小捕头非同一般。
作者也趁机借于谦之口,再次对吴定缘予以浓墨重彩的“表扬”:
这家伙的谈吐虽然粗鄙,但分析起事端来,简洁精准,切中肯綮,就是积年老吏也未必有这种见识。那个小旗嘴里的“篾篙子”,居然是个深藏不露的精明人。
定位也出来了:“深藏不露的精明人”,怎么也得算是精明强干的“能吏”。
看来,日后,吴定缘在整个事件中,肯定作用不小,最起码是护送朱瞻基的得力助手。
“今天还没过完”,意味着,朱瞻基仍有危险。于谦巴巴的追过去,果然在必经之路的一座桥上,再次发生爆炸。这次受伤落水的是接走并护卫太子的三宝太监郑和。
朱瞻基,在于谦的大声呼喊提醒之下,再次堪堪躲过一劫。
故事节奏紧凑
除去开篇描写朱瞻基捉蟋蟀的情节有些过于拖拉之外,越往后,行文节奏越快。
炸船、旗兵巡河灭口、玄津桥上设伏……短短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幕后黑手一连串的杀招叠出,把个精明强干的朱瞻基彻底打懵。
他的脑子,一直到现在仍是懵懵懂懂,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了——先是一场令人筋熔骨销的大爆炸,然后又几乎溺毙于冰凉的河水之中,接下来被人蒙住了脑袋,踢踢打打,还有刺鼻的血腥透鼻而入——如果是噩梦的话,现在也该清醒了。
当然,这些部署,不是只为吓他一跳的,实实在在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
他的东宫班底,已化为齑粉;他在留都可以信任的两大山岳之镇,一个李隆一个郑和,如今皆身负重伤不能视事。转瞬之间,偌大的一个南京城危机四伏,朱瞻基却孤立无援,再无一个相熟之人可用。
无论如何,重组班底,势在必行。
要忠心,要清白,要有能力。
你觉得,谁合适?
眼前两个人肯定是跑不了的:于谦+吴定缘组合。
他俩的表现都有各自的优秀,再说,可信这一条,朱瞻基初来乍到,有的挑吗?
心理活动真实灵动讲故事,除了情节推进张力巨大之外,还需要塑造人物真实生动,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靠什么?
心理活动的真实灵动又搞笑,让人物形象立起来,是本书又一大特点。
于谦奋力一挣,甩开失神的士兵,直直冲到那顶摔倒在桥阶之下的轿厢前。没想到他还没出手拖拽,朱瞻基自己已经挣扎着爬了出来,攒眉凶目,眼神里涌现出腾腾杀气。
朱瞻基不是那种自幼长于深宫的纤弱皇子,他曾随祖父讨伐北元,骨子里深藏着悍勇之气。短短一个时辰不到,居然遭遇两次袭击,还是发生在大明腹心之地。这种突破极限的冒犯,反而把朱瞻基的脾气给逼出来了
这一段,是朱瞻基刚刚逃过大船爆炸的惊骇,以及一路拳打脚踢的屈辱,被郑和隆重接走,终于回魂。万万没想到,在桥上再遇袭击。
真真是“恶向胆边生”,又恨又怒。
对贵为太子的他来说,没有像样的仪仗,没有鲜花掌声万民空巷的欢迎,却迎来爆炸、刺杀、踢打、再爆炸……这份狼狈,是羞辱,更是“突破极限的冒犯”。
多符合人物特点啊!给谁谁急眼,前提是没被吓破胆。
另外,于谦保举吴定缘来作为组建新的保卫班底成员时,太子也是怒了。
“臣保举一人,堪当此任。”“嗯?”太子眉头一挑。“就是扇骨台下救了殿下的那个应天府的捕吏,他姓吴,叫作吴定缘。”一听这名字,朱瞻基手一抖,尴尬、羞恼与愤怒一齐涌上面孔。是,那家伙是救命恩人不假,可他也侮辱了大明太子。朱瞻基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受过这等虐待,不杀他已是通天恩德——于谦你的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哈哈哈……很真实啊!
另外,情节推动之外,作者还不忘忙里偷闲,拉拽上周围的小人物做背景,使得群像也生动起来。
比如,那些锦衣卫,简直就是来搞笑的。
于谦不敢打扰太子,一个人骤逢大变,需要一些时间来静待消化。他走到旁边一个副千户前,说给太子端杯热茶去,最好搁点压惊的酸枣或柏子仁。副千户眼睛一瞪,心想你算哪根葱在锦衣卫指手画脚,可又一想,太子刚夸过这家伙“你很好”,只得悻悻转身,喝令旁人去泡。
这“又一想”,不在衙门里混上个十年八年,能想得到吗?一语道破多少说不明道不清的规则和眼力见。
只“你很好”三个字,因为出自太子之口,虽然简单,却包含着很大的赞许,也就意味着日后很多飞黄腾达的可能。
不小心着点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