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岁被阉入宫,姚广孝弟子,朱棣为他赐姓,他还大明半世界

琉璃月下舞 2024-12-30 15:02:2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13岁被阉,失去了一切,却成了明成祖朱棣最信任的人。赐姓“郑”,统领最强舰队,七次下西洋,走遍亚非,甚至半个世界。

13岁成宦官

1371年,云南昆阳一个普通穆斯林家庭里,男孩“马三宝”出生了。他的父亲是名学者,也是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长者,三宝聪明伶俐,但这样的平静没持续太久。

1381年,大明军队攻入云南,云南蒙古军队节节败退,战火烧到了昆阳。三宝全家被抓,他也成了俘虏,命运还没放过他,他被送进了南京,阉割后进宫。

少年的反抗毫无意义,他被划归内廷成为宦官,彻底和普通人生活告别。

他被送到当时还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府中,这个朱棣是个心狠手辣的主,但看人眼光极准。他注意到了三宝。这孩子机灵胆子大,关键能干脏活,朱棣喜欢这种人。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争夺皇位,三宝成了朱棣的得力助手,不只是送信、安排行军那么简单,他在战场上也有作用。三宝多次亲自带队作战,立下了战功。

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成了明成祖,三宝的身份也升了一级,他不再是个普通宦官,而是明成祖的亲信。皇帝赐给他“郑”姓,从此人称“郑和”。

七下西洋的序幕

1405年,大明王朝进入太平盛世,朱棣却不想安静。他要搞个大事:派郑和统领船队,去“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有人劝阻,说航海太危险,投入太大,朱棣铁了心,郑和也领命了。

第一艘船是什么样子?木制,三层楼高,配有各种武器,甚至载着马匹,像一个漂在海上的移动城市。郑和带队,一共240多艘船,2.7万人。队伍规模前所未有。

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目标清晰,大明要树立威信,收拢周边国家的朝贡。郑和的船队先后抵达爪哇、苏门答腊、暹罗等东南亚国家。

他们不是单纯的“外交使节”,船队装备先进武器,随时能用武力镇压不服的国家。

爪哇的当地王室发生内斗,郑和直接出面调停,他们带着礼物送上诚意,但同时也摆出实力。

第二次、第三次航行,规模更大,目的地更多。郑和把路线越走越远。他们不仅继续东南亚,还进入印度洋。这些航行背后有明确的目的:把贸易、外交、政治联系一条线串起来。

每到一地他们都会留下记录,带回当地特产。苏门答腊的香料、印度的珠宝甚至还有动物。

可不是所有地方都欢迎他们,在满剌加,郑和的船队遭遇了反抗。郑和用船上的武器摧毁了敌方的防线,平息了骚乱,满剌加国王主动朝贡。

郑和的航海绝不仅仅是和平的外交,他背后的明军实力,决定了他每次出航的效果。沿途不少国家选择臣服,称大明为“天朝上国”。

从非洲到阿拉伯

郑和的第四次航行比前三次更具挑战,这一次目标不再局限于东南亚,他们把航线拉到了更远的印度洋西岸。

1413年,第四次航行开启。 郑和的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跨过浩瀚的印度洋,抵达南亚的古里。古里是当时的重要贸易港口,各国商人云集。

郑和的到来引发了轰动,明朝舰队的规模,彻底震慑了当地的土邦主。

船队不仅带来丝绸、瓷器,还带来了中国的威望,郑和展开了谈判,敲定贸易协定,并邀请古里的使节随船返回大明。

第五次航行更远,1417年,郑和带着更庞大的队伍突破了印度洋,航行至阿拉伯半岛。他们在也门的亚丁港停靠。

这是一个伊斯兰文化浓厚的地方,与郑和的回族身份有着微妙的联系,当地统治者极为尊敬郑和,亲自出面迎接。

除了阿拉伯,郑和还率队前往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这是郑和最远的航线之一,非洲的象牙、犀角等物品被带回中国。

长颈鹿被当时的明朝人视为祥瑞,被称作“麒麟”,这只异兽一到南京立刻成了民众的谈资,郑和用这场惊喜把非洲带到了中国人的视野里。

到了1421年,郑和的船队更加娴熟,他们以东南亚为主,再次稳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每次到访都会发放明朝的“诏书”,要求各地国王继续朝贡。

郑和的航行并非一帆风顺,1419年,他在东南亚的锡兰遭遇了强烈的抵抗,锡兰国王拒绝与明朝合作,甚至企图伏击郑和的船队。

郑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击,捣毁了敌军的阵地,直接俘虏了国王,他将锡兰国王押送至南京,让明成祖亲自处置。

朱棣的野心也开始面临挑战,庞大的航海开销逐渐让朝廷内外产生了反对声音,一些大臣认为郑和的航行劳民伤财,没有长期价值。

第七次航行与传奇落幕

1431年,第七次航行起航,这次远征是郑和最后一次壮举。此时的郑和已经60岁,他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但依然亲自统领船队,这次的航行是明朝“海洋外交”的巅峰。

第七次航行再次到达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这次的目的是强化朝贡体系。经过多次往返,沿线各国基本默认了大明的“天朝”地位。

1433年,郑和在印度古里港口去世,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随船队返南京后安葬于牛首山;另一种是直接埋葬于当地,葬礼简单。无论哪种说法,都为这位航海家的传奇生涯画上句号。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和平外交的新局面,还将中国的文化、科技、商品带到亚非各地,他航行的范围覆盖了当时已知世界的绝大部分。

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朝的远航事业戛然而止。明宣宗即位后海禁政策重新确立,大量造船厂被关闭,航海图也逐渐失传,使郑和的壮举成为孤立的存在,未能延续。

郑和的远航为明朝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他的七次航行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的范围横跨亚洲、非洲。

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朝的航海事业迅速衰落。郑和的船队解散,大型宝船被废弃,海禁政策再次加强。

他的航海活动不仅代表了明朝的国力巅峰,也体现了中国在和平外交上的独特尝试。相比于后来的西方殖民者,郑和的远航更多是通过礼物、谈判和交流完成的。

他将中国的文化、商品、科技带向世界,同时也将世界的文明带回中国,郑和的航行展现了国家的实力,这种实力建立在庞大财政支出的基础上注定难以长期维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