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清军怎么能随随便便打到河北山东,九边的明军哪去了

闲说宇俊星 2023-12-27 07:44:06

皇太极1629年的入寇北京,这本是一次极其冒险军事赌博,但皇太极看清了明朝庞大身躯背后的虚弱。这后的十几年间清军一次次深入明朝腹地,甚至洗劫了山东和淮北地区,将明朝北方的战争能力、社会治理毁的一塌糊涂。这次入寇直接给明王朝装上了死亡倒计时装置。

辽东一溃千里的边防

萨尔浒

万历47年的萨尔浒惨败让后金彪悍的野战能力展现于世人。但明朝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辽东一地的人力、资源物资和后金对峙的局势还是有的。女真再厉害,也是只有5、6万能战之兵,几十万的人口。后金所在的赫图阿拉附近山地可耕种的土地也不多。所以努尔哈赤再接再厉,萨尔浒之后马上攻陷了开原。

熊廷弼等人已经认识到后金军事实力,明军此刻几十年没有大的战事历练,野战的话肯定是白送。面对咄咄逼人的后金,怎么平息辽东的乱局。朝堂吵成了一锅粥。对于负责辽东的人员和具体策略一直举棋不定。

熊廷弼的烧钱困“金”方案

熊廷弼等人的具体决策是:以四路要地宽甸、清河、抚顺、三岔口为防御重点,每路设兵三万放弃沈阳集中兵力于辽阳,总计十八万军马,军饷三百余万……这么一个计划简直要了户部的命,大明最缺的就是钱,朝堂上再次一片哗然。

不久万历皇帝病死,继位的明光宗当了一个月皇帝就跟老爹报到去了,皇位传到了万历孙子朱由校手上。天启皇帝上位不久努尔哈赤拿下辽东的重镇沈阳和辽阳。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带兵可以,但是政治上当一个帝王是不合格的。连年的大规模征战虽然获地颇多,但是后金自己的经济也一塌糊涂了。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改变了宽容的经济政策,开始加大对领地汉民的剥削。

从开原铁岭开始但凡破城就是屠杀,对于辽地的农民地主也是不分青红皂白横征暴敛。这时候民族矛盾压过了阶级矛盾。辽东汉人从“生于辽而走于胡”到了“必杀胡”的地步。

努尔哈赤令汉人与女真人合户,实际上是将满族旗人分置于汉人各户之中,满人奴役汉人,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他们的奴婢。

大量汉人从后金辖区逃亡

如此的不平等加上缺衣少食,就导致了1623年满、汉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许多汉人故意在食物和饮水中投毒,焚烧房舍,还杀死了一些后金的哨卒。

好在努尔哈赤不久就死了,这一系列政策得到了皇太极的修正。

皇太极的的增量战略

后金运气真的不错,努尔哈赤十几个儿子全部长大,而且普遍素质较高。他死后的政权交替还算顺利,没有出现游牧民族那种雄主去世,内战即开的局面。接替他的皇太极的政治素养更是对当时明朝和蒙古的领导形成降维打击。

首先他一上台就取消了努尔哈赤后期的民族剥削政策,因为他清楚的看到辽东就这么大地方,再怎么加大剥削也就这么多产出了,必须要找到增量。实际上民族缓和政策没有解决后金的经济问题,当时辽东灾荒严重,粮食、布匹均无法自给。辽东物资紧缺,贵族也没啥好东西,皇太极当时还特意嘱咐朝鲜上供时多进贡一些橘子。

除了蒙古,最大的资源增量来源就是明朝的内地。但是北京周边有巨量的边防要塞,大军出动必须劳师远征,这给了辽东留守明军截击的机会。所以出击内地的时候必须扫除后顾之忧。

后金挥师向西收服蒙古

为了忽悠袁崇焕和天启皇帝,皇太极不断在书信往来时把自己的姿态调的很低。还不厌其烦的配合明朝修改自己的称谓。就在袁崇焕和天启皇帝都觉得这个建州努酋可交时。后金突然全军出击朝鲜,把朝鲜打服了。同时针对蒙古人,皇太极也是重拳出击。天启年间就在朝堂都以为辽东局势可控之时。其实一张大网已经笼罩在北京之上。

袁崇焕提出的“守而后战”“凭坚城用大炮”“以辽人守辽土”三原则,争取辽东局势的好转

此时的明军辽东统帅是袁崇焕,他正在为推进“5年平辽”战略而积极谋划。到了崇祯皇帝上台时已经有10万能战之兵和5万匹战马,能随时调动的野战部队也有几万人。所以当袁崇焕和新皇帝大谈“5年平辽”的时候,可能还真不是纯吹牛。

皇太极的豪赌

1629年10月皇太极入寇内地,决定把战争和劫掠扩展到内地,具体而言他要绕过辽东的明军,借道蒙古在明帝国首都附近搞事情。

1629年10月皇太极远征内地,战前与八旗蒙古各部做动员

这是一个的极限赌博,劳师远征、深入敌境,靠近敌国首都,怎么样看都是风险极高的。但是皇太极也看到了收益,首先就是出其不意的打法会第一时间打蒙明朝,而且蓟州附近防御远不如辽东严密,可以第一时间缴获明军的补给,然后利用时间差击溃各路明军,打击一番后再回师。如果成功他的威望将无人可敌,更能找到一条持续给明朝放血,减轻自己压力的路。

10月26日,后金军突破蓟镇边墙,京畿附近机动部队在反击中损失殆尽。

11月3日,平辽将军总兵官赵率教阵亡,遵化城破。

一周时间蓟镇防御体系崩溃,京师戒严!

1629年10月至12月的京师附近战况

上一次北京搞的这么紧张还要追溯到百年前的嘉靖年间。直到11月初辽东的明军才陆续赶到北京附近,这种行军速度和不敢接敌的态度让北京的官员和百姓大哗。很多人觉得是袁崇焕养寇自重和皇太极一起演双簧。

其实这个时候,辽东明军的野战能力还不如后金军,而且后金军特别擅长打援,谁也不知道皇太极是不是留了一手。这些辽东明军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他们回援的部队且近且远的跟着,但是北京的百姓不这么想。勤王的部队都阵亡了好几批了,北京附近民间的义军都冲上去拼命了,怎么号称“5年平辽”的部队这副怂德行。

辽东明军

之后的一个月里,袁崇焕在京师城下多次挫败皇太极,其他回援明军也表现的极为勇敢,明军一度形势变好。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在11月底后金军的局势面临恶化可能要在北京城吃席了,这个时候他们虽然战术层面占优也抢了不少物资。但是面对乌泱泱的勤王部队,根本打不完。

各地部队赶往北京作战

内地的援兵正在逐渐赶到,河南巡抚、河道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的兵相继北上,集结涿州;关宁的步骑兵正源源不断向京师开进。这个时候想回辽东的所有通道都有明军部队,可能会困死内地,即使能回去也会脱层皮。如果明朝下定决心,这个冬天不过了就是耗死后金,皇太极可能真的完了。

莽古尔泰就说:“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很快莽古尔泰的担心就变得多余了。

当后金进退不得面对巨大压力时,先崩的居然是崇祯皇帝。这个19岁的少年下旨拿下了袁崇焕。这个决定可以下,也有理由下,但是大敌当前情况不明的局面处置主将则太失着了。关宁军看到老大被抓,顿时哗然,不顾京师被围的局面居然先行撤退了。后面袁崇焕狱中下手书才追回。

己巳之变后袁崇焕被凌迟

明军这么一下,后金一下满血复活,轮番蹂躏前来增援的各路明军,大肆杀戮和劫掠后过完了开春在第二年才带着战利品回到老巢。留下京畿附近一片狼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

明朝方面士卒损失十万以上,马匹损失六万以上。最严重的是高级人才损失,辽东战争培养起来的优秀将帅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王元雅等死亡。

后金方面,战略劣势经皇太极的战略豪赌获得成功,走活了整个棋盘。

如果之前皇太极还想的只是做一个割据政权,那这一次入寇他看到了明朝的结构性矛盾。后金可以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放血让明朝成为一个失血过多的僵尸,然后找准机会一击毙命。

这次入寇成功还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和威望。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最好的办法。

对于入寇内地,后金内部已经摸索了一套成功的经验。

山东一只鸡引来的兵变

北京被围困一年后,1631年登莱之变爆发,起因是北上河北吴桥的部队宰杀当地乡绅的一只鸡,最后居然演变成部队哗变,这支部队占据登莱,并在山东四处劫掠。明军调兵镇压,这支部队最后干脆投了皇太极。

明军的火炮部队投敌,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清军获得梦寐以求的火炮部队,补齐了军事上最后的端板,此刻开始开始有计划的入关劫掠。

1632年后金军西进,威胁明朝的宣大防御。

1634年后金军大举西进,四路进入宣大。此次入关,清军劫掠目标轻松完成, “建骑蹂躏宣大逾五旬,杀掠无算”。明朝的边防部队其实准备的不算差,但因为野战不敢打,只能坚壁清野,这次后金军如入无人之地,抢了小半年才回家。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这会儿东亚出现了2位皇帝。

崇祯皇帝,悲剧但志大才疏的末代君主

1636年6月,阿济格指挥清军从独石口再破关而入,“攻取二城,败敌七次。俘获人畜,共计五千二百三十”。明朝只能死守,继续放清军肆意抢掠。

1636年7月初,清军越过长城。分兵攻略京畿州县,挨个破城抢掠。先后下宝坻、定兴、房山、雄县、顺义等州县。至9月初1获人、畜十九万九千。这种抢法河北、山西已经没有办法搞正常的农业生产了。

这几次虽然明军损失不大,但是明朝老百姓可是倒了血霉了。清军一城不克就换转到下一城,因为总有软柿子可挑,城破之日全程搜刮,男女都绑架为奴。而且这几次入寇,明军必调精锐回援,于是陕西河南的农民军就没法管了。明朝已经到了顾此失彼的地步。

北面被不停放血,中原也是流民四起,大明朝廷到了5个锅盖要盖10个锅的地步。

卢象升的陨落

1636年清军回老家之后。崇祯命令杨嗣昌主持军政事务,抓紧时机赶紧先剿灭农民军。一年的时间里,陕西方面基本肃清了农民军,中原方面,农民军也被围困在豫西一带。

当时出任右副都御史的卢象升建议,中央要将军权集中,北方各区要建立联动机制:“总督、总理应该掌握有专门的部队和专门的粮饷。把咸宁、甘肃、固原的部队调派给总督,蓟州、辽阳、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归属总理指挥。”

李自成借着官军北上,起死回生

农民军和清军都是流动作战,从一个地方打到另外一地,必须多个区域联动起来,否则永无宁日。

可是形势稍微好一点清军又来了,而且这次来势汹汹。

1638年9月,清军从墙子岭入塞。这次清军规模庞大,第一战就完成对蓟镇总督吴阿衡的斩杀。京城周边再次乱成一锅粥。清军这次敞开了打,在华北如飓风过境一般。最后俘获近五十万人口,两百多万两白银,四千两黄金,发了一笔横财。

卢象升率部毅然决然的冲向清军

而明军也应对失据,当时卢象升坚决要与清军硬碰硬。但是和杨嗣昌意见不合,其他明军和河北诸县也是左右掣肘。最后卢象升带着几千人12月在贾庄被数倍清军包围,殉国。这一支野战主力的报销也意味着崇祯能打的牌更少了。

老帅孙承宗,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一战居然要在老家御敌

清军这次入寇还逼死了天启皇帝老师,原兵部尚书孙承宗。孙承宗在老家(河北保定高阳)抵抗清军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一代帝师全家在远离辽东千里自己老家被敌寇杀死,大明也是窝囊透了。

除了饱受摧残的河北,本来远离前线的山东人民也没有逃过崇祯11年这次清军入寇。这年冬天清军在德州的附近渡过黄河,过河后又合兵攻济南。济南被攻下,巡按御使、布政使、知府等都被杀,宗室被俘虏,清军随即屠城,全城内外积尸至13万之多。清兵从济南又折而西南,攻下东平、莘县、馆陶等十数个州县。

这个时候的大明已经说不清内忧外患哪一个更严重了。

松锦决战

关内一片狼藉的时候,关外的锦州也渐渐成了明清双方争夺的焦点,明朝在关外最后也是最大的机动力量感受到了皇太极日益增大的决战气息。崇祯13年开始,双方逐次加码,把对关外锦州的争夺和解围变成了双方最后的决战。

皇太极再次梭哈,赌上全部身家不顾自己身体不适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但明军在2年多的时间内也多次和清军打的有来有回。

松锦决战,清军主力出尽

明军也是把赌本全部压上

明帝国的末日,松锦决战战败

最后时刻,内地被农民军打的快崩溃的崇祯提前叫牌,他和兵部催促明军速战。这一次皇太极的围点打援再次奏效。明军粮尽趁夜撤离被清军伏击,大溃。

“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1642年,松锦战役后清兵再次入塞,连下八十八城。帝国几无抵抗能力,鲁王朱以派自杀殉国。这个时候的明朝结局就看是农民军还是清军给先拔管了。

明军怎么打才能赢

应对清军入塞,明军一次不如一次。野战不能战,不论在辽东还是华北,明军野战都打不赢清军。清军有了火炮部队后更是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明军毫无战略主动,一次次被牵着走,打又不能打,守也守不住。

其实回头看,最有希望消耗清军的还是1629年皇太极第一次入寇。

1629年第一次入寇明军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战略上还是有回旋余地的。皇太极冒的风险极大,此时明军虽然野战不利,但也不是每次都完败。几个月时间,京畿到处是援兵和民间的义兵,当清军进退两难时,明军最高层又缺少战略定力。最后让皇太极走出险滩。

皇太极的政治能力和心理素质远超大明皇帝朱由检(电影 南汉山城剧照)

之后的清军能自信到不论在辽东还是河北,不论野战还是攻城都有巨大心理优势,往往在战事不利时还能绝境反击。明清在松锦决战时,很多战斗明军打的很好(虽然最后撤退差点意思)但清军处境也难,为什么清军能坚持住,能翻盘。就是十几年来,一次次的战斗让清军有必胜的信仰,而明军尽管训练和战斗素质可以,但是已经没有了打赢的决心。

而且清军一次次入寇也如同放血,让明朝不停的把精锐在京畿防寇和中原平叛来回调动,结果两边都搞不定。

野战打不赢,领导人没有战略定力,敌人狡猾且坚定,加上天灾起义官僚系统互相扯皮,这样的明末真是难以翻盘。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
  • 2024-01-04 22:45

    不得人心的封建体制最终必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