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起步就有30万大军的黄巾起义,为何仅九个月就失败了?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6-06 02:41:06

在我国古代历代农民起义中,黄巾大起义的“起点”是最高的。

就人员规模而言,起义一爆发,起义者就达30万以上,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所绝无仅有的。

就地域范围而言,黄巾起义一开始就是“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六州并起!一开局就对洛阳形成了战略包围态势!

就思想而言,黄巾大起义的理论基础《太平经》当时受到了广泛欢迎,甚至统治集团内部都有许多人主张以此思想进行社会改革,洛阳城内更有大量宦官、官员被发展成为起义军的“内应”!

然而,拥有如此高“起点”的黄巾起义,却仅仅九个月后就失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起点”极高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历代农民起义中“起点”最高的一个,没有之一。

1、人员规模超大。

黄巾起义爆发前,起义群众已经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

实际上,后来考证,起义者并不只是“三十六方”。

即使以“三十六方”计,一方万人,也是36万人!即使一方全部按照按照“小方六七千人”的最小值计,规模也超过了20万!

开局就有这样的规模,在历代农民起义中是绝无仅有的!

2、起义范围极大。

起义爆发前,“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东汉总共才十三州,而黄巾起义爆发前,其发展范围就已经遍及八州之地!而且,这八州,都是当时靠近统治中心的“核心地带”!

后来起义爆发时,由于各种原因,青、徐没有同时并起,但其余六州皆同时并起,并对洛阳形成了战略包围!

这样的“起点”,也是历代起义所未见的!

3、严密的组织、精密的计划。

(1)、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准备。

黄巾起义爆发前,他们利用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采用“五行相生”的说法,散发出汉运已衰的谶语!

由于“五德始终”是主流的观点,因此,黄巾的这一舆论宣传,影响力极大,不但鼓舞了广大贫苦百姓,也得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部分成员认可!

(2)、明确的起义时间及起义攻击目标。

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早早确立了同时起义的时间。

同时,张角还派人“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以为各地响应起义的暗号和起义军集中攻击的目标。

(3)、深入心脏的情报工作。

张角甚至曾亲自“窃入京师,窥视朝廷“,掌握第一手情报。

(4)、精密的起义计划。

在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后,张角一面加强在洛阳的动员工作,一面确立了精密的起义计划。

在洛阳发展部分百姓和皇宫宿卫、宦官参与后。黄巾军派马元义来往京师,联络了中常侍二人为内应,并将先期收编的荆、扬流民数万人,调动北上集结于邺待命。

同时,“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也就是说,张角的计划,黄巾起义首先在大汉王朝的心脏洛阳爆发,瘫痪大汉王朝的指挥中心,然后其余各地再同时大举,夺取天下!

可以说,不论是人员规模、发展范围,还是准备程度,在历代农民起义中,黄巾起义都达到了“天花板”级别。

无预备方案,规模虽大,但各自为战

为了起义,张角做了积极、广泛的准备工作。

准备充分当然最好,但是,准备的时间越久,参与的人越多,事情就越容易泄露。

张角企图首先在敌人的心脏洛阳发动暴动,这个想法好是好。

可是,既然是统治中心,也意味着敌人在这里越强大,反应越敏感!

果然,在准备工作如火如荼时,济南人唐周叛变,向朝廷上书告发!

于是,马元义被捕后车裂而死,1000余秘密参与者被屠杀!

随即,朝廷下书捕捉张角!

张角得知计划已经被泄露,遂通知各处提前起义!

如此,“三十六方一时俱起,天下响应”,声势浩大。

在冀州、豫州、兖州、幽州、荆州的起义军主力,自北到南为两翼,三面向洛阳呈环攻态势!

然而,此时,起义军却再没有进一步的统一战略部署了!

也就是说,张角原本洛阳率先暴动的计划失败后,并没有预备方案,只是仓促下令各地提前起义,但对各起义军的进军、发展没有没有统一的安排!

因此,起义军在颍川、南阳、冀州,形成了三股大势力,但彼此之间没有统一部署,各自分散!

相反,由于洛阳暴动的计划失败,东汉王朝得以高效运转起来!

从调兵拱卫京师,到紧急决策、部署兵力主动出击,前后仅仅一个月时间!

官军主力确定了先击破对洛阳威胁最大的颍川黄巾,然后打击冀州黄巾,而对南阳黄巾暂取守势的作战方针!

于是,黄巾虽然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但在战略上是以分散对集中!

颍川黄巾:以绝对优势兵力,被轻松击败

尽管在战略上黄巾是以分散对集中。

但是,就兵力而言,任何一路的黄巾都具有绝对优势!

当时,颍川黄巾兵力在数十万!

而官军,则合4万余人!

皇甫嵩等人见难以与黄巾争锋,遂退保长社。

黄巾将领波才率领大军将来皇甫嵩团团围住!

然而,皇甫嵩却轻松看出了黄巾军的致命失误:波才不懂战阵结营之法,让攻城起义军仅靠草木葱郁处扎营!

皇甫嵩遂看准时机,夜黑风高,发起反击!

火攻!

火光冲天,黄巾军大乱!恰此时,曹操率领的一支援军也赶到,与皇甫嵩内外夹击,大破起义军!

随后,皇甫嵩等人乘胜追击,连战连胜,起义军无力再组织起新的集中抵抗!

四个月的时间,豫州有数十万黄巾投降(《后汉书.王允传》),颍川黄巾被收拾掉了。

南阳黄巾:十余万人被1.7万官军围歼

前面说到,官军先集中力量对付颍川、冀州黄巾,对南阳黄巾是采取守势的。

因此,南阳黄巾发展迅猛,占领了宛城,兵力由数万发展到十余万!

皇甫嵩、朱儁在长社击败颍川黄巾后,皇甫嵩北往冀州,朱儁率部分部队来南阳。

不久,官员军的荆州本地军及徐州此时的援兵与朱儁会合,共1.8万人。

其实,1.8万对十余万,官军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但是,由于起义群众军事经验不及官军,因此,初战不利。

起义军将领赵弘、韩忠畏惧官军,遂收缩于宛城。

如此,就出现了十余万起义军被1.8万官军围在宛城的奇怪场景!

当然,十余万起义军到底不好啃,因此,坚持了三个月,巍然不动。

朱儁本意或许是认为黄巾十余万人聚集一地,必然粮草困顿,因此不急攻。

但是,朝廷言辞催促,朱儁也只好加快进攻!

这又是一场教科书一般的攻防战!

(1)、声东击西,夺取外围。

朱儁先佯攻东北,实际率领5000精兵攻西南。

起义军果然上当,结果,官军“乘城而入”,夺取了外城!

(2)、围师必阙,重创起义军。

朱儁登上土山观察情况后,确立新的战法。

官军假装撤围,起义军果然趁机突围,结果,途中被官军伏击,起义军再次遭受重创,损兵1万余,退回城内。

(3)、趁乱而下,全歼!

连续遭受重创后,起义军对将领失去了信任,将领则有投降之意。

最后,将领韩忠被杀,起义军一盘散沙!

朱儁抓住时机,立刻猛攻。孙坚一马当先,先登入城,官军大破之!

如此,残余起义军撤到伏牛山等地,其主要作战已经失败!

冀州黄巾:坚守数月,被一袭而破

冀州黄巾,是张角亲自指挥的,兵力有20余万。

一开始,汉军以主力对付颍川黄巾,只派卢植带来部分兵力来战。

与南阳的情况类似,起义军人数虽多,但卢植所率的是北军五校,因此,起义军初战不利后,转入防御,守广宗。

此后,卢植围攻3个月,不能取胜,被抓走,换了董卓来,董卓又搞了2个多月,还是不能取胜,又被抓走,换了皇甫嵩来!

皇甫嵩来时,恰张角去世,黄巾军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但是,皇甫嵩还是打不动。

于是,皇甫嵩采取以静制动的战术,“闭营休士,以观其变”。

如此,又过了三个月,到了冬十月。

黄巾军一则久战疲惫,二则是见官军数易其帅,皇甫嵩也不敢攻,遂生懈怠之心。

皇甫嵩再次发起夜袭!皇甫嵩选择在人最困的“鸡鸣”之时发起袭击,突然杀入,黄巾猝不及防,阵势大乱。黎明时,广宗城破,张梁战死,3万黄巾阵亡,另有5万人不愿投降,赴河而死,壮烈牺牲!

随即,皇甫嵩再攻其余,破杀张宝,平定了冀州黄巾!

如此,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只9个月,就失败了!

黄巾起义,声势浩大,但迅速失败了!

每论及此,人们往往说得很“深”,归因于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之类。

其实,如果说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的失败与局限性关系明显的话,那么,黄巾起义,如此大的规模,如此短的时间就被镇压,与所谓局限性还真的说不到太大关系。

就黄巾起义而言,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各级领导人军事素质的严重问题!

张角虽然组织严密、精心准备,但把希望寄托于直接洛阳暴动成功,“中心开花”,这无疑是“浪漫”的想法。

因此,起义爆发后,虽然各地响应,声势浩大,但却没有进一步的统一指导,各自为战,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

而在具体的各个战场上,起义军每每以绝对优势兵力,被敌人轻易击败!

颍川,波才居然把大军聚集于草木繁盛之处;南阳,赵弘、韩忠更是在绝对优势兵力下被朱儁联系用计戏耍;冀州,张梁居然被皇甫嵩一个简单直接的夜袭就直接打垮了···

这些表现,都说明:起义军将领,缺乏军事指挥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常识!

当然,农民起义军,在初起时,军事素质不如官军,也不足为怪。

问题是:黄巾军,各路皆企图在一个据点上与官军直接进行主力对决,完全放弃了起义军应有的机动灵活的优点,这也是其迅速被镇压的重要原因!

就军事来说,黄巾起义是历代大起义中最失败的一个,最拙劣的一个,没有之一。

但是,话说回来,能够组织起规模如此巨大的起义,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又一伟大历史进步!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