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血栓是怎么来的?

嘉慧浏览趣事 2024-11-15 03:43:31

血栓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血液则如同穿梭其中的车辆,持续不断地流动,肩负着为身体每一个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要使命。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管内壁像经过精心打磨的高速公路路面,光滑平整,血液能够畅通无阻地流淌。一旦血管壁遭受损伤,就仿佛道路出现了破损与坑洼,一系列连锁反应便会接踵而至,最终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要因

血管壁遭受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外伤首当其冲。无论是意外的撞击、摔倒所造成的开放性伤口,还是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血管切割与操作,都会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使原本隐藏在血管壁之下的胶原蛋白暴露于血液之中。炎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诸如血管炎这类疾病,炎症因子如同隐匿在暗处的破坏者,不断侵蚀血管内皮,导致其受损,而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也与血栓形成有着联系。高血压患者的体内长期处于较高血压状态,其血管壁承受重压。长此以往,血管内皮难免受损。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失控,过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一系列病变,致使其功能障碍,由此为血栓形成埋下祸根。

一旦血管壁受损,内皮细胞遭破坏,其下的胶原蛋白暴露,血液中的“修理工”血小板便会即刻行动起来。血小板在血液中时刻处于巡逻状态,它们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察觉到暴露的胶原蛋白,就会如同发现道路故障的抢修人员一般,迅速在其表面附着并开始聚集。众多血小板相互粘连,逐渐形成血小板栓。这一过程仅仅是血栓形成的开端,紧接着,凝血因子被激活,它们就像是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能够将原本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巧妙地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继而构筑成细长的链条,彼此交织缠绕,最终形成一个稳固而坚实的网状架构。这个网状结构就像是一张细密的大网,将血小板以及其他血细胞牢牢地困在其中,于是,一个完整的血栓便就此形成。

血栓在血管损伤处形成后,能够有效地阻止进一步的出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但如果血栓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脱落,并随着血液在血管中开始移动,就宛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可能会在血管的狭窄部位或者分支处发生堵塞,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形成过程

血栓的危害

一旦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心脏肌肉的血液供应便遭截断,进而引发心肌缺血。

心脏是人体核心动力之器官,倘若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极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心血管病症,患者常伴有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大汗不止等状况,情况严重时,生命也会受到威胁。栓子若流向脑部血管形成阻塞,局部脑组织因缺血难以获取充足氧气与营养物质,从而坏死,此即我们常言的中风,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当栓子堵塞肺部血管之际,肺栓塞便会随之引发,此状况风险颇高,需引起高度重视。肺部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肺栓塞一旦发生,会导致肺部的血液循环受阻,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这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除了这些急性的严重病症外,栓子还可能导致一些慢性症状,例如肢体的肿胀、疼痛以及皮肤变色等。这是因为栓子在血管中部分阻塞了血流,使得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凝血与抗凝平衡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身体并非对血栓毫无防备。在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这两大相互制衡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凝血系统负责在血管受损时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以止血;而抗凝系统则如同刹车装置,能够抑制凝血过程的过度激活,防止血栓的过度形成,从而保证血液在血管中能够正常、平稳地流动,不会轻易形成血栓。当身体处于某些特殊情况时,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例如,当血流速度变缓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更容易在局部聚集并被激活,同时抗凝物质的稀释和清除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凝血功能相对亢进。一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凝血因子发生病变,使其活性异常增强,或者使抗凝因子的数量或功能下降,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血栓形成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凝血与抗凝平衡

重点关注!血栓高危人群

以下7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血栓的形成。

首先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也可能增加,同时凝血因子的活性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的人,如因重病长期卧床的患者、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车的旅客等,由于肢体缺乏活动,肌肉对血管的挤压作用减弱,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在下肢静脉等部位形成血栓。

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较高,脂肪细胞会分泌一些物质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肥胖往往伴随着代谢紊乱,如高血脂、高血糖等,这些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壁长期承受较高压力,血管内皮容易受损,进而引发血栓。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欠佳,会致使血管产生病变,使血液黏稠度上升,此类患者亦为血栓的高危群体。

吸烟者,烟草内诸如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削减血管舒张功能,且令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性提升,加大血栓形成几率。还有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些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易引发血栓的情况

血栓的预防举措

血栓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定期运动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度运动能助推血液循环,强化肌肉对血管的挤压之效,助力血液回流,有益身心。诸如散步、慢跑、游泳之类的有氧运动,均为不错之选。保持健康的饮食同样至关重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等,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维持血管的健康。戒烟更是重中之重,吸烟对血管造成多维度的损害,戒烟则能大幅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保持健康的体重也不容忽视,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将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少肥胖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隐患,包括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虽然体积不大,但它埋在患者身体里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发对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随时影响生命安全。了解血栓的形成机制、相关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血栓的危害,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预防行动,才能让我们的血管保持畅通无阻,让身体的 “交通网络” 正常运转,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