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的玉米粥

经纬说文 2024-09-25 13:07:03

立秋了,并不代表入秋。

今天泰州仍是高温炙烤的一天,友情提醒您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再来一碗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的玉米粥喝喝!

在这样的天气里,泰州和三总是对那一碗清凉的玉米粥情有独钟,它仿佛是伏天里的一抹温柔,悄悄地抚慰着我的燥热与疲惫,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玉米粥制作特别简单:水烧开,用冷水调和玉米糁,投入锅中煮熟即可;要是玉米与大米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道粥不仅口感丰富,而且营养价值极高。

当然,我儿时的记忆里,是加不上大米的,不过,刚刚加工后的新鲜玉米糁,煮出锅,会弥漫着一种熟悉的香甜气息,这种味道总能唤醒我对家乡的记忆,每当喝一大碗玉米糁粥,都能感受到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感。

今天家中玉米糁只剩下一点点,为了不影响我的喝粥习惯,早早起来赶往陈家村进行玉米糁加工。

说起粮食加工厂,记忆里,机粮房整天粉尘弥漫,只要人进去一会儿,岀来就成了“白眉大侠”!机器的轰鸣声,人们说话都得大嗓门或者打着手势。

那时的加工厂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机器的轰鸣着,仿佛在唱着丰收的欢歌,每当新玉米出炉,那种清新的米香便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忍不住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感受那来自大地馈赠。

如今,机粮房少了许多,是因为拆迁,加上城镇化建设,城中村粮田减少了,差不多只有边边、坡坡种上一点粮食,同时,也成了我退休生活锻练体能的一部分。记忆那时虽然穷一点,现在记忆一下还很有味的。这些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农民吃粮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的粮食加工厂逐渐被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所取代,‌但它们留下的记忆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这代人的心中。‌

每当回老家,只要路过拆迁了的机粮房旧址,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看两眼,耳畔仿佛又响起机粮食时的轰鸣声。

记忆中,放署假期间,也拿点“工分”,为生产队养猪场去机粮,要说生产队,有些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生产队”是指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农村,它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队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生产队作为一种组织,具体存在的时间为:1958年至1984年。

这期间以人民公社大食堂为标志,即所有农户及其家庭成员在生产队所设“公共食堂”就餐,劳动不计报酬。报酬以“工分”形式体现,生产队根据当年社员所获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里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

生产队时期的加工企业统称为加工厂,如粮食加工厂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村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1978年的农村改革,小岗村的承包农田事件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随后,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农村的经济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解散了“生产队”。到了1984年,生产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正式解散。‌

话说:为生产队养猪场机粮,也挺辛苦的,虽然不用我干重体力活,但是那时候的电很不正常,停电时间没有个准点,所以机个粮就变成了通宵,得看住机器,一来电,机不停。还有让人心酸流泪的事,当年,口粮吃紧,泰州和三过生日没得好的吃,老父親从养猪场机过的粮糠中,用筛子筛了一点碎米,瞒着别人拿回家煮,只能从粥锅的边缘,捞一圈盛了小半碗给我吃,把我高兴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段关于生产队机粮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了泰州和三的心中。每当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甜蜜。

像陈家村这些个体加工厂,‌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了将原粮加工成可食用粮食的服务,‌极大地便利了农民的生活。这么热的天,赚点辛苦钱,真的不容易,谢谢他们!谢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