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给东吴找一个失去问鼎天下机会的转折点,那一定是合肥之战张八百大破孙十万。
蜀汉是进取型政权,尽管它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但蜀汉一直保持进攻姿态,217年刘备主动进攻曹操占据的汉中,两年多的战争中,刘备还赢了。
219年,刘备命令刘封、孟达攻打曹魏的上庸三郡,再次赢了。同年,刘备命令关羽北伐,先赢后输,关羽打出了一个威震华夏的小高潮,然后孙权背盟偷袭,夺取了蜀汉的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荆州被夺,关羽被杀,让蜀汉政权彻底地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实力与可能,隆中对战略变得支离破碎,尽管实力被削弱,但依然没能阻挡刘备主动进攻。
以弱击强,整个三国之中,除了蜀汉政权之外,还有谁?
蜀汉是进取精神最强的政权刘备在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的主动进攻暂时告一段落,但依然未能阻止蜀汉政权继续主动进攻,几年后,诸葛亮修好内政,训练出一支足够北伐的大军,依然主动攻打曹魏。
蜀汉尽管实力弱小,人少地稀,从来不妨碍蜀汉主动进攻,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前期的东吴政权身上还能看到,但在合肥之战后,这种精神越来越弱,直到消失。
孙权刚接手江东政权时只有19岁,年少但不轻狂,有野心但并不表露,孙权的野心其实是鲁肃撑大的,当年29岁的鲁肃告诉19岁的孙权:
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一下子除不掉,我们应该立足江东,全据长江以南,然后称帝再夺取天下。
鲁肃的话给了孙权一个理想,几十年之后,当孙权称帝时,还会想起鲁肃,孙权把鲁肃比作邓禹,还说光武帝最初没有帝王志向,是邓禹劝说他光复汉朝,既然鲁肃是邓禹,那孙权不就是把自己当成光武帝了,孙权承认自己的帝王志向是鲁肃说动的。
鲁肃给孙权定战略既然是帝王志向,那就是要统一天下的,在赤壁之战前,孙权进取精神相当强烈,消灭叛乱的庐江太守李术,平定孙氏宗亲的叛乱,消灭山越六千,收编一万,广招人才,三征黄祖,并且斩杀黄祖,吞并了刘表二分之一的江夏郡。
赤壁之战时,孙权手下一片投降之声,包括张昭这样的股肱之臣,但是孙权不愿意投降,在鲁肃与周瑜的支持,孙权誓死抵抗曹操,周瑜在赤壁及南郡击败曹操,孙权也没闲头,亲率军队攻打合肥,张昭则率领一支军队攻打当涂,但无功而返,这是孙权第一次亲征合肥。
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击退曹操。
214年,孙权率征皖城,俘虏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及数万人,控制了江淮南部,把势力扩张到长江以北。
215年,孙权与刘备湘水划界之后,趁曹操远征汉中之际,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本以为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结果孙权被张辽打出一生的阴影来。
这一次合肥之战是孙权第二次亲自攻打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战期间,无功而返,这一次孙权集结了10万大军,而合肥守军只有7000人,10万对7000,这是一边倒的优势在手。
早年的孙权积极进取为了占据主动,张辽不等孙权主动进攻,集结了800死士,先大吃一顿,犒赏士兵,第二天天亮时,张辽带了800人突袭孙权中军大营,张辽势不可挡,斩杀吴军数十人,吴将2人,并且呼喊着孙权的名字,直冲孙权中军大旗。
这是孙权第一次面对敌军如此近的冲击,尽管吴军有10万人,张辽只有800人,但魏军士气高涨,吴军反而心理怯战,还要靠斩杀士兵才能阻止士兵溃败。
孙权见张辽如此英勇,也只能一边自守,一边调兵遣将围攻张辽,张辽两进两出,始终无法攻到孙权面前,即使如此,这一战也把孙权吓得了胆。
孙权在撤军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神经错了,他居然在后面才撤退,张辽再次率军杀过来,幸亏吕蒙、甘宁、凌统等人拼命抵抗,才惊险逃脱,孙权差一点就交待在张辽手中。
《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张辽被孙权所包围,张辽奋力突围,又为了救士兵冲入重围,又重新杀出重围,孙权因此退走,张辽这一战威震江东,有一个典故叫:张辽止啼。
江东地区如果有小孩子不肯睡觉哭闹的,他的父母就说张辽来了,小孩子马上不哭了,仿佛张辽是凶神恶煞一样。
这一战楞是把孙权打得没脾气,甚至直接失掉了统一天下的理想。
合肥一战,张辽把孙权打出心理阴影来此战之后,孙权开始寻找割据一方,自立为帝,但在称帝前,孙权还需要安全感,他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全据荆州,保全长江天险,才能永保江东安全。
孙权在217年与曹操联姻,双方议和。
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孙权暗通曹操,与曹操达到协议,由孙权攻打并吞并荆州,曹操则驱逐关羽,孙权夺取了刘备的荆州三郡。
夷陵之战中,孙权臣服于曹丕,与魏议和,全力对抗蜀汉,陆逊击败了刘备,孙权迅速变脸,与曹丕翻脸,不愿意派儿子当人质,曹丕感到被孙权戏耍,于是三征孙权,由于长江天险的存在,无功而返。
曹丕去世后,孙权北攻江夏,无功而返。
228年,孙权发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曹休由于羞愧难当,不久就病死。
直到229年,孙权才彻底有了安全感,蜀汉那边诸葛亮执政,忙于北伐,曹魏那边在石亭之战中吃了大亏,又由于诸葛亮北伐拖住了曹魏的部分精力,让孙权显得很放松,很安全,于是在这一年,孙权称帝。
孙权称帝孙权称帝时,又想起鲁肃来,还说鲁肃早就预测到这一天。
但这个时候孙权称帝与当初怀揣统一天下理想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此时的孙权只想割据一方,全无统一天下之志。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华夏头一次出现三国鼎立的情况。
孙权在称帝之后、去世之前虽然也有3次北攻合肥,基本上是无功而返,或者是一笔带过。
《三国志 满宠传》: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
第三次是在公元230年,满宠守合肥,孙权率军攻打,没有攻下就退走了。
《三国志 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第四次是在公元233年,孙权率军攻打合肥新城,并派遣将军全琮攻打六安,都没有攻克。
《三国志 吴主传》: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
第五次是在公元234年,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当时正值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武功,孙权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结果魏明帝派兵支援司马懿,自己亲率大军准备东征孙权,还没到,孙权就退走了,再次无功而返。
后期的孙权并无统一天下之志合肥是孙权北伐的战略要地,孙权的军队水军最为强大,离开水几乎就丧失战斗力,石亭之战时,东吴本有机会扩大战果,但陆逊等人不愿意扩大战事,因此早早收场。
不仅孙权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江东那帮将领同样没有,包括陆逊在内,都是只想割据一方,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跟诸葛亮的北伐完全是两样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很容易理解,北伐需要江东豪强出钱、出人、出力,能够得到的收益却小得可怜,当然不愿意了,这一点跟蜀汉的益州本土豪强是一样的,不同的,诸葛亮有进取精神,但孙权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