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荷544吨、能在海里发射的“巨无霸”火箭,夭折于缺钱

壹零社科技宅 2025-01-07 02:59:47

01

停留在想象的“巨无霸”

关注我国卫星发射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近几次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时,并不是在陆地,而是在海面之上,那能不能在海里面发射火箭呢?还真可以。

当我们提到星舰时,总会说这个高度122米、直径9米,自重达到500万公斤,起飞质量达5000吨的大家伙,是有史以来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但其实比星舰更大、载荷能力更强,同时还奔着可回收去的火箭不是没有,甚至不需要33台猛禽发动机,一台即可。

说的就是1962年,美国海军火箭先驱特鲁阿克斯(Robert Truax)所设计的超重型运载火箭“海龙(sea dragon)”。值得一提的是,特鲁阿克斯的团队中就包括冯·布劳恩,也就是土星五号的总设计师。

这个火箭设计至今都令人咂舌:一个巨大无比的发动机,连接着一个巨大喷嘴,将高150米、直径23米、自重18000吨的火箭,以及最多544吨的载荷送上太空。这意味着,整个国际空间站都能靠海龙号直接上天。

由于太过巨大,设计之初它就是在海里组装、在海里发射。这么大个火箭,如果在陆地上制造,怎么运输都是个问题;在说它那比土星五号运载火箭一级还要大的喷嘴,不管在哪发射,点火那一秒,整个发射架都会熔毁,噪音更是难以想象。所以思来想去,特鲁阿克斯还是把海龙放在了海里。

越了解海龙号,就越能感受到它对海洋资源的极致利用。

海龙号发射示意图

从设计图来看,海龙号的喷嘴下面还有一圈水箱,共六个,发射前灌满水就能让海龙号直立起来。火箭在垂直漂浮时,海水的浮力和周围的水体压力能帮助其保持稳定,当然也对当时的风速、海浪高低有一定要求。

这个设计意味着设计中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来校正火箭姿态,从而简化了发射准备。这时候整个一级火箭助推器都埋在水下。

那火箭里的电子电气设备会不会受到影响?海龙号所有电气设备和部件都安装在防水外壳内,只有通过水线以上的火箭部分才能连接内部,而外部接线都装在用干燥氮气加压的管道中。一旦装入液氧,绝缘材料还能防止结冰。

再说点火,火箭发动机燃料贮罐一般都自带氧化剂,不怕水里没氧气,但海龙号的燃料箱在拖运的时候其实是空的,拖运前只将推进剂和氮气装入燃料罐;抵达发射海域后,再通过特殊设备(如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现场电解海水,生成液氢与液氧作为燃料并注入火箭燃料箱——这个想法笔者认为是海龙号留下的珍贵遗产之一。

这种现场加工燃料的设计,优点是解决了燃料运输过程中挥发的问题;但缺点是,过程中不仅耗时,能源需求也不小。

为了验证海里能不能点火发射,工程师团队还用改造过的美国海军“海马火箭” (Sea Horse Rocket) 做了实验。先在水面上启动发动机,再慢慢没入海中,观察其发动机燃烧情况。结果发现,不仅稳定,还能大大减少冲击波。只不过这个海马火箭要比海龙号小得多,它还没法真正模拟出海龙号会产生的高速气流和强大的推力。

02

回收火箭先驱无奈被“砍”

设计这么一个巨无霸的最初动力,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人类相信自己很快就要在太空中生活,空间站、轨道城市、星际穿梭都是未来生活的一部分,那最重要的运力总要解决吧?这其实和SpaceX建造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想法完全一致。

特鲁阿克斯设计这个火箭的时候,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便宜量大”,所以他认为土星五号还不够,要载荷能力更高的火箭才行。有意思的是,特鲁阿克斯并不认为火箭造价和火箭的体积成正比,他坚信:火箭成本之所以高,不是因为越来越大,而是设计建造的复杂性。

所以,他设计的海龙就是一个庞大却简单的火箭,说白了就是一个喷嘴加上一个高压罐。

前面说到的燃料和氧化剂在正常火箭里要靠涡轮泵喷进发动机,然后点火发射。但是海龙号舍弃了涡轮泵这种复杂的装置,直接靠高压液氮推进燃烧室——这就是非常原始的“挤压循环”发动机。挤压循环是一种适用于小型火箭和某些特定应用的推进剂输送系统,它确实简单且可靠,但它在推力、效率和任务持续时间方面受到明显限制,无法与大型火箭常用的“泵送循环”相媲美。

打个比方,海龙号和星舰都号称能往近地轨道发射550吨左右的载荷,但前者的自重18000吨,后者才10000吨,意味着星舰效率比之海龙号直接翻倍。

虽然效率低,但海龙号成本也低,一二级火箭都能回收。海龙号回收要比星舰简单得多,直接溅落海上即可,不需要再点火、找准海上发射台的位置、再调整姿态完成回收。

海龙号一级助推器有一个展开后成伞状的结构,也叫巨型气囊,会有一定的减速作用,这不过这是一种绝对被动的回收方式。不必担心它溅落海面会不会损毁解体,它全身都是钢结构,故有强度使其能承受发射、飞行和水冲击的压力,显著降低了整修成本。

但是关于二级火箭怎么回收,就没有相关的实践资料了,可能是因为到了二级回收实践这一步,海龙号项目就已经被“砍”了。

上世纪60年代,NASA的资金大多集中于阿波罗计划

其实在海龙号被设计出来的时候,特鲁阿克斯就已经快退休了,话语权有限,而NASA和美国军方都在着力推进“土星五号”的开发,那可是要用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

另外,海龙号的载荷设计被认为是超出当前需要的,且回收前景不明。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缺钱。

越战将当时的美国拖入泥潭,NASA的预算一降再降,支持了阿波罗计划就没有余粮去支持另一个大型火箭项目了。况且海龙号这么大的火箭想要盈利,一年至少要发射12-24次才能盈利,而土星五号七年也只发射了13次,项目夭折也是情有可原。

1 阅读: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