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方越婢加术汤治慢阻肺,疏风泄热、宣肺利水、止咳平喘

李书香的备忘录 2024-03-13 23:36:42

我以往的文章中,虽然花了很多篇幅,分析过治疗慢阻肺中医与西医的优劣对比,但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患者还是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不知何去何从。

今天,我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中医和西医对慢阻肺的优势对比。

这个角度就是——他们各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定义慢阻肺,并尝试着去治疗这种病的?

看下来你会一目了然,选择因此变得简单。

首先我们来看中医。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中医了叫肺胀,这个病名首见于《内经》:“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了本病虚满的基本性质和典型症状。

到东汉《金匮要略》中,还观察到肺胀可出现浮肿,烦躁,目如脱等症状,认为本病与痰饮有关,开始应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到了隋朝,《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到这个时候,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

就算从隋朝起,到今天也将近1500年了。

而西医呢?

1959年,Thorax发表了Ciba会议讨论内容,定义了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同时提出了「气流阻塞」这一肺功能术语。1963年,威廉姆斯首次提出了「慢阻肺」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临床状况,满打满算,至今不过60年。

中医的1500年,西医的60年,后者的年份不及前者的零头,哪一个累积的经验更丰厚,这是都不用再说的事儿了。

下面这则慢阻肺医案,就是我利用东汉《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来治疗的。

2017年12月,南阳市卧龙区46岁的程先生,因“反复咳嗽咯痰多年,复发加重伴喘息,双下肢水肿”,入住市中心医院。

查体:精神差,体型偏瘦,端坐位,急性病容,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双下肺可闻及湿鸣音。咳嗽、咯痰、色黄黏稠。

但西医治疗第15天,一个风雪交加之夜,程先生病情突然加重,喘憋欲死,在濒死线上挣扎,院方采用非常方案,花费了三个小时,才算从阎王那里抢救回来。

西医手段的捉襟见肘,让程先生和家人有些失望,于是开始寻求中医的介入。

12月底,经朋友推荐,找我来问诊。

程先生来到我这里时,气虚声弱,在家属的协助下,才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反复咳嗽咯痰多年,复发加重伴喘息,双下肢水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

我察其舌脉二象:少苔,脉沉。

经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风水,外邪内饮。治以疏风泄热,发汗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生姜、白术、甘草、大枣——就是越婢汤加白术——这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再加白术,越婢汤就出自东汉《金匮要略》卷中,为利湿剂。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

程先生服用三日后,食欲增加,乏力减轻,精神明显好转,舌质红,苔微白,脉缓。

继续以上治疗四周后,程先生咳嗽咯痰症状大有缓解。

又随证加减调理了三个月后,程先生双下肢水肿消失,发热现象也不复存在,小便畅通。

基本稳定后,我再次调整方子,继续巩固治疗,一直到2017年7月才停药,历时半年多。

随访至今,程先生再也没有急性发作过。咳嗽咯痰还会有,但再没有憋得要死的那种险境了。

古圣先贤东西是真理,真能解决问题,你信了便能得福祉。

所以,我们要尊重中国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古老的治疗方法,那里头大有学问,不是你简单一句话就能否定的。

要尊重它,要致敬它,要学习它,这样我们华夏的文明才能得以完美地传承。

与天下医者共勉。

9 阅读:4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