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曲则全”十有八九都理解错了

问道化鸣 2024-08-10 16:12:43

世人理解老子的“曲则全”,多数是“委曲求全”,“委屈才能保全”,朋友们可以看看自己收藏的《老子注》,也可以网搜一下网文对“曲则全”的理解,大致不出这个套路,而且常常以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为例来说明委曲求全的道理。

问题是:老子有明哲保身的说教思想吗?如果不是“委曲求全”,那应该是真么意思呢?

从“则全曲”中得出“执一”的结论,说明“曲”与“一”有密切关系

《老子》(传本22章)原文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老子通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曲全”“枉正”“洼盈”“弊新”“少得”“多惑”之间的比喻,得出“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结论。

最后还强调“古之所谓曲全者”都全“归之”于“曲则全”,说明“曲”与“一”具有密切关联,并且极为重要。

如果说圣人只有“一”这件事可做,那么这个“一”,必定是“为无为”,所以有道的执政者专注于(自然无为)这一件事,于是,“执大象天下往”,“天下乐推而弗厌也”,因此成为天下之官长:成全的天下人,同时也成全了圣人自己——这就是“得一”。

由此可见,老子的“曲则全”与“委曲求全”的世俗说教文化形同云壤。

再延伸一点,所谓“圣人执一”,就是圣人专注于“一”这件事,而能称得上“一”的,只有那个“先天地生”的事物,就是那个可以“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的“之物”,也就是39章“昔之得一者”中的那个“一”,但不是“道生一”的“一”。

上述两个“一”,“昔之得一”的“一”,具有天地万物的根本性功能地位,而“道生一”的“一”是道派生出来的,是从属地位的,是一个序号,它跟“二三万”一起,是老子宇宙万物生成论的表达,即万物从“道无”到“万有”的生发演化过程,是生发过程描述。

把“曲”理解为“一”,并且是“为无为这件事,依据何在呢?

通过原文内在联系和古文训诂,看“曲则全”的庐山真面目。

先看原文逻辑关系。1、“曲则全”后边就是“枉则正”,这个“枉”字本身就是“弯曲”,所以,“曲”字就不可能取其“委屈”或“屈身”之义项,而只能是别的义项。

2、老子从“曲则全”得出“圣人执一的结论”,那么这个“曲”必定与“一”有直接条件关系。

3、老子论道通常是就我们认知中的两种对立观念相提并论的,比如:道与万物,“圣人与百姓,因此“曲则全”一定是圣人“曲”,百姓“全”,是圣人“为小”而“不为大”,我“处下”而“不争”,而“辅百姓之自然”,使百姓各自成全自己而“无不为”。

因此,“曲则全”不可能是对韩信那种为保全自己的委曲求全,而是“我曲而百姓全”,“曲”即是柔顺,是“君与民”的合而为一,没有暴政,没有压榨和侵夺。

因为“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的心,就是圣人的心,故圣人能“受邦之诟”、“受邦之不详”犹如“江海之与小谷”,圣人乐纳之,谈不上受委屈以保全自身,他成全的是整个天下,天下之“全”才是圣人所要的“全”。

再看训诂。1、“曲”字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殷商甲骨文就已经出现,与“直”相对,所以常常“曲直”相提而并论,这也是后人之所以把“曲”理解为“委屈”的原因之一。

2、在“曲”字的所有义项里,只有“柔顺”、“细,细小”、“残,缺”,这些义项,能跟“全”相对,能跟“道”相合,形成一个整体“一”,比如庄子《秋水》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见识浅薄的人(乡曲之士)不能跟他讨论大道。

庄子在《天下篇》中又说“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即:众人都求福,圣人独异于人,甘愿自己只顺应而无所逆,老子说那是为了避免对天下人有所过失。

还有一点要说明,老子文中的“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弗矜”,跟“曲则全”一样,都不是道德说教,不是世俗哲学,所以“四自”应尽量避免“谦卑、低调、内敛”之类的公民道德说教用词。因为老子是针对圣人而言的,没要求百姓“四自”和“不争”,若如此,百姓何以自化、自富,实现“无不为”?

因此,这一章的大意是说:

柔弱,顺应万物,才能成全(自己和万物);不生事,万物才能自然不受干涉;居下不与万物争,万物才能丰盈;不贪荣宠,万物才能有新的收获。少私寡欲,才能使万物有所得;多占才会迷惑——这一段都是比喻。

所以有道的执政者专注于“为无为”这一件事,才能成为天下人的官长。

不自我表现,所以能明察天下;不自以为是,所以彰显民心;不以功为功,所以功绩不会被忘记;不居高临下,所以堪当天下大任。

只因不与民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可以和他相争(权利地位)。古人所说柔顺即可成全,确是微言大义啊!能奉行它,不与物争,则物我兼全也。

唐代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成玄英把“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四句话理解为“忘违顺,忘毁誉,忘高下,忘荣辱”,也可参考。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 2024-08-10 22:19

    学哲学,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