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为什么会放弃围攻朱元璋的大好时机?

含双谈历史 2024-03-28 07:24:41

01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令二十万大军包围平江。

要知道,平江已经是张士诚最后的一座根据地,当时的他已经没有任何的后援。

面对朱元璋的二十万大军,他的被灭已经成为必然的事情。

而他一旦被灭,朱元璋就是南方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势力,没有之一,接下来的行动可想而知,那就是扫平南方的其他起义军势力。

而方国珍就是其中的一股起义军势力。

他位于浙东,不但与朱元璋接壤,还与张士诚接壤,如果不出意外,灭掉张士超的朱元璋,下一步就是灭掉他,毕竟那只是顺手的事情。

要知道,朱元璋灭亡张士诚的时间是在至正二十七年的八月。

而到九月,方国珍陆地上的地盘已经全部被朱元璋占领,他只能到海上生存。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向朱元璋投降,而且还是以极低的姿态。

低到什么程度呢?他将他比喻成朱元璋的儿子。

说儿子受到了父亲的毒打,首先要做的肯定就是逃跑,毕竟要是被打残废的话,那该怎么办?现如今父亲的气已经消,做儿子的自然要再次回到父亲的面前道歉。

“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一代枭雄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按道理来说,张士诚还没灭亡,他当务之急就是与位于福建的陈友定,广东的何真,一同联合起来背刺朱元璋。

要知道,当时他们一旦背刺朱元璋,对于朱元璋而言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毕竟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鄱阳湖之战,仅仅只是前两年的事情。

当时朱元璋的总兵力也才仅仅二十万,这二十万的兵力都已经投在张士诚战场上。

如果他们三个真的联合起来,就算不能灭掉朱元璋,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影响朱元璋灭掉张士诚的进程。

但是方国珍却迟迟不肯同意,表示他只能借道,借粮食,联合出兵?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还需要防御倭寇。

要知道,当时陈友定与何真已经联合起来,如果他也成为这个阵营的一员,他们即可继续往北边发展,也就是联合元朝,到时候朱元璋一定是危在旦夕。

他不是说他要防御倭寇吗?他的这个说辞就是纯扯淡,难道人家福建的陈友定就不需要防御倭寇吗?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出兵呢?

因为他的内部已经出现问题,如果不出兵的话,死的时间还能拖久一点,要是出兵的话,立刻就得死。

02

虽然朱元璋自从渡江在南京扎根以来,主要的对手就是张士诚,陈友谅,但实际上他与方国珍也算得上是老相识。

因为第一个与他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第二个与他发生冲突的是陈友谅,而方国珍就是第三个与他发生冲突的。

只不过不同的是,张士诚、陈友谅都是主动对朱元璋发起冲突,而方国珍则是朱元璋主动对他发起冲突。

朱元璋为什么主动对他发起冲突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

上面已经提到,他与朱元璋接壤,与张士诚接壤,要是这么一个人投奔张士诚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朱元璋试图将他拉到自己这一方的阵营,就算不能拉到自己这一方的阵营,也要保证他不能骚扰自己。

但他是什么反应呢?不动于衷,既不表示要臣服于朱元璋,也不表示要与朱元璋结盟。

其实也正常,毕竟当时陈友谅、张士诚都在,还有一个元朝,如果朱元璋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他方国珍岂不是得给朱元璋陪葬。

既然如此,是肯定不能与朱元璋有任何瓜葛的。

为什么朱元璋不将他直接灭掉呢?

要知道,方国珍的北边是张士诚,就算借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去主动攻打张士诚。

他的南边是陈友定,要知道,他占据的仅仅只是浙江的一角,而人家陈友定占据的,可是将近整个福建。

这也就导致他一直没有发展的机会。

有的人或许好奇,既然他一直没有发展的机会,那他又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一提起元朝末年第一个起兵的,基本上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韩山童、刘福通。

但其实方国珍的起兵时间比他们两个更早,他们两个的起兵时间是在1351年,方国珍起兵的时间是在1348年,比他们两个人整整早了三年。

但由于方国珍始终保持流寇的作风,也就是抢劫,以至于他的影响力与韩三童、刘福通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当地的地位,毕竟当地就只有他一个方国珍。

既然他在浙东的实力有限,那为什么朱元璋不直接出兵将他灭掉呢?

不是朱元璋不想出兵,是以朱元璋当时的条件来说,不能将他灭掉。

要知道,方国珍的前身可是海盗,你如果将他逼迫到海上生活的话,他能把你骚扰到怀疑人生。

说的简单一点,在陆地上的他,相比于在海上的他,威胁性更低。

那朱元璋是如何将他拉到自己这一边的呢?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宁越府虽然是朱元璋的地盘,但由于他属于浙东,方国珍的势力完全能辐射到这里。

更何况,方国珍集团的内部有一部分的成员就是出自于这里。

可以说,方国珍对于宁越府有一定的感情。

而朱元璋正是抓住这一点,对方国珍释放善意,也就是开仓放粮。

但方国珍作为海盗,如果不断的给他好处,他只会以为你软弱可欺,这个时候的你就必须要给他一个教训。

朱元璋连续拿下不下于三座城池,将方国珍逼到主动向朱元璋求和。

但他这个求和明显就是试探,因为他已经意识到,朱元璋并没有灭掉他的打算,要不然也不可能要将庆元送给朱元璋。

要知道,庆元可是他最重要的根据地,要是送给朱元璋的话,他就只能到海上生活。你说可能吗?绝对没有何可能。

而且他还以读书的名义,将他的二儿子方关送到朱元璋那一边当人质。

“国珍请以温、台、庆元三郡献,且遣次子关为质。”——《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朱元璋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可以说是相当的不满意。

他原本以为方国珍面对他的军事压力,应当投降,又或者与他在暗地里结成联盟。

但是他竟然采用这种方式将朱元璋的军事压力给瓦解,以至于朱元璋根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但通过这一来一回的接触,他们两个人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谁都不去招惹谁,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将方关给他送回去。

但方国珍不知道的是,其实他已经是输家,只不过这个潜在的炸弹到至正二十七年才显现出来。

03

陈友定的使者前一步离开方国珍的地盘,朱元璋的使者就到。

他来的原因很简单,警告方国珍最好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同时将二十万石军粮送给朱元璋。

朱元璋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你明明都难以脱身,竟然还敢在威胁的同时,进行勒索。

方国珍的丞相刘墉、郎中张本仁,当时就要求将这个使者杀死,同时向朱元璋宣战。毕竟陈友定、何真可都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但方国珍最后给出的态度却是无动于衷。

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一般情况,丞相、郎中作为一个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他们都已经出来说话,其他的大臣应该纷纷附庸才对。

但当时的情况是,没有任何一位大臣附庸他们两个的说法,反倒是有一位叫作丘楠的大臣提出反对意见,要求方国珍不能反抗朱元璋。

不反抗朱元璋,不是代表着被灭只是时间问题吗?的确代表着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要是换成陈友谅,这个叫丘楠的恐怕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得人头落地。

但在当时,他并没有人头落地。

因为从大臣的反映,方国珍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与朱元璋开战的话,恐怕不到三天的时间,他就得出现在朱元璋的阵营。

因为自己这一边到处都是降朱派。

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没有人支持刘墉、张本仁的意见?

虽然丘楠的意见他们也没有支持,要清楚一点,丘楠就是一位在朝廷里无足轻重的大臣。

要知道,后来朱元璋念在他劝降方国珍的份上,给了他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就是韶关知府。

你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方国珍这一方的阵营举足轻重的话,会仅仅只是一个韶关知府吗?

一位无足轻重的大臣就敢站出来顶撞郎中、丞相,他可能没有后台吗?不可能。

而他的这个后台就是除刘墉、张本仁之外的所有大臣,要不然这一群大臣也不会自始至终都保持沉默。

“盖吴、汉者门庭之寇,赴之宜速,而国珍者樊笼之鸟,取之如寄,毋亦米成山谷,尽天水于目中。”——《明史纪事本末》

你说自己这一方的阵营都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仗还有打的必要吗?

为什么降朱派能做大到这种程度呢?

因为原本朱元璋仅仅只是与陈友谅、张士诚并立的一股势力,方国珍就不敢与朱元璋较量。

现如今朱元璋已经吞并陈友谅,即将吞并张士诚,你说降朱派能不做大吗?

毕竟一个政权一旦灭亡,最悲惨的只能是君王,而其他的大臣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你说他们会跟着方国珍抵抗朱元璋吗?不可能,倒不如提前当降朱派,将来还能分一杯羹。

04

方国珍这个人一辈子败就败在软弱这两个字上。就以当年的局势来说,只要他与朱元璋不断的发生冲突,一定能讨到一定的便宜。

因为上面已经提到,朱元璋不敢对他赶尽杀绝。

更何况,张士诚、陈友谅都还存在,两面受敌朱元璋就已经够呛,要是三面受敌的话,那岂不是要命,说不定朱元璋还会割地。

原本占据主动的条件,到方国珍的手里,却变成被动,而这个被动持续的时间一长,大臣的抵抗心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