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决定辞职,对儿子陈明珠说:你替我写,等人找我就不好看了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16 04:34:28

标题:陈永贵决定辞职,对儿子陈明珠说:你替我写,等人找我就不好看了

引言:

1980年的一个深夜,北京中南海附近的一间宅院里,灯火通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永贵坐在藤椅上,神情凝重。他的儿子陈明珠正伏案写着什么,屋内寂静无声。"爹,真的要这样写吗?"陈明珠抬起头,欲言又止。陈永贵望着窗外,缓缓点了点头:"该来的总会来,不如咱自己先递上去。"这份即将改变这位"农民副总理"命运的辞职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这位在文革期间被誉为"农业改革旗帜"的大寨人,会在改革开放初期主动选择退出政治舞台?他与邓小平之间,又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一、从农民到副总理的传奇

世人皆知陈永贵是"农民副总理",却不知这位从田间地头走上中南海的农民干部,当年入京前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1943年,32岁的陈永贵在大寨村当上了农会主任。那时的大寨还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村民们过着"一年四季糠菜半"的日子。

1953年春天,大寨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李雪峰来到大寨视察,看到陈永贵带领村民们在险峻的山崖上开荒种地。李雪峰问道:"这么危险的地方也要种?"陈永贵憨厚一笑:"再难也得种啊,不种地,咱们吃啥?"这句朴实的话让李雪峰记在了心里。

1964年2月的一天,大寨迎来了一位更重要的客人。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来到大寨,专门考察这个"农业学大寨"的发源地。当时正值寒冬,陈永贵带着田家英爬上了大寨最高的山头。站在山顶,田家英被眼前的梯田震撼了:"这些都是你们一锹一镐挖出来的?"陈永贵说:"就是靠这双手,硬是把石头山变成了粮仓。"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1973年竟然成为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当时,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大寨宣布任命时,陈永贵正在地里整地。他放下锄头,用布衫擦了擦汗,说了句:"组织信任俺,俺就得把农业的事情办好。"

1975年1月,更大的变化发生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消息传到大寨时,全村人都沸腾了。老支书贾进才说:"永贵啊,你可是咱农民的第一个副总理!"陈永贵却说:"当不当官都一样,地里的活儿还得干。"

上任伊始,陈永贵就遇到了难题。他不会写材料,开会记不了笔记。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有次开完会,陈永贵急得直挠头:"咋给大家传达呢?"后来,工作人员们想出了办法,用录音机把会议内容录下来,让陈永贵反复听,再用自己的话讲给基层干部听。

1976年春节前夕,陈永贵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农业会议。轮到他发言时,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拿出一把玉米棒子,给大家讲起了种地的经验。会场上响起了笑声,但大家都听得很认真。一位与会者后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农民副总理啊!"

在中南海工作期间,陈永贵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常常穿着蓝布工作服,在机关食堂打饭时总是主动排在队伍最后面。有一次,一位不认识他的年轻干部问:"大爷,您是后勤的吧?"陈永贵笑着说:"对对对,就是后勤的。"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冲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春风开始吹遍神州大地。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永贵展示了一份大寨的丰收数据:"咱们靠集体劳动,亩产突破了八百斤!"但其他与会者提出,某些试点包产到户的地区,粮食产量增长更快。这让陈永贵很不服气,他拍着桌子说:"那是投机倒把!"

1979年春天,国务院召开农业工作座谈会。会上讨论到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经验时,陈永贵提出了强烈反对。他说:"搞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大寨这么多年的集体经验不能丢!"当时分管农业的其他领导提醒他:"现在是实事求是,哪个办法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哪个就是好办法。"

同年夏天,邓小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农村改革要解放思想,不能教条主义。"陈永贵当场表示不同意见:"大寨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为啥要改?"邓小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这次交锋后,陈永贵与邓小平的工作关系更加紧张。

1979年冬天,一份来自山西的调查报告摆在了陈永贵的办公桌上。报告显示,一些效仿大寨模式的地区出现了"吃大锅饭"现象,农民干活积极性不高。陈永贵拿着报告找到了主管农业的其他领导同志争辩:"这是个别现象,不能否定整个大寨经验!"

1980年初,中央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农村调研。一位工作组成员向陈永贵汇报:"很多地方反映,大寨模式投入太大,产出效益不高。"陈永贵反驳说:"革命就是要艰苦奋斗,不能讲究经济效益。"这番话在与会者中引起很大争议。

3月份,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农村政策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国策,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陈永贵当场表示:"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邓小平回应:"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但不是同时富裕。"

5月,陈永贵到河南考察,看到一些地方改革后农民收入提高,但他仍然坚持己见。在汇报会上,他说:"搞承包,就是走回头路。"当地干部反映:"但老百姓都愿意干啊。"陈永贵摇头:"群众觉悟还不够高。"

6月的一天,中央农村工作部召集各省农业厅负责人开会。会上播放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浙江、四川等地农村改革的成功案例。陈永贵看完后说:"这些都是短期现象,长远来看还是集体化好。"这番话让很多与会者感到不解。

到了1980年夏天,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面对这些铁的事实,陈永贵依然固守着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说:"大寨精神不能丢,集体化道路动摇不得。"这次发言后,会场一片沉默。

三、深夜写辞职信的背后故事

1980年8月的一个深夜,陈永贵坐在中南海住所的藤椅上,让儿子陈明珠执笔写辞职信。这个决定并非突然,而是源于之前的一系列事件。

7月下旬,陈永贵回大寨视察,发现村里已经有人偷偷搞起了包产到户。一位老乡告诉他:"现在种地、收成都按户分,干活积极性高多了。"陈永贵当场训斥了村干部:"大寨是全国农业的榜样,怎么能带头搞这个?"但村干部说:"上面已经同意了。"

8月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播放了一组调查数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粮食产量平均提高30%以上。一位来自安徽的干部介绍经验时说:"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种大集体的地要卖力得多。"陈永贵坐在台下,一言不发。

8月10日,陈永贵被告知,山西省委已经决定在全省推广农村改革试点。这意味着连大寨所在的昔阳县也要改革。当天晚上,他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踱步到很晚,院子里只听得到他的脚步声。

8月15日,一份来自中央的文件摆在陈永贵的办公桌上。文件指出:要坚决纠正"左"的错误倾向,允许和鼓励农村改革。陈永贵拿起钢笔想在文件上签字,但迟迟没有落笔。

8月20日,陈永贵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几位省里的同志轮流发言,都谈到了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必要性。轮到陈永贵发言时,他只说了一句:"我考虑考虑。"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

8月25日的晚上,陈永贵召集秘书们开了个短会。他说:"把这些年大寨的材料都整理一下。"秘书们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他就转身走了。第二天,秘书们发现办公室的柜子被收拾得很整齐。

8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位老同志来看望陈永贵。两人谈了很久,老同志临走时说:"永贵啊,时代变了。"陈永贵送他到门口,望着老同志远去的背影,久久没有转身。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30日的深夜,陈永贵最终决定写辞职信。他让儿子陈明珠写,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字写得不好看。陈明珠问他要写些什么,他说:"就说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低,干不了这么大的事。"

辞职信写好后,陈永贵仔细看了一遍,在上面摁了手印。他对儿子说:"明天一早,你就把这个送到组织部去。等人来找我,就不好看了。"那天晚上,父子俩谁都没说太多话,但都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一早,当陈明珠拿着辞职信走出院子时,看到父亲正在院子里浇花。那些是母亲当年从大寨带来的山花,在北京的土地上也开得很旺盛。陈永贵头也没抬,继续专注地给花浇水,就像过去在大寨干农活时那样。

四、邓小平与陈永贵的最后一次谈话

1980年9月初的一个下午,邓小平在中南海专门约见了陈永贵。这次谈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成为了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长谈。当时的记录显示,这次谈话既谈到了农村改革的问题,也谈到了陈永贵的辞职申请。

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直入主题:"永贵同志,你的辞职报告我看了。组织上觉得,还是要跟你谈谈。"陈永贵说:"小平同志,我是真觉得自己干不了了。"邓小平拿出一份材料:"这是安徽、四川等地的改革情况,你看看。"

当谈到大寨模式时,邓小平说:"大寨精神中艰苦奋斗的传统要保持,但具体做法要与时俱进。"陈永贵插话:"可是大寨的经验是毛主席肯定的啊。"邓小平回应:"毛主席也说过,要实事求是。现在农民要求改革,我们要顺应这个要求。"

谈话中,邓小平特意提到了陈永贵的成长经历:"你是从贫下中农出身的干部,对农民的苦最了解。现在农民要求改革,就是为了摆脱贫困。"陈永贵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就是怕改革把集体经济搞散了。"

邓小平拿出一支烟递给陈永贵:"我知道你是为农民着想。但现在的问题是,农民自己要求改革。我们党的干部,要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问题。"陈永贵接过烟,但没有点。

谈到具体的改革方案时,邓小平说:"包产到户不是搞私有化,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将来条件成熟了,还可以搞新的合作形式。"陈永贵问:"那大寨以后怎么办?"邓小平说:"大寨可以先试点,让农民自己选择。"

谈话进行到一半时,秘书送来了茶水。邓小平喝了口茶说:"永贵同志,你在农业战线干了这么多年,组织上是认可的。但现在形势变了,我们的政策也要跟着变。"陈永贵低着头说:"我这个人文化少,新情况理解不了。"

临近结束时,邓小平站起来,走到陈永贵身边:"你的辞职申请,组织上准备同意。但我想说,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家都记得。"陈永贵也站起来:"谢谢小平同志的信任。我回大寨后,一定支持改革。"

送陈永贵出门时,邓小平又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组织反映。"陈永贵转过身,向邓小平鞠了一躬:"我这就回大寨去。那里还有很多农活要干。"

这次谈话之后不久,陈永贵的辞职申请得到正式批准。9月中旬的一天,他简单收拾了行李,带着从北京买的一些农具,坐上了回山西的火车。火车启动时,站台上送行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位曾经的农民副总理,正隔着车窗看着远处的天安门方向。

五、回到大寨后的平凡生活

1980年9月下旬,陈永贵回到大寨后,立即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他住进了自己的老房子,这座土坯房比起北京的宿舍简陋得多,但他表示:"这才是我的家。"第二天一早,他就拿着锄头上了地。

10月初,大寨开始试行包产到户。陈永贵作为普通社员参加了分地会议。在分地现场,他主动要了几亩荒坡地,说:"这些地没人愿意种,我来种。"村里的老乡劝他:"您是从北京回来的,分好地多不好?"他回答:"我就是个庄稼人。"

1980年冬天,陈永贵带头修梯田。天气很冷,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工具上山。有一次,县里的干部来看他,发现他正在用铁锨挖地,脸上和衣服上都是土。那位干部说:"您歇会儿吧。"陈永贵继续干活,说:"地里的活儿不等人。"

1981年春节前,村里开会讨论新年生产计划。会上有人提议要发展多种经营,种些果树。陈永贵举手发言:"这个建议好,我家那几亩坡地就适合种果树。"年后,他真的开始在坡地上种起了苹果树。

1981年3月,邻村来人请他去做报告。陈永贵站在台上说:"现在是改革的时代,我们要支持改革。"台下有人问他对包产到户的看法,他说:"实践证明,这是条好路子。"这番话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春耕时节,陈永贵家的地里出现了新式农具。这是他从北京带回来的,比传统农具更省力。左邻右舍纷纷来借,他总是痛快地借出去,还教大家使用方法。很快,这些新式农具在村里推广开来。

1981年夏天,大寨迎来了一批记者。他们想采访陈永贵,但找到他时,他正在田里除草。记者问他现在的生活,他指着地里的庄稼说:"种地、收粮,就是我的生活。"有记者注意到,他的口袋里还装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每天的农活。

秋收季节,陈永贵家的粮食产量超出预期。村里人来看他的收成,他说:"这是改革的好处,大家都能按劳分配。"当年冬天,他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写成材料,交给了村委会,供大家参考。

1982年春天,陈永贵开始在自家院子里搞起了养鸡。这在当时是个新尝试,他还专门到县里买了本养鸡的书学习。渐渐地,村里养鸡的人多了起来,还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家禽市场。

到了1982年底,陈永贵的果树开始挂果。第一批苹果虽然不多,但他把大部分都送给了村里的老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拿去卖,他说:"我种地不是为了赚钱,是想试试新东西。"这些果树后来成了村里发展果业的开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