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因为提出“民本位”和“民贵君轻”的概念,引发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共鸣,在被忽视冷遇700年后终于被统治阶级重视,在汉武帝时期被尊为“国学”,从一众治国思想中脱颖而出。
在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合力推动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影响后世两千年,成为了无与伦比的中华文明之代表。
随着儒家思想的“平步青云”,创始人孔子之地位也水涨船高,被尊为“万世师表”、一代圣人。客观而言,孔子对周礼进行了良好的继承和总结,从而系统化提出了儒学思想,但此时的孔子只认“德”和“礼”,并未意识到“民”的重要性,《史记》中记载的一次被百姓围攻的“不光彩”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的一次“不光彩”经历:被后世宣传“为民代言”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却被老百姓围攻,起因是自己拉了仇恨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带领学生在去陈国的途中,正好经过匡邑。孔子正准备正常通过,没曾想突然呼啦啦围上来一群匡邑的老百姓(《史记》中称之为匡人),呼啦啦将孔子团团围住。老百姓各个红血冲眼,喧嚣不断,大有将孔子大卸八块的意思。
弟子们都很着急,忙问其故,《史记》中记载是老百姓认错了人,以为鲁国的阳虎来了。由于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而孔子长得又特别像阳虎,因此本着“冤有头、债有主”的仇恨报复原则,老百姓必然不会留孔子活命的。
事实已经弄明白,既然是认错了人,孔子出面解释澄清一下也就完事。众所周知,中国的老百姓都很淳朴也都明事理,不会学着官府搞栽赃陷害。凭借孔子的口才,澄清此“冤假错案”,绝非难事。
非常奇怪的是:明明是自己拉的仇恨,应该自己来解决,孔子一直坐在车里却始终不愿意出面澄清,而是让弟子们出门应付,并且筹划着逃跑一事。
孔子让颜渊当“替身”替自己挡剑,颜渊没干
当然如果没人断后的话,孔子肯定也跑不掉。于是在执行逃跑计划时,孔子明面上安排颜渊断后,实则想让他当会“提升”用于挡剑。
只是让孔子没想到的是:颜渊发现了自己被“替身”成挡箭牌,肯定不会干,于是拼了命地跑了出来并且追上了孔子。孔子见了颜渊第一句话不是安抚或者庆幸,更没有如同见到绝后逢生的儿子那般痛哭流涕、抱头痛哭,而是冷冰冰说了一句:“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渊见罢,也回敬了一句:“您还健在,我怎么敢死?”不觉间火药味儿就上来了,颜渊话里有话,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你没死,凭什么让我替你死?”
颜渊不做“替身”,以假乱真之计失败,老百姓自然追着真孔子不放。果然很快,匡邑的老百姓追上了孔子并且拘留了他,情况越发危急。孔子的弟子们非常惊慌恐惧。此时的孔子依然坐在车子里不出面,有些看透人生地说道:
“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都在我这里吗?上天打算毁灭这周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这周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文化啊,匡人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看破红尘、云淡风轻,可是苦坏了弟子。至于后来怎么解围,《史记》记载说是孔子派一个弟子去卫国国都做人家家臣方才得以化解,另一个版本说弟子们求爷爷告奶奶方才解围。不论哪一种版本,孔子此行算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为民做主”的儒家思想创始人,也有被老百姓仇视围攻的时候啊。
孔子这次被百姓围攻的不光彩经历之思考:儒家一开始并不是“为民做主”,只是后世弟子补充完善的结果
为何被后世宣传为“为民做主”的儒学创始人孔子会被百姓围攻呢?怎么说也没有道理啊。那么真实情况只有一个:孔子创立的最原始的儒学,并不是“为民做主”,更不会宣扬“民本位”。至于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本位”儒家,只是后世弟子补充完善的结果。
翻阅孔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孔子对周制非常的痴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郁郁文乎哉,吾从周”,认为复古周制才是为政之王道,故而孔子十分提倡周之“德”、注重“仁”、恪守周礼。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德”并非现在的公德,道德,而是对主子的“忠顺之德”:孔子一直仰慕的文王之德就是自己拥有实力却依旧奉殷商为正统的事主忠心,至于儿子周武王推翻殷商自立,那是因为受了“天命”。
周礼自不必说,是孔子行事的一贯原则,至于“仁”,也绝非今日所言的“仁慈”、“仁爱”,而是复古之忠贞。“克己复礼谓之仁”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因为世间改变了就心猿意马、胡思乱想,而要克制自己的欲念,一以贯之地遵从礼制。
另外,对于百姓,孔子打心眼里是瞧不上的。孔子曾严厉斥责探求种菜的学生樊迟,认为他是没有出息的小人。百姓听闻孔子瞧不起自己,自然也不会待见他,认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枉为人表。
所以说孔子这次被匡邑的百姓围攻一点也不冤,明明自己拉的仇恨,就应该自己去面对去化解,可偏偏让颜渊当“替身”去挡剑,人家没干。
垃圾都可以洗成圣人,孔家庙早该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