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世间好物不坚牢。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1-06 09:10:40

引言:

白居易生识之无,擅有诗名,其长调如【长恨歌】与【琵琶引】,千百年来,最为脍炙,用他自个儿的【简简吟】两句,就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后来杨绛先生换易两字,遂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又吾国成语熟句,往往出自古人文章诗词,一代一代,代代相承,遂为传统,谓予不信,略摘一二,先看【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如: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又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最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再看其【琵琶引】: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又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又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又如: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又如: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为什么敢在唐代写《长恨歌》?

古代的百姓是不允许对皇帝议论什么的,擅自评价皇帝就是“大不敬”,一定会被治罪。不过,白居易作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却敢公开发表自己的《长恨歌》,诗中写的竟然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古人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些言论,为什么白居易写了议论当朝皇帝的诗却平安无事呢?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优美,形象鲜明,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诗王之称。

《长恨歌》写于806年(元和元年),当时他34岁,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隐晦曲折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他平实地描写了李隆基自尝苦果狼狈景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是对于李、杨之间的真诚相思,白居易可谓泼墨如雨,淋漓尽致,颇有同情之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能公开发表,大概有两个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言明我写的是汉武帝刘彻,加上汉代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歌词,使人信以为真。再如,唐朝是没有诗中的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这种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现行”,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其二,唐朝极为开放,没有“文字狱”,帝王心胸还算大度,何况诗中并未提及李、杨两人的名字,描写的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皇帝之爱情悲剧,没有半个字涉及什么宠信奸臣,打击异己之类的东西,如果当朝者硬要对号入座,也抓不到什么“小辫子”。因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帝王总比一个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继承者也需要考虑父辈或祖辈的声望。

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还写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 (全诗840字)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简析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其主题具有复杂性,既有批判、讽谕成分,又有同情、歌颂成分。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诗人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将之描摹、歌咏出来。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世人只知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实创作背后是白居易和他爱而不得初恋的故事,且听我娓娓道来。

年少时,白居易一家刚搬到安徽符离,他从早到晚读书、写诗、作赋,努力为科举做准备。直到有一天,一抹轻灵的身影闯入了他的世界,看着眼前天真烂漫的女孩湘灵,白居易一见倾心。后来,他们一个写曲,一个唱和,一个写诗,一个诵读,很快,两人便互生情愫。白居易刚刚行完加冠礼(二十岁),就迫不及待向母亲提出了要娶湘灵为妻的请求,然而母亲却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原因是湘灵出身寒微,门不当户不对。为了分开两人,白居易的母亲以求学为名,逼迫白居易离开符离,临行前,白居易和湘灵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并含泪写下《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天真地以为,母亲横加阻拦,或许只是担心自己沉溺于儿女情长,误了科举功名,所以,为了理想,为了湘灵,白居易日夜苦读。皇天不负有心人,白居易终于在二十九岁考中进士,他进士及第后马上回到家乡,再次请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母亲依旧以门不当户不对一口拒绝。白居易坚持要娶湘灵为妻,母亲就说他不孝。谁不孝在古代社会是站不住脚的,白居易也给不孝吓住了,只能作罢。从此以后,执拗的白居易同母亲打起了冷战,以拒不结婚无声地抗拒着母亲,而湘灵也将这份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后来,白居易就外出做官去了,本以为为官这几年,白居易能忘了湘灵,但是自分开那天起,寸寸相思渐渐入骨,想要忘已不能够,他写了很多首怀念湘灵的诗。白居易三十七岁,这一年母亲再次以死相逼,白居易终于妥协,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为秦晋。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白居易最终选择了妥协,他把与湘灵这段美好的感情深藏在心底里,以为可以就此别过,不再出现。七年后,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途中,当得知四十岁的湘灵还未嫁人时,白居易内心十分悲恸,两人与命运的抗衡,最终还是失败了。江州一别之后,白居易与湘灵彻底失去联系,再也无缘相见。 岁月悠悠,千年过后,不知白居易和湘灵在天上相逢了没有,是不是他还念着诗,她还唱着歌,一如当年,才子年幼,佳人尚小。

《长恨歌》虽然写完了,但白居易没写完,下一篇,我带你走进他的另一千古名篇《琵琶行》,去相遇“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缾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蟇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妬。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帬翻酒汙。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其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杰作,脍炙人口。以人物为主线,巧妙地描绘了琵琶女的身世,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最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两句上达到高度契合。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生动具体,可谓故事明线;而诗人的情感则贯穿其中,随着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和她身世的变迁而跌宕起伏,形成了情感的暗线。明暗交织,实虚相生,使得整个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动人。

诗作内容贴近生活、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经典之作。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杰作,它不仅以音乐为灵魂,更以情感为血脉,深刻展现了诗人与琵琶女之间跨越身份与境遇的情感共鸣。

1.对命运的感慨与无奈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身世沉浮,折射出诗人自身被贬谪的遭遇,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慨。无论是琵琶女从昔日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漂泊无依,还是诗人自己从朝堂高位跌落至偏远之地,都体现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2.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它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控诉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关怀。

3.艺术特色的独特魅力

《琵琶行》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琵琶的演奏声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耳聆听到那变幻莫测的旋律。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饱满而富有张力。

全诗情感表达的真挚与深沉

最让人动容的是《琵琶行》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无论是琵琶女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哀叹,还是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与共鸣,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动人。特别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成为经典之作的永恒价值。

感悟

人世间有三种相遇,如同久别重逢;一是遇到了很想古人的陌生人;二是遇到了知己;三是遇到了自己。作者和枇杷女的遭遇自认属于后两者,两个不曾相识的陌生人用诗歌和音乐引起共鸣,互诉不幸人生和不公遭遇,互相慰藉心灵。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