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抗日英雄赵洪文国的传奇人生,从抗日英雄到土匪头子的曲折经历。
她勇敢无畏,为抗日事业英勇奋斗,却在国共内战中走上了歧途。
她的故事令人深思,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抗日英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1881年她出生在辽宁省鞍山的普通农村家庭,由于当时年代的环境,她家境贫寒。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普遍行为,所以她从小便过起了随遇而安的流浪生活,但是她机智勇敢,性格开朗,深受乡亲们的喜爱。
年少时便给别人当了媳妇,结婚前连丈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只知道姓赵,随后才改名为赵洪文国。
结婚后两人凭借的勤劳的双手,生活还算过的去,手里也有一定的积蓄,并生下了孩子。
直到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打破了这份宁静,东北的战乱让他们无处可去,此时的赵洪文国开始呼吁当地民众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在她的领导下,对当地的日本侵略者有着不小的打击,日军也开始重点抓捕赵洪文国。
被捕后被她被日军严刑拷打,还毁掉了她家里的一切东西,试图让她供出她所知道的一切,但是作为中国人的赵洪文国对日军罪行痛恨至极。
最终在民众的力量下逃离了日军的关押地,悄悄的逃离了东北前往北平参加了抗日的队伍。
之后她的带领的游击队对日军激烈交战不下百次,歼灭敌人不下千人。她以顶天立地的气势和一双巧手善枪法著称,在战斗中成为了抗日队伍的中坚力量,并被称为“游击队之母”的称号。
有一次赵洪文国在和日军交火时,因为队友被打倒在地无法自拔,赵洪文国不顾自身安危,冲到队友身边将其救起,并在敌人的猛烈火力下成功撤离战场。
后来这一幕被擅长传播民间英雄事迹的艺人所得知,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赵洪文国成了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
顶着乌纱帽、穿着布鞋、腰间别着两把手枪,一边用武装起义时期的徽片当胸针,一边高喊着口号给日军压阵。
而真正了解赵洪文国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只是因为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才让她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为了新中国成立的战斗中。
从民族英雄到土匪头子赵洪文国组织游击队后,曾多次率领队伍进行游击战,取得了不少战功,因此她在当地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但是随着抗日形势越来越好,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各地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游击队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赵洪文国原本以为可以和平生活了,但没想到生活还没有稳定下来,国共内战的硝烟就开始了。
由于名声已响亮,国共都想拉拢这么一支有实力的民间队伍,蒋介石为了得到她,不惜一切代价,还跟她结为姐弟关系,最终赵洪文国被蒋介石的尊敬所感动。
抗日战争一结束就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从此便开始与共产党的队伍针锋相对。
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国民党的军队溃败的比她想象的要快,一路被打到了重庆地区。在蒋介石即将逃亡T弯的时候,还不忘给赵洪文国洗脑,让她发扬抗日精神,为中国的复兴而努力。
赵洪文国本身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1950年解放军开始大面积剿匪行动,赵洪文国也成了重点抓捕对象。
在共产党的压力下,赵洪文国的队伍溃败不已,便躲藏起来,最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成功抓捕。
赵洪文国毕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于她的处置也是很麻烦的,周总理还再三向毛主席汇报了赵洪文国的情况,称是她的错位行为是被蒋介石所迷惑。
但实际是她本身并没有悔改的意思,最后在抓捕的当年中旬便被执行死刑,事后毛主席还下达命令,对家属要善待处理,这张照片便是曾经的抗日女英雄在世的最后一张照片。
反思与启发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时赵洪文国显得很平静,并没有悔恨和畏惧。
或许这就是一个民族英雄错误选择走向人生巅峰的必经之路吧,在这条路上不仅有风光无限的荣耀时刻,还有执迷不悟的错误选择。
赵洪文国从小就过着饱受饥寒交迫生活,直到加入抗日队伍之后她才第一次尝到自己挺起腰杆站直的那种滋味。
但可惜这样的美梦没有延续多久就被现实粉碎了,选择性的错误以及执迷不悟让她最终走向灭亡。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个物资匮乏、男耕女织的年代能够做到出类拔萃的女性毕竟还是凤毛麟角。
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反思的是战争对于个人命运轨迹改变的影响。从赵洪文国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不是赵洪文国选择了她后来走上的那条黑暗道路,而是那个动荡年代塑造了她内心。
结语赵洪文国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她在动荡年代中经历了从抗日英雄到土匪头子的转变,这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诱因必有果,她对共产党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