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背面的8个字,曹操走出30里远才想出谜底,感叹比不上杨修

尚宫说女史 2025-01-07 08:24:47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巫祝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结果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

曹盱有一个女儿名叫曹娥,当时只有14岁,她沿着舜江昼夜哭诉寻找,她不相信自己的父亲真的葬身舜江,所以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无论如何,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但这样寻找了17天依旧毫无所获,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曹娥选择投了江,既然在岸上寻找不到父亲,就进入江中寻找。

又过了五天,曹娥的尸体抱着曹盱的尸体浮出了水面,曹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后人感念曹娥的孝道,将舜江改为曹娥江,为了颂扬她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人们还给她专门立碑。

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就决定为曹娥立碑,先是让属吏魏朗写碑文,但魏朗想来想去,始终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弟子邯郸淳。

彼时邯郸淳刚及弱冠,很从容的拿起笔来,不过构思少许,就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众人见了无不称奇。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曹娥碑,和邯郸淳差不多年龄的蔡邕知道后慕名来观。

蔡邕见到曹娥碑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来不及等第二天天明,就用手摸上面的文字来读,读完很是感慨,就在曹娥碑的背面写了八个字: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出自《世说新语》)

很显然,这是一个谜面,那么谜底是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和曹操有关的故事。

说是曹操曾途经曹娥碑下,看到了石碑背面蔡邕留下的八个字,就问跟随在身边的主簿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杨修虽然比曹操小了整整二十岁,但出自簪缨世家,博学多才,还很能揣摩曹操的意思,为曹操所器重。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小故事,比如曹操曾命人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架好椽子,曹操就亲自出来查看,看完就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等曹操离开后,众人不解,结果杨修见了就让人将门拆了,说:“门里加个‘活’字,就是‘阔’,我看魏王是嫌门大了。”

还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送了一杯酪,曹操自己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大家不解其意。

等到杨修看了,就也吃了一口,对大家说:“曹公这是让每人都吃一口呀,你们还疑惑什么?”

《后汉书》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小故事,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地区,刘备以险据守,坚壁不出,曹操起了回军的意思,但又下不定决心。

这个时候,正好军中来请示口令。曹操直接说了个“鸡肋”两个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结果杨修直接收拾自己的行李。

有人感觉奇怪就问杨修,杨修说: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果真,很快曹操就下令大军回撤。

不得不说,杨修确实才华横溢,也很善于揣摩曹操的心思,所以当曹操问曹娥碑背面那8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杨修第一时间就已经知道了答案,直接回答:“知道。”

不过,曹操并没有让杨修说出答案,而是说:“你不要说出来,先让我想一想。”

曹操一边走一边想,等走出30里地的时候,曹操对杨修说:“我已经想出来了。”然后和杨修一起将答案写出来。

杨修写的是: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出自《世说新语》)

这段话很好理解,翻译一下就是:

“黄娟,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起来就是‘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起来就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起来是一个‘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容器,受辛合起来就是一个‘辞(辤)’字,所以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绝妙好辞’。”

曹操的理解和杨修的是一样的,但他比杨修想出来的晚,所以感慨的说: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出自《世说新语》)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我的才华比不上你,走了30里路才明白。”

因着这个故事,曹娥碑居然有了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名,被看作是中国字谜的鼻祖,灯谜中就设有专门的“曹娥格”。

只可惜留下这个故事的曹操和杨修之间却并没有一直相宜下去,后来曹操杀了杨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