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听双聊情感 2024-01-31 21:15:56
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注:本文选自我的《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系列课程)

恐惧症个案治疗的时间与效果,视其恐惧的性质、程度以及个体的基础情况,如人格素质、求助动机、悟性等而不同。一个较完整的疗程包括三阶段:直面——恐惧症状、与症状相关的对应模式;理解——恐惧的深层动力;直面,即容纳——恐惧的实相。

(一)恐惧情绪的处理

我们知道,作为引发紧张的情绪,恐惧症一般有较固定的恐惧对象,而焦虑症却没有。过激的恐惧本身,会妨碍人正常思维。故对恐惧症患者,初期要考虑处理恐惧情绪。

(1) 直面症状,改善对症状的排斥态度

◎ 恐惧程度的判断,可籍现实功能的影响度、睡眠状况、症状量表测试等为依据。

◎ 凡手段性的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症状都是有效的,包括药物。在重度恐惧下,服用阿普唑仑等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过度紧张。

◎ 受恐惧控制期间,通过躯体疗法,如自体疗法、音乐或舞蹈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呼吸放松疗法等,达到情绪的释放。

◎ 坚持在冥想放松的背景下,通过意象疗法-直面恐惧场景。机理:人在想象时,意念与情感是同步的,也即心理现实;对创伤的心理触及,虽是想象,也是可怕的、失控的想象。故借想象训练可起到:1)增强应对失控感的耐受力;2)重复习得的“直面恐惧”,可改变既往不稳定的失控感,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

(2) 恐惧感有缓解后,通过对话到达澄清、理解以下内容:

◎ 对症状常用的反应模式是什么?所起到的效果怎样?

◎ 对应恐惧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之后的情绪怎样?

◎ 对症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如埋怨、自责、压制、消除、或是其它什么?

◎ 澄清恐惧对象的现实性和想象性 :恐惧对象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存在?是过去的实在,还是目前想象的实在?

◎ 对恐惧对象的澄清和认识,是为了能走近恐惧的深层心理,以解析恐惧之本质的前期工作。凡有形的技术路线,都以认识无意识为目的,让无意识最大程度的意识化。

(3) 注意点

◎ 本文针对的恐惧为神经症性的,而非重大创伤所致的恐惧。后者是那些在重大应急下,导致神经防御系统(位于低级脑部组织的惊恐系统)的部分损害,治疗只适合提供躯体照顾和情感支持的“稳定化治疗”,不适合上面所讲的那些治疗。

◎ 对恐惧的精神动力学分析,考虑从情绪感受为起点。如,恐惧症跟焦虑症一样,行为背后主要是害怕的东西,情绪是焦虑、恐惧。抑郁症和强迫症一样,行为背后主要是憎恶的东西,情绪是愤怒、抑郁。

◎ 辨识情绪性质、心理动机的不一,能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神经症的无意识世界。

(二)恐惧的防御分析

(1) 分析的任务与目标

◎ 认识“继发条件反应”是什么,有哪些?觉知“继发条件反应”防御了什么?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都关注心理病出现的内外部条件的初级条件,就是最原始的心理或外部创伤事件。恐惧症的形成并不只是取决于初始条件反应,也包括受继发条件反应的影响。继发条件反应,指对初始条件反应所报持的种种态度与行为。

◎ 继发条件反应,是病症的次因。就像某些“案件”的形成,有主谋也有同谋一样。但于“心理案件”的形成,同谋与主谋往往是粘连关系,角色和功能是互换的。

例子:某社交恐惧症女孩,18岁,表现为见陌生人时,害怕自己的表情抽搐(可视为表情恐惧)。经过了解和分析,清楚了她表情恐惧的原始心理事实是:刚上初一时在班级作自我介绍,口误把自己的性别说成“男”而引得哄堂大笑,回家后照镜子,发现自己表情僵硬,嘴巴有抽动,难看极了。这一事件和事件在她内心造成的羞怯、耻感,是女孩有人际恐惧的主因,即病症的初级条件;而女孩自那以后所表现的反复照镜子-害怕照镜子、经常逃避上学、完全回避集体活动等,以及让她报持这些反应的“自己的确不会说话,表情的确难看”“我不想别人知道我有人际交往障碍”“无法想象我再受到哄笑会怎样”等主观意念,都是形成人际恐惧症的继发条件反应,即病症的次因。

◎ 上面案例用象征理解。原始的心理创伤事实,是女孩患人际恐惧的主谋,女孩后来害怕再受伤的防范意念,是女孩固着人际恐惧的同谋。

扩展理解:一个刀割伤,单有主因——不小心被刀伤,充其量是划了一个口子的疼痛,伤口本可自愈,而只有向伤口撒盐的做法,如用脏手挤压、脏水擦洗、用脏布包扎等,才会化脓感染,酿成病灶。对应一个孩子的犯错,犯错本不是问题,而父母对孩子犯错所采取的做法,如斥责、打骂、人格否定性说教,于孩子内心产生的“坏自我认同”,这些继发性原因是导致孩子习惯性犯错,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关键。

◎ 继发条件反应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反过来又强化着恐惧症的恐惧感受。这一角度看,继发条件反应成了恐惧症的主谋。

◎ 继发性的条件反应,可谓焦虑的种种防御反应。说它是恐惧症的主谋,是因它实实防备着“预期恐惧心理”。而恰是预期恐惧,使得患者产生了无限重叠的恐惧幻象,由此形成越是担心,担心就越重的恶循环。

◎ 对防御分析的目标,是让恐惧者理解到这一恶性循环,怎样被他的防御性条件反应所致。然后,才可望患者朝向:1)考虑改变对恐惧感的反应模式。如,他可能会考虑,将对症状的着急和排斥,转向对症状的接纳。2)对隐蔽性防御模式将进一步被看见。

◎ 外显的防御形式,指逃跑、躲避,不停地说话、做事等等,隐蔽的防御模式,指压抑、隔离,过度理性、合理化等等。

(2) 恐惧症常见的隐蔽性防御是意象外化

◎ 意象外化的概念解释:一种主观的意象变成了客观的真实。

恐惧症常见的有疑病恐惧、绝症恐惧、恐高、恐过马路、心脏恐惧症、意外恐惧等,这些恐惧无一例外地,无意识地将内在的恐惧意象外化了。

例,害怕癌症的恐惧者,是癌症这一象征死亡观念激活了他早期生命受威胁的恐惧体验,将这一原发恐惧意象——死亡外化为了癌症。恐惧过马路的患者,是过马路的情景会唤起他曾遇凶险(如亲临或目睹车祸、抢劫、丧亲等)的丧失性恐惧体验,将这一原发恐惧意象——“凶险降临”外化成了过马路。

◎ 神经症的原始恐惧,在他记忆深处以其象征保留下来,并形成症状。当症状再现时总会以转换的形式表达。

例,有位强迫性呕吐的年轻人(童年有过被羞辱的心理创伤),他既害怕自己的呕吐也害怕自己对呕吐的不能控制。但他并不知,呕吐这一症状,早已是他道德和精神上恶心的象征,因他无意识需要“呕吐”,以能持续排泄、缓和他心底的伤恨。其实在很多强迫症患者的性格里,是有个强大的超我,常常以躯体症候或叫躯体惩罚为形式,换喻地在表达主体被压抑的情感。

◎ 治疗师对防御的分析,需要当事者在呈现他对恐惧情景和恐惧体验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解读到,他内心的恐惧所指是怎样变成了外在可怕之物?或是,解读到他内心的恐惧所指如何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外显恐惧之物的。

(三)恐惧的动力学分析

前面提到,恐惧症跟焦虑症一样,其行为背后是害怕的东西,而强迫症跟抑郁症一样,其行为背后是憎恶的东西。背后不一样的什么,是神经症保持症候所在的精神动力,是令我们认识患者症状后面的深层原由。

◎ 如,恐惧症的行为背后是害怕...,暗喻他与恐惧所指的人或物之关系,为分离性关系,而强迫症的行为背后是厌恶...,暗喻他与厌恶所指的人或物之关系,为纠结性关系。

◎ 分离性关系,在无意识层面的心理机制,多为丧失性创伤记忆,情感体验多为紧张、恐惧、忧郁;防御模式多为否认、置换、外投射。在意识层面,凭对恐惧对象的敏感与警觉,而会始终保持防备状态。

治疗方向,是让恐惧者(排除有分离障碍的恐惧症)能够面对他恐惧所指的对象,最终能与恐惧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或联接的关系。

◎ 纠结性关系,无意识层面的动因是依恋缺损,丧失爱的嫉恨情感体验;防御模式多为压抑,分裂,外投射等。在意识层面,靠超强的意志力,强迫性追求他总也达不到的绝对安全关系。

治疗方向是,将无意识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与嫉恨,逐一意识化;学习与他人,与自己的连接和共处。

◎ 恐惧症的深层动力来源两大焦虑:死亡焦虑,阉割焦虑。后者(即存在感丧失,剥夺性体验)是神经症的恐惧核心。

“人类是从根本的虚无出发的。他必须学会点燃木材,懂得不要到很深的地方去。”用拉康的经典语言来理解恐惧的动力源头,孩子在必须借助外力才能生长的过去,是在各种行为体验中获得满足或匮乏的经验,并以此获得掌控对愿望的主宰。

◎ 如果在幼儿期,经历风险威逼,如生命威胁、抛弃、强暴、虐待等,这些恐惧经验将作为充满恐惧的图像保存在幼儿的感觉记忆,一旦受威胁之讯息再次出现,那载有记忆图像的恐惧感会被唤起,并会竭力在感觉中抵制那种恐惧。尤其那些曾长久经验过被抛弃感的孩子,其心理结构中会充满黑暗、渺小、被害、无助的感觉材料,那么他的注意力是倾向保存生命安全,生活的基本动力是如何“不出事”。

◎ 恐惧本身是能量,是动力,就看它把你推向哪里?

或许:1)你对虚无很恐惧,这恐惧要么成为你为逃避追求、自我欺骗的借口,要么也可成为你填充自己,追寻自我目标的动力。2)你对婚姻恐惧,这恐惧可能是你建设婚姻的破坏力,也可能是成全你做个快乐单身的动力。3)你对缺陷有恐惧,这恐惧可能成为你回避他人,回避责任的原由,也可能是成就你在某方面有超常才能的动力。

……太多或许,呈现了恐惧的双刃魔力。

◎ 当我们冷静去感受生命与世界的关系时,你会发现,恐惧症者最大的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死之前那种预感要死的恐惧。普通人最大的恐惧,也不是死亡,而是在生时对孤独、无意义的恐惧,或说人最怕的不是死去,而是死前没有好好地活。那么,我们有必要提出值得省思的问:如何填充自己的生活,才是和解恐惧的法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