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拒绝了马戛尔尼?一切的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

码竹玩转世界 2024-11-19 05:28:08

老年的乾隆可能有些昏庸,但却并不傻,对于马戛尔尼和背后的英国是什么嘴脸他还是很清楚的:

而这一切背后确实有礼仪之争的成分,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本能的警惕。先来说前者,在过去传统的东方朝贡体系中,礼法就意味着政治地位,这绝非君主的个人威严那么简单。在古代东方的华夷秩序中,中国处于天下中心的地位,而其他各国都是不同程度的附庸,所以大概是这么一种状态:

当然了这只是示意图,具体形势要比这个复杂,但几千年来在中国皇帝的眼中,版图之外的周边国家都臣服于自己,否则就是不服王化的蛮夷。在乾隆眼里,自己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不容质疑,“英夷”既然想来做生意,就必须遵循朝贡秩序下的礼法,即面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表示臣服;但马戛尔尼很显然没有屈从,最终见乾隆时仅单膝跪地;这在古典东亚政治中已经是一种严重的无礼,甚至是对天下体系的一种质疑与颠覆,所以晚年的乾隆对此感到不悦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下面来看看英使团都提出了些什么条件:

1.准许英国商人前往宁波、舟山、天津进行贸易;

2.准许英国商人像俄罗斯商人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3.将舟山附近的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4.在广州划出一片地方,任由英国人往来,不加禁止;

5.英国经澳门运往广州的货物,享受减税或免税;

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仔细看发现没有,上述这些条款,除了没有赔款这一项,几乎跟道光年间签订的《南京条约》性质等同;英国人的真实想法是试探性的先取得某些贸易特权,然后逐渐进一步的渗透中国。这些手腕在他们殖民南亚时已经用过了,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先是取得了在印度的贸易特权,随后用威逼利诱等种种方式扩大自身的权益,控制了莫卧儿王朝的经济命脉,最终染指了政治;

而到了18世纪末,莫卧儿帝国已经式微,中央集权衰落,各土邦成为了独立王国,虽然这是印度历史的常态,但很显然一切的背后都有东印度公司的推波助澜。

对于这些情况,乾隆多少是知情的:

作为清帝国西部的藩属国,拉达克王国长期与清廷交流情报,这些信息在灭亡准噶尔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此地处于亚洲十字路口,亦与南亚地区相邻,因此对于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清廷是有一定了解的。

至于使团的人员构成以及礼品,仔细玩味还有点“黑船来航”的意思:

使团搭乘着当时最先进的军舰,而且成员多为军官、地理学家、制图员等;再看赠送的礼品,有大量的各类武器的模型,显然这也是藏有外交目的的。面对这些,任何精明的统治者都会很自然的有所警觉。

但这绝不意味着清政府对此事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确实对方的条件不应该同意,这点清廷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对于世界历史的大势,他们却没有准确的估量。面对使团赠予的各种礼品,皇帝和官员们都没什么兴趣进行研究,也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是生产力的发展,更没有在往后的几十年中积极向西方进行学习,反而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最终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与苦难。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