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让皇太极头疼的关宁防线,怎么变成了大明的流血不止的伤口的

闲说宇俊星 2023-12-29 07:25:24

一朝从头越,顿觉天地宽

1629年10月,当建州女真骑兵小心翼翼的越过燕山山脉时,他们不会想到这次行动将会持续十几年的给明王朝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血,同时也让天启年间耗费巨资的关宁防线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关宁防线

关宁防线,即是自山海关到宁远镇一带军事防线,辐射松山、锦州,是明末著名的防线。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地以后,经过朝堂无数次争吵和前方屡屡战败的教训终于朝廷决定狭长的辽西走廊构筑一段段军事堡垒。

明朝天启年间依托辽西走廊一带修筑堡垒,以堡垒为跳板组织进攻的战略思路

这条防线在天启年间逐渐成型,这个时候随着从此袁崇焕采用“辽人守辽土”战略的实施,关宁军也初见雏形,这条防线和关宁军抵抗后金军多年来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

但是,这条防线出场既是巅峰,宁远之战第一次止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势头。随后又挡住了皇太极的一波攻势,之后这座防线就没有在战略上帮助过明朝了,反而在财政上拖垮了明朝。

萨尔浒之后,野战不利的明军找不准定位

萨尔浒之战以后明军野战不利的现实已经非常明显,2万多人的部队只够后金打半天时间。而且后金的野战部队普遍能日行200里,第一天追上明军,然后第二天就能击溃明军。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还占用辽东大部分领土和重要城市,熊廷弼战略是守坚城,利用机动兵力相互支援

萨尔浒之战后,万历皇帝起用熊廷弼经略辽东,辽东防务在熊廷弼的指挥下迅速完善。熊廷弼的战略也是先守后战,当然这个战略要把18万部队布置在沈阳、辽阳。然后后金各个要点做监视,是个花钱的法子,但是没办法这会明军野战完全不是对手,出去打就是送。

后金连续拿下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更加恶化

万历皇帝顶住压力,还是批准了这个方案。但万历皇帝不久就死了,熊廷弼下台。辽阳、沈阳等重要城市相继陷落,至此辽东明金双方才算是真的攻守易势了。

天启初年间的局势

沈阳和辽阳丢了之后,朝廷在辽东一把手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人之间举棋不定,后面干脆两个都委任了职务,最后造成了1+1<1的结果。王化贞主张主动进攻,希图迅速收复两阳,而熊廷弼主张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必要时候可以放弃辽西走廊收缩兵力至山海关。

熊廷弼的主张其实是他万历年间政策的延续,就是主动不接触,对耗。后来他第二次提出了经略辽东的方案。

三方方案布置计划示意图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方布置”,所谓三方,即是天津、登莱还有山海关。他的意思是以天津和登莱为策应,重兵屯于山海关,进可攻击辽东,退可防止后金绕道入关,保证京畿重地的安全。

但是辽东的两位大员主政方案南辕北辙,熊廷弼自己空有方案但是没有人手和资源去执行他的计划。

在天启二年的广宁之战中,王化贞战败,广宁失守,熊廷弼迁辽民入关,明军直接退到了山海关,好在后金当时主要是缺人,后金把辽西走廊的大小堡垒和工事被拆掉战后就撤了。王化贞、熊廷弼被双双罢职,三方布置计划破产。

统一思想,决定收缩

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尽管第一线的将领和官员都多次说了,明军野战打不赢,必须收缩防线,依靠坚城固守。但是朝廷不断有人聒噪要主动进攻“光复辽东”。连续的惨败终于让朝廷冷静下来。

当时辽东经略的王在晋,他和蓟辽总督王象乾对于辽东战事的看法与熊廷弼相同,都是主张收缩防线,王在晋山海关实地考察时发现,如果防弃辽西走廊,全部退往山海关,守势太单薄。

今日山海关

山海关虽然地势险要,但山海关北面的燕山山脉很容易被敌人绕过来,如架设大炮在上,城上守军会相当危险。单独一座关城守不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

王在晋提议,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城作为山海关的屏障。不过八里铺太近了,当时天启皇帝的老师,年近七旬的孙承宗提议,这个防御体系必须要够深够长。

孙承宗建议从山海关一直修堡垒到大凌河附近

孙承宗认为,八里铺太近没有纵深,应该推进到山海关二百里外的宁远。在此之后,孙承宗说动天启皇帝。孙承宗的思路是,先巩固山海关,在修筑宁远镇,进而推进到锦州。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看进攻还是防御。

孤身出关考察引起皇帝注意,袁崇焕开启了官场火箭上升的道路

而此时,曾经孤身出关考察提出平辽方针的袁崇焕在大明官场冒头。在一堆人都不敢去辽东趟浑水的情况下,当时只是福建一个小县令的袁崇焕敢冒着危险去辽东考察,给了天启皇帝巨大极大的好感。天启皇帝感慨此人一心为国,所以将他破格提拔。

自此,天启年间明王朝在辽东的主要领导大部分就位了。

依托兼顾城防,结阵固守的明军还能和后金一战

这套以守待变等后金自己扛不住出乱子的策略,当时看还是有希望的。毕竟自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起兵,这些年明朝在辽东死了多少人,丢了多少地,花了多少钱。现在户部和文官也知道了,这个烧钱的办法是最笨但起码有效果的办法。

天启皇帝虽然是个木工,但是对国事也有起码的上进心的。他大力追缴拖欠赋税、增收榷税等增补国家收入,从万历末年开征的辽饷每年都要400多万两。当时把能动的资源都投向了辽东。

一座连绵几百里,有堡垒、军屯和骑兵,火器的巨大军事走廊形成了。同时袁崇焕在辽东招募本地居民,加以训练组成了颇具战斗力的关宁军。

终于天启6年的宁远,明军在坚固城防的支持和火炮的助力下,终于击退了10年以来不断胜利的努尔哈赤。

依靠火炮和城防,明军第一次取得了战略意义上的一次胜利

打不下宁远,后金只能在撤军时攻陷了觉华岛杀光了守军泄愤,虽然整个战役明军损失更大,但是遏制了后金的扩张。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也尝试的攻破宁锦防线,也无功而返。这时候明王朝上下终于看到了这条耗费巨资防线的价值。辽东的局势总算能让人宽心一点了。

关宁防线变成鸡肋

天启皇帝当了7年天子就病逝了,他的弟弟崇祯上台后。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变革,后金自己求变了。皇太极说句实话是一个人杰,他上台马上改了努尔哈赤晚年压制汉人的政策。并且积极联络蒙古人,并对袁崇焕和天启皇帝做足了低姿态。当明朝对他有所“期待”时突然出手打翻了朝鲜。这几招虚虚实实极大缓解了后金的地缘压力。

皇太极

皇太极的思路很明确,对耗的话,辽东一地肯定耗不过明朝。胜仗打的再多都不行,必须找增量。到明朝富裕的内地的去抢。不久大明送上助攻,崇祯元年,袁崇焕拿着皇帝给的尚方宝剑斩杀了皮岛的毛文龙。皇太极最后再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后方了。

后金绕过关宁防线直扑北京,皇太极豪赌,不过他赌赢了

后金进行入关前的动员

崇祯元年1629年10月和蒙古盟友合兵后,皇太极走出惊天一步。大军借道蒙古直接冲入大明的京畿重地。

到了11月,关宁防线的明军才迟迟赶到,虽然广渠门等战役中,明军野战也表现了极强的战斗力。但是攻守之势已经被皇太极逆转。后金既然那里都能杀进内地,那就可以不死磕关宁防线了。

这次皇太极在北京城周边烧杀劫掠了4个多月才撤军,皇太极一走,怒不可的崇祯皇帝马上杀了袁崇焕。

北京城下的激战

随后的几年,后金的骑兵在河北、山西、山东来去如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掠夺了巨量的人口。

这个时候关宁的兵不能撤,堡垒不能不守,可是北京危如累卵的防线怎么办,再按照关宁防线的标准在北京北面修一条上千公里的防御带不可能。

1634年后金军大举西进,四路大军进入宣大。

1636年6月,阿济格指挥清军从独石口再破关而入,“攻取二城,败敌七次。俘获人畜,共计五千二百三十”。

1636年,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1636年7月初,清军再次越过长城。

1638年清军杀入内地,这次入侵规模庞大一直打到了山东。济南一地屠杀了13万居民,最后北返掳走50万人口,第二年过完年才回。这一次入寇天雄军统帅卢象升战死,大明帝师孙承宗一家在河北老家被杀。

1642年清军再次入寇,明军毫无抵抗,再次打到山东,鲁王殉国。

明王朝最后10年,明朝就在不停地调兵北上协防宣府、京师,调兵南下平叛流寇中把血流干了。

到了这个时候,关宁防线原来设计的牵制皇太极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最后的防线

崇祯13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清军准备对明军最后的一支野战精锐动手了。皇太极发动的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清军就关宁防线决战展开了的总动员。明清最后一场大决战开始了,这一仗持续了2年。

最后的决战前在崇祯皇帝催战之前,集结明军野战精锐的洪承畴以机动兵力屯积,守而兼战的战略取得了一定效果。头一年时间里,清军没有占太多便宜。

围绕锦州明清双方在辽西走廊的最后大决战

崇祯14年3月,清军重兵围攻锦州,洪承畴立营松山,依靠明朝在关外修筑的堡垒工事大量囤积兵马,向拿下锦州外城的济尔哈朗主动发起进攻,数战之后,明军压制清军,夺济尔哈朗右大营。

松锦之战前期,明军打的不亏

不久多尔衮、阿济格部去前线接替济尔哈朗,但是这两人的部队也没有冲破洪承畴,反而连连失利,明军的态势占优。

此时的洪承畴调度得当,而且辽西防线扎营坚固,野战部队也较为熟悉清军打法,还能应付的过去。

最后时刻,皇太极再次豪赌,全军出动

皇太极看着双方焦灼不顾身体不适,来到一线督战。并再次上演了多次围点打援,和袭击明军后队。到了崇祯14年8月,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被清军偷袭烧光。断粮的明军在撤退时再次被清军算到路线和时间,全军大溃死者盈野。

松锦会战之后明军丢掉所有的辽东领土,退回到山海关一线

至此关宁防线彻底失效,这条防线在清军可以主动从宣大进入内地时已经没有意义。但是十万部队和堡垒又必须保留着,成了大明朝堂不断失血的伤口,终于在松锦之战明军大溃后成了历史名词。

当时仅仅辽饷就几乎能拖垮大明,还不算剿饷,练饷。

自清军吞并蒙古漠南诸部,领土向西延伸,进攻明朝的路线有了更多选择。说句不好听的,当1629年女真骑兵翻过了燕山,看到了北京城墙时明朝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