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开放活校战略,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9月28日至29日,我校成功举办了跨文化外语教育学术会议。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孙建昌教授致开幕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菏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菏泽学院为促进语言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所做出的长期努力,希望通过对人工智能融入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等话题的深入探讨,重塑外语教育新生态,助推外语教育质量新飞跃。
本次会议以“不同国家外语教育”为主题,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举行了多场主旨报告,生动呈现了全球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动向和丰富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莫大伟(David Moser)的报告围绕“ChatGPT与外语教育”展开,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潜力和挑战,借助丰富案例展示了学生使用大语言模型辅助语言学习以及外语教师利用大语言模型工具辅助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约瑟夫·马奥尼(Josef Mahoney)教授重新审视新时代语言学习,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中西方思维差异等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语言教学应该超越语言本身,深入到文化和思维方式层面,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CGTN《对话》栏目主持人、菏泽学院客座教授许钦铎的主旨报告围绕“语言学习者双语和多语能力的培养”展开,聚焦从国际传播透视英语教学。通过展示中英文表达方式差异和文化习惯偏差的相关典型案例,强调学好语言对于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并提出国际传播更需要语言技巧之上的文化和价值观考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棲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外语教与学质量》,从外语学习者自信心建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培养、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关系、苦学与巧学等方面提出增强外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路径。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宝存教授的报告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辩证法”展开,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知识体系时,既要坚持自主性,也要进行国际经验借鉴和跨学科融合,以实现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保杰教授的报告围绕形成性评估与外语教学这一主题展开。基于连续十一年山大创新实验班“梁实秋班”的教学创新改革,发现教学过程中大量文学阅读和语篇训练等评估内容创新,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输出能力、思辨能力和学术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坦·萨菲娜斯·莫哈末·阿里夫·阿尔巴克里(Intan Safinas Mohd Ariff Albakri)在报告中强调,教师应结合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游戏、视频等),适度调整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
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诺拉伊妮·宾蒂·祖尔克普里(Noraini Binti Zulkepli)的报告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并聚焦POGIL教学法,认为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国锵(Lee Keok Cheong)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意识对于提升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至关重要。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提升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沟通效能。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刘风山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跨文化视角下外语教学本土化现状与思考》,指出当前外语教学中过于注重目的外语文化,而缺少对文化本土化的考量,建议要从文化移情视角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尝试语言本土化改革。
此外,本次会议设“外语教学对比研究”和“语言认知与发展研究”两个平行分论坛,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多名优秀博士教师、骨干教师分享了研究成果,交流了教学探索。
闭幕式上,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曲相艳指出,本次会议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通过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文化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外语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菏泽学院本次举办的跨文化外语教育学术会议将有效助力国际交流与外语教育本土创新,为我国跨文化研究和外语教育跨学科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