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近年来,蒙古国有一则消息引发了全球关注:其正式决定从 2025 年起,恢复使用传统蒙文,也就是回鹘式蒙古文。
这种文字体系的形成,与近现代蒙古的历史轨迹紧密相连。
那么蒙古国这“文字转向”之举,是否意味着一场文化溯源?甚至是在政治、外交层面的重新抉择,开始所谓的“认祖归宗”,并全面开启“去俄化”进程呢?
【曾经的一家亲:蒙古与中国的渊源】
早在秦汉时期,匈奴雄踞北方草原,虽与中原时有冲突,却也拉开了双方交流融合的大幕。
到了唐朝,北方的回纥(回鹘)部落与中原往来密切,不仅在政治上保持朝贡关系,文化、经济交流更是频繁,为日后蒙古文化的多元性埋下伏笔。
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更是震动欧亚大陆。
之后,忽必烈继承汗位,挥师南下,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
元朝疆域辽阔,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度交融,从政治制度上的行省制到文化领域的元曲兴起,无一不是民族融合的结晶。
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艺术风格等也融入中原大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彼时,蒙古地区作为元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与内地紧密相连,人员往来、商贸互通,宛如一家。
即便是元朝之后的明清时期,蒙古地区大多时间也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
明朝虽未能完全掌控蒙古各部,但双方通过封贡互市,维持着一种特殊的联系。
清朝统治者更是与蒙古诸部联姻结盟,蒙古王公贵族在清朝政治体系中有一定地位,满蒙一家亲成为当时稳固统治的基石。
内蒙古地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从城市建设到教育普及,都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沙俄崛起:蒙古地缘政治的重塑】
18 世纪后,沙俄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下迅速崛起,开启疯狂扩张之路,西伯利亚广袤大地逐渐被其鲸吞,蒙古地区自然也进入沙俄的视野。
凭借地缘优势,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占中国北方大量土地,势力直逼蒙古边境,不断向蒙古渗透,扶持亲俄势力,妄图将蒙古纳入囊中。
20 世纪初,风云变幻,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
沙俄趁机怂恿外蒙古部分王公贵族宣布“独立”,虽当时国际社会与北洋政府并未承认,但外蒙古地区局势已然失控。
1921 年,在苏俄支持下,外蒙古正式宣布脱离中国,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实则沦为苏联的附庸。
苏联出于自身地缘政治考量,在外蒙古全方位布局,政治上派遣顾问掌控政权,经济上纳入经互会体系,使其成为原料供应地。
军事上驻军威慑,文化上推行西里尔字母,试图从根源上切断外蒙古与中国的文化纽带,传统蒙文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几代蒙古人逐渐习惯用西里尔字母书写本民族语言,蒙古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危机。
【重拾民族文化自信的火种】
蒙古国决意恢复传统蒙文,最核心的动力便是重拾民族文化自信。
一位蒙古语言学家曾感慨:“传统蒙文是蒙古民族灵魂的栖息之所,承载着千年的荣耀与记忆,它的每一个字符,都铭刻着祖先的智慧与勇气。”
在过去西里尔字母主导的岁月里,年轻一代虽能流畅交流,却在面对古老的蒙古史诗、法典、文献时,仿若隔岸观火,难以触及文化内核。
像《蒙古秘史》这样用传统蒙文书写的经典,蕴含着成吉思汗时代的开拓精神、部落智慧。
恢复传统蒙文,便能让后人再次与先辈“对话”,知晓蒙古民族如何在马背上踏出欧亚大陆的传奇之路,进而从心底涌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尊崇。
当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俄乌冲突无疑是重塑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变量。
俄罗斯深陷其中,经济遭制裁重压,军事力量被牵制,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影响力有所下滑。
蒙古国敏锐察觉,顺势加速“去俄化”进程,恢复传统蒙文就是关键一步棋。
一方面,摆脱过度依赖俄罗斯的文化路径,向世界展现独立民族形象,利于拓展多元外交空间,吸引欧美等区域外势力投资、合作,对冲单一地缘依赖风险。
另一方面,周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亦在不同程度弱化俄语影响,强化本土文化标识。
蒙古国此举也是顺应中亚、北亚地区“文化自主觉醒”大势,与邻国构建平等文化交流姿态,在大国夹缝中探寻一条基于民族文化、契合国际潮流的自主发展新路,避免陷入地缘政治的 “零和博弈” 困境。
【传统复兴】
近年来,蒙古国在文化领域的“去俄化”动作频频,教育体系是首当其冲的变革阵地,乌兰巴托的多所学校已然增加了传统蒙文课程。
从小学起,孩子们便开始学习横竖撇捺间蕴含千年历史的回鹘式蒙古文书写,课本里古老的蒙古谚语、传说故事搭配传统文字。
在城市街头,曾经清一色西里尔字母标识的商店招牌正悄然改变,传统蒙文与西里尔字母双语标识渐成主流,传统蒙文以一种强势姿态回归大众视野。
外交舞台上,蒙古国的风向转变也清晰可察。
回望冷战时期,蒙古作为苏联“卫星国”,外交政策基本是对苏“一边倒”,从军事同盟到经济互助,事事唯莫斯科马首是瞻。
苏联解体如一声惊雷,打破地缘政治旧格局,蒙古开始重新审视外交路线,“第三邻国”政策应运而生。
美国无疑是蒙古重点拉拢对象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起,美国高官频繁访问蒙古,从经济援助的“胡萝卜” 到联合军演的“大棒”,美蒙关系逐步升温。
近年美国国务卿到访,承诺加大对蒙投资,聚焦矿业、能源领域,试图将蒙古纳入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
蒙古则顺势借美之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制衡中俄影响力。
日本、韩国亦是蒙古“外交棋盘”上的关键棋子,蒙古与日本在文化交流上打得火热,东京多次举办蒙古文化周,蒙古国则向日本出口煤炭、稀土,换取资金与技术支持。
同韩国,在影视娱乐、流行文化领域互动频繁,韩剧在蒙古热播,蒙古艺人赴韩培训出道,还谋划借助韩方港口拓展外贸运输路径,降低对中俄陆运依赖。
不过,蒙古也深知中俄地缘政治分量,在向美欧日等势力“抛绣球”同时,小心翼翼维护与中俄友好根基。
中蒙经贸合作更是蒙古经济“去俄化”的关键助力,二连浩特 — 扎门乌德口岸车水马龙,大量中国机械设备、生活用品流入蒙古,助力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改善。
中方企业投资蒙古的能源深加工项目,在当地建厂提炼煤炭、油气,提升产品附加值,让蒙古资源不再 “原字号” 出口。
逐步构建起立足本土、依托邻国、面向世界的经济架构,在全球产业链中探寻属于自己的坐标,摆脱经济上对俄罗斯的附庸地位。
【结语】
蒙古的这一场“认祖归宗”、“去俄化”变革,绝非简单的直线式进程,而是在历史与现实、地缘与文化、国内与国际等诸多因素交织下的复杂转向。
作为旁观者,国际社会理应给予其空间与尊重,毕竟每个国家都有主宰自身命运、抉择发展路径的主权。
蒙古国的故事仍在续写,愿这片草原上的苍鹰,在挣脱历史枷锁、拥抱多元世界后,能翱翔于更高远苍穹……
参考资料:
精神文明报在2016年11月前关于《蒙古国拟于2025年恢复使用传统蒙文》的报道
新华网在2020-03-19关于《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