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赋能:接地气的实践与精益探索

安秋明谈业务赋能 2024-08-08 10:59:39

业务赋能的接地气实践

我们都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尽管这个道理人人皆知,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当业务部门进行访谈,与相关业务的领导者进行交流时,我们真的能够获得真实的情况吗?答案并不尽然。因为这些信息大多来自二手或三手资料。要做好业务赋能,关键在于深入了解终端客户——商家们的实际状况。无论是亲自走访、电话联系还是参加会议,唯有亲身体验,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有时,我们会发现一手信息与二手信息之间存在差异。这并非坏事,反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业务面临的真正问题究竟是什么?

培训为何难以接地气

在许多情况下,培训之所以显得不切实际,往往是因为项目本身是基于办公室里的空想。学员一旦掌握了知识,理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并取得成效。这一逻辑链条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工作中的问题往往与知识无关,更多地与寻找合适的人和解决方法密切相关。这些需求并非培训所能解决,它们涉及到知识管理、业务流程改造等多个层面。因此,如果将培训应用于错误的场景,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培训与业务赋能的本质区别

简而言之,培训与业务赋能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维度。以保持身体健康为例,治病、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和保持良好心情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同样地,推动业务和组织的发展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业务赋能关注的是包括知识、信息、数据、工具、系统和资源在内的各种有用要素。相比之下,培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预防胜于治疗:治已病还是治未病?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广为人知,它揭示了不同层次医生关注问题的差异。同样地,业务赋能也应具备前瞻性。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前,还要展望未来。即使我们的业务赋能计划暂时无法达到这种高度,也应该努力思考现在、即将发生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目前许多业务赋能计划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思维视角的局限。只有跳出固有的框架,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并找到新的机遇。

为什么简单的动作也会失效?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中午在食堂排队买饭时,A同学抱怨自己又长胖了。B同学建议他少吃点多运动就能快速减肥。虽然这个道理很简单明了,但A同学可能会觉得B同学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对于正在减肥的人来说,理解减肥的困难远非易事。同样地,业务赋能者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深知问题的所在和方法的应用,但为何总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呢?根据变革平衡公式分析,原因可能是痛点不够强烈、愿景不够吸引人以及行动路径不够明确。为了确保业务赋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精益创业型业务赋能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业务赋能尚无固定的模式和成熟形态,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标准模式。“商业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这迫使我们必须先采取行动再逐步优化目标。”这是KK对当前及未来商业环境的判断。在这种背景下,业务赋能的快速迭代和自我进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强调业务赋能的内容本身,现在则更加注重输出赋能的能力;而未来,构建强大的业务赋能网络可能会成为新的趋势。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然而,尽管进化和迭代是必要的,但它们并非毫无章法可循。

如何证明业务赋能的价值?

“我爱你”这样的话我们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证明却很难。同样地,证明培训或业务赋能的价值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一级到四级的评估方法是常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并不十分奏效。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价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让评判者全程参与并见证成功标准;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传达感受并征服听众的理性思维。

闭环思维在业务赋能中的应用

闭环思维的本质在于全面考虑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从起点出发最终回到起点并迈向下一个更高的起点。它不是将业务看作一场短跑比赛而是将其视为一条持续上升的螺旋路径。在过去我提出了两种描述闭环思维的方式:大气循环与赋能循环系统。前者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后者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模型但两者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在赋能过程中哪些因素触发了进程的开始?哪些元素参与其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要素?这些新要素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并推动下一轮进程的呢?真正的赋能者一定是闭环思维的忠实践行者否则我们将难以摆脱治标不治本的困境。

更多业务赋能案例,详见安秋明老师畅销书《赋能三板斧: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培训》、《数字化增长引擎》、《标杆学习: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

安秋明老师是《培训》杂志·中国企业数字化赋能研究院执行院长,CSTD业务赋能首席导师,阿里云全球培训中心领衔专家,淘宝教育、支付宝学院特聘专家,中国石油特聘学习发展专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