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宁夏银川突发地震,一名高三学生郭庆在教室里背起腿脚不便的同桌,冲出危险区域。这一善举瞬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学校也大力表彰:授予他“卓越银川人”称号,奖励9000元现金,减免高三全年学费,甚至承诺若高考达标,将承担他赴德国公派留学的全部费用。
网友纷纷为郭庆点赞,称他是“最美同桌”“人性光辉的象征”。但这件事背后的热度,也引发了另一场争论——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一个“最正常不过”的行为?
郭庆的行为当然值得赞扬。他在危急时刻没有选择独自逃生,而是用力所能及的善良守护了身边人,诠释了什么叫“担当”。但这样的行为,本不应该成为“珍贵”的存在,反而应该是所有人面对困境时的本能反应。
然而,现实却不允许我们“理
所当然”。一则令人心酸的对比新闻令人深思:某地一位老人倒在公园,49名路人路过,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怕被讹诈?怕承担责任?还是对善良的冷漠习惯?这些问题直指我们道德感的失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个高三男孩的善举,才显得如此稀有、如此耀眼。
学校对郭庆的表彰,值得肯定,但这背后也掺杂着“宣传”的味道。通过大力宣扬“英雄”事迹,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树立学生榜样;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给学校贴金、赢得外界关注?但这种过度包装,真的能改变社会道德滑坡的现状吗?
人们一次次被“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事迹感动,却也一次次在面对需要伸手相助的场景时退缩、观望,甚至袖手旁观。我们高调宣扬善良,却没有真正消解冷漠。
郭庆的行为无疑是值得尊重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善良回归本源。善良不该是社会的奢侈品,也不该是用来“镀金”的工具,而应该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选择。当“扶起倒地老人”“帮助同伴逃生”不再成为新闻,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进步。
你怎么看?学校的表彰和热议的背后,是正能量的弘扬,还是一次道德营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