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汤汤(shāng),行人彭彭。”
这是《诗经》中对山东境内唯一的西流河、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大汶河的描述,2000多年前的盛景,都记录在了一座明代古石桥上。
泰山南麓大汶口镇的汶水之上,有一座450余年的古代石桥,是大汶河上现存的唯一的古石桥。
石桥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故名明石桥;清朝雍正八年,有个叫姜桂松的石匠对它进行了义修,又得名姜公桥。
明石桥南北横贯大汶河,呈“S”型,总长570.95米,宽约3.5米,共有66个桥墩、65个桥孔,由北引桥、主桥、南引桥组成。桥面为泰山独有的360多块花岗岩条石铺成,桥板相接处,均用铁制纺锤形扒锔相嵌接。
石桥北端从大汶口镇西南门(西山街村)起,桥南接茶棚村,中间长河玉带,汶水汤汤,桥下波光潋滟,水草芊芊,白鹭翻飞。清幽的石板和斑驳的车辙印痕,犹见昔日车水马龙之盛况,俨然一幅泰安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石桥北侧偏西方向是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命名地。临水而生的先祖们,在此地生活、狩猎、祭天,绘制着中华文明的图腾。四千年前的文明被深深的埋藏在地层下,但400年前的繁华却依然有迹可循。
古桥北端乃是大汶口古镇的南门,城墙与门皆由青石砌就,门洞呈拱形,上方悬有木门。门下常能见到村民在此纳凉,亦或闲聊家常。他们言此乃一道闸门,当下仍具效用,每逢大水来袭,闸门落下,古镇便能安然无恙。
古石桥北端的大门内即为西山街村,村中巷陌纵横,黝黑的青砖小瓦,浅灰的飞檐翘角,古民居鳞次栉比。街道西侧是一组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这就是著名的山西会馆,而山西街村的由来也与此有关。
古桥的建成,此地成了泰安到曲阜等地的唯一陆路通道,南来北往的商贾士官,在此驻足憩息,古道两旁的民居、商铺、手工业作坊、银号等涌现,嗅觉敏锐的山西商人抓住机会,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从而古镇更加繁荣,一度曾是泰安地区最为繁华的小镇,山西街村也因此而得名。
岁月悠悠,铅华洗尽,昔日的繁华已经被时间褪去了色彩。但山西街村的古巷、民居依然沉淀着昔日的荣光,闸门外的古道、古桥,在夕阳下彷如人影幢幢,流逝的岁月在大汶河上演绎着岁月的长河。
明石桥所在处是五汶汇总之地,即牟汶河、赢汶河、泮汶河、柴汶河、石汶河,五汶成大汶河,古老的文明在此形成、发祥,汶水汤汤的盛景沉淀在古老的石桥上、老街上,如今凝成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闪现着大汶口文化、齐鲁御道上的文明繁荣!